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辉 《云梦学刊》2006,27(5):108-109
音乐在审美教育中的优势体现在: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手段的大众化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更易于推进审美教育的经常化;音乐的特点更利于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促进作用有利于审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初海伦 《兰州学刊》2010,(10):126-128
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以及行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综合型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目的与内容与通识教育的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有着诸多方面的一致性,通过对其教育内涵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它与通识教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与情感指符,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审美心理的物化,汇集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壮族对关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强烈的壮民族传统审美情感之光.  相似文献   

4.
褚晓冬 《理论界》2009,(6):167-168
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国外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而在中国则忽略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立功能和自身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比较国外音乐审美教育模式,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侗族拥有宏富多姿的民族服饰 ,这些服饰呈现出图案美、色彩美、饰物美、造型美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色 ,汇集了侗族的传统文化 ,蕴含着侗族对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 ,体现了侗族人民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自由达观的乐生意识以及纷纭庞杂的多神崇拜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6.
肖彦 《理论界》2004,(2):102-103
在大学校园中,音乐文化活动是最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的活动之一,开展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追求什么样的流行趋势,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高尚,也常常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品德的集中表现。古代曾经有过“闻其乐而知其德”、“从乐观德”的音乐论述,现代高校学生在社会上影响的辐射面较宽,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的确是一个重点工程,它在大学生生活及其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音乐与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作品大多以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服饰意象是宋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作为客观审美物象的感性载体,不仅显示出宋人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还因内涵、意蕴的扩展延伸而具有新颖别致的象征意义,从侧面反映出宋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对宋词服饰意象给予充分关注及全面研究,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宋词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呈现的文体特征,也有助于对全宋词作出科学、客观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9.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开启了历代文人士大夫的个性天地,促进了艺术创作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主张直觉式的"顿悟",在现实生活的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升华,沟通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妙悟"的思维模式;禅境的冷寂空灵、高远清幽、"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与"即心即佛"的从内心世界中寻求佛性,创构了中国古代美学的至高境界.辩证法取两面,而禅非对称,放下"利"的一面,只取"寂"的一面,并非顾此失彼,让"利"稍停,用"寂"来提升自我,使生命终于可以润泽灵动起来而意趣盎然.文章取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将禅境的美学特征提到创生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母体地位予以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1.
器乐演奏音乐表现是每一个演奏者除了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之外,在舞台演奏中对演奏的效果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无论从事器乐专业演奏者还是教育者在演奏或教学中都必然会涉及到此问题。在具备一定演奏能力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更好的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是需要在演奏和教学中值得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音乐表现最为直接的来源——人的“内在”(文学素养、文化底蕴、心理素质等等方面)作以阐释,强调其对音乐作品诠释与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音乐欣赏者音乐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青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33-136
中国画的传统从未忽视绘画中图像与对应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但艺术家们显然更注重对事物生命规律和存在状态的深入把握。从宋代开始,通过绘画获得心灵上的共鸣或称之为“诗意”的唤起,成为艺术家努力的新方向,并带来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繁荣。同时,这种努力也使真实自然山水对传统图式的“修正”功能越来越有限。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具有政治、宗教、认知、教育、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取决于音乐本身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而且取决于音乐审美主体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意志、人生体验、音乐审美能力等,其走向与现状决定着音乐功能实现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着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宋代民间音乐集中体现在宋代民间的娱乐活动中,不仅开启了古代音乐的新篇章,而且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宋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和兴盛是宋代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宋代音乐的主流开始转向平民音乐,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音乐性质逐渐走向商业化、专业化,戏曲和说唱音乐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音乐活动场所的固定为民间音乐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丑与假、恶的本质及不和谐的形式相联系,构成了否定性的价值.人们对丑是厌恶、排斥和退避的.一般来说,丑常常与优美、崇高等审美范畴结成一定的关系.丑是优美的陪衬,是某些崇高的外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盛唐之音空前绝后,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音乐审美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李世民的音乐审美思想是对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为盛唐音乐的开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审美和德育艺术,高雅的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从而帮助她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本文主要从用深情的歌声去打动人心、用优美的琴声去滋润心田、用舞蹈形体锻炼去培养意志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论述了音乐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培养她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孔子音乐思想与中国音乐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先秦时期孔子音乐观为主线,比较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创作思想,并结合当今社会的音乐发展现状,探讨先人音乐美学思想在民族文化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女性的服饰华美艳丽、胡化风尚、女着男装、以露为美的特点,表现出唐代女性雍容大气、崇武尚勇、追求平等、开放大胆的审美心态。这种审美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人的审美精神和宽容的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20.
张巍 《船山学刊》2007,(2):82-85
汉魏六朝音乐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以悲为美、感时用情、器法天地、乐以通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