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俊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经》《说》文的校勘和诂释,历来异说颇多。本文在详细考察前人成说、驳正各种各样误解、补充疏通证成正确见解的同时,认为原文的哲学意义在于:就着语言和思维二者阐述了认识论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俊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5,(3)
本文是对两条《经》、《说》的校勘和诂释。文中,在考察前人成说并指明其正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一)校“知”条《经》的“间”字并《说》文的“闻”宇作“问”,从而根除了前人从《说》校《经》作“闻”而与“身观焉”的“亲”纠缠不清之弊.(二)释“知”条《说》文“志行”的“志”、“行”即《小取》篇“以辞抒意”的“意”和“抒”,“志行”就是意志(对事物的断定)能够表达出来,也就是思想的沟通。又校本条《经》《说》为“知、问、说、亲”和“[辞]名、实、合、为”两条。这样,就解决了前人以《经》《说》所述为七种知识的种种格。(三)训两条《说》文的“观”字为“游”,即身临其地的“游历”、“交游”,略似今语的“实践”;并纠正了历来认为下条与上条直接有关之误。 相似文献
3.
杨俊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6,(4)
本文是一条《经》《说》的诂释。文中,比较详尽地考察了有关前人成说,驳正了不少误解,如认为原文另有什么奥义,或是在论述四种不同的判断或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狗又名犬”就是“重同”等等。结论是:(一)“重、体、合、类”所论述的,只是概念或其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四种相同关系。(二)“重同”,是两个名称指着同一个事物的同。(三)“体同”,是都分与整体之间的相同关系,也就是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四)“合同”,是不同事物并存于一处的同,也就是概念之间的并列关系。(五)“类同”,是一部分相同的同,亦即概念之间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俊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8,(2)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5.
杨俊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2)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法,则不必是。(2)原文本无讹误,下一“能”字,实应训“安”,是把“义”定义为“能安利”“天下”。(3)墨子实在是十分汲汲于用世的,虽又主张“爱民者非为用”,但并未绝对地排斥“用”,“非为用”也绝不是“必不用”;这里的意思是,“利”天下不是为了“用”天下,即“不必用”而“利之”,是“以天下为芬”而“利之”的。 相似文献
6.
孙学钧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墨经》是先秦逻辑的集大成著作。然而,《墨经,的逻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形式逻辑,而是一种语义学或语言逻辑。关于这一命题的前半部分,已有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发掘《墨经》中丰富的语义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束际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3)
故:所得而后成也。——经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若见之成见。——经说上上面所引的两条,是《经》的第一条和《经说》的第一条。这两条是后期墨家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贯串《墨经》全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9.
束际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1)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述。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学说的精华,抛弃了墨子关于天志、神、鬼的思想,注重实践经验,重视吸取和总结各方面的成果,成为战国时代的“显学”。墨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经》一书反映了后期墨家是如何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份,怎样以当时的科学成就来建立唯物主义宇宙观 相似文献
10.
11.
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3)
成书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的后期墨家著作《墨经》,总结了中国古代科学思维和言词交际的方法、形式和规律,提出了颇为完整系统的逻辑学说。它不仅包含普通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理论,也包含丰富的辩证逻辑思想因素。《墨经》分析了“名”即概念范畴的性质、作用和种类,用定义、划分等方法,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概念范畴体系。《墨经》总结了“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原理和各种方法技巧,为古代科学思维和百家争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墨经》提出了“同异交得”即矛盾双方同时把握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古代思维产出重要科学成果。《墨经》的逻辑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李先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4.
束际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
端、实、故、宇、久(宙)是《墨经》自然观的重要范畴,也是构成《墨经》自然观体系的基石。这些范畴涉及始基论、物质论、因果论、时空论诸问题。本文拟通过探讨这些范畴,揭示《墨经》自然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何钊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1)
东 皇 太 一 盍将把兮琼芳 王逸曰:"盍,何不也。把,持也。琼,玉枝也。言已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镇,灵巫何不持乎?把玉枝以为香”。戴震曰:“盍,合也。”刘梦鹏曰:“将,进也”。 剑薰按;盍,戴震释合、是。合,当也。将,当训请。《诗·郑风》:“将仲子兮,勿窬我墙”。毛长《传》:“将,请也。”又《卫风·氓》:“将子勿怒,秋以为期”。亦 相似文献
16.
何剑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1)
我自幼就爱好屈原的作品,但苦于文字艰深,理解不易。作为个人阅读,可抱陶渊明的态度:“不求甚解”,但是后来,职业却是教书,持这种态度,就不行了,抗日战争初期,在一个小县的中学开始讲授《离骚》,备课时,也参考了好几家人的注释,但到课堂上去讲,无论使用那家的说法,都说不园。于是有些句子,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作释,断断续续地好几年,终于作成了《楚辞新注》十七卷,《笺屈扎记》一卷,《楚辞俗证》两卷。有一两次,还将它们写成油印,发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猖披“何桀纣之(犭吕)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王逸注:“(犭吕)披,衣不带貌。言桀纣愚惑,违背天道,施行惶遽,衣不及带,欲涉邪径,急疾为治,故身触陷井,至于灭亡,以法戒君也。”洪兴祖 相似文献
18.
蔡镜浩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影响远及日本。但此书及刘孝标的注包括不少晋宋间的特殊词语,其词义为一般辞书所不载,故解读困难。近人对《世说》词语考释颇多,发明甚夥。即使如此,其中仍有一些词语,待进一步考释。今呈一得之愚,以续诸贤之貂。 相似文献
19.
薛恭穆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离骚》朱熹《楚辞集注》:“謇,一作蹇”.“謇,难词也.前修,谓前代修德之人.”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謇,语词.通作蹇.”郭沫若《离骚今译》:“謇,发语词,楚方言.”按:謇,犹“謇謇’,忠贞貌.“謇吾法”即“吾謇法”之例句.因为状语提在人称代词主语“吾”、“余”、“谁”前面,这是屈宋赋语法的通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