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字典辞书一般从字的通假来解释"搢绅"到"缙绅"的变化。通假作为用字法,掩盖了"搢"受"绅"的影响而产生字形演变这一重要动因。受人们类推心理及上下文语境影响形成的形符类化是促使"搢绅"走向"缙绅"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对汉字表意特点的肯定,分析了古代文字各种"通假"现象.指出"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是文字运用中的一种不规范现象,论证了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要求下,纠正古典文学读物(包括学生教科书)中某些通假用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4.
对华山命名用字变易及其相关问题,根据历代著名辞书与汉语音读转换及用字的分歧,从古音通假与时地不同、字有更革的角度,探究华山命名的正字为“”,而“”字只是其通假字。对章太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所论“中华”与华山有关亦有辨议;并对“敷水”、“阳盱”、“阳纡”等名称亦从古音通假角度证明其与华山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论假借 ,主张“通其所不通则为假借” ,即凡假借其双方在意义上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此论对造字之假借而言是正确的 ,但对用字之假借———通假来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朱氏收列用字之假借 (通假 )实例多与其理论相矛盾 ,而现代许多著名专家不但继承了朱氏的理论而且长期延续着朱氏之矛盾 ,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以朱氏为代表的假借 (通假 )理论应当修正 ,承认通假双方其意义并非一概不相通 ,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是常见的现象,不仅实词用字有通假,就是虚词用字也有通假。这对今人阅读古书会造成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探讨辨识通假字方面的文章和著述也不少,但多是从语音方面来探究的,因通假字与本字应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因而从音同和音近的关系上来推测通假的可能性是重要的。本文不想从语音方面来探讨,而想从字形方面来探寻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的联系。一方面试图把通假字与  相似文献   

7.
一 古文通假,过去叫做假借。早在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中就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从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大倡“破通假字而读以本字”之后②,才渐有“通假”之称。 那么,通假与假借究竟有无区别呢?论者认为:无别而又有别。所谓无别,是说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所谓有别,是说从源流讲,假借在先而通假在后,从性质讲,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从清朝以来,讲假借者,往往包含通假;讲通假者,也往往包含假借。但是过去由于二名混用,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其实,这是古书用字的  相似文献   

8.
假借与通假     
从东西南北等字入手,方方面面话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字"的特点;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共同点依声表事借音表义不同点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则类似于错别字;假借的意义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相似文献   

9.
假借和通假是古代文献中两种非常普遍的同音字、近音字的借用现象,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取代另一个字,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记录语词的方式。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假借是"本无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文章对通假与假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相似文献   

11.
双声通假叠韵通假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有些教科书、辞典、文章谈到古音通假,总要提出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的说法,甚至还有旁纽双声通假的说法。持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相同,可以通假;迭韵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韵母相同,可以通假。持旁纽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发音部位相同,可以通假。上述这些说法,笔者未敢苟同,借此提出来商榷,以求正于专家。  相似文献   

12.
在全方位搜集整理自贡地名的基础上,考察自贡市地名用字总体情况、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用字、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盐"文化相关地名用字以及地名用字谐音现象,揭示自贡地名用字的整体面貌和特色:自贡地名用字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稳固性、形义贴切性"特点;记录了自贡地区多山湾平坝的自然地貌和盐业发展的历史人文面貌;部分地名用字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本地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读若条例的本质是标注字音,许慎在用读若方式给字注音的同时,客观地也反映了古书用字及字的形义问题;<说文>读若字与被解字之间的形义关系有五种情形,即通假关系、同源关系、异体关系、同义关系和古今字关系;把握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说文>的价值和准确地训释古代文献语言.  相似文献   

14.
"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指以历史上某一个或几个时期的出土文献为材料,对其中一字记多词、一词用多字、字词交叉对应等复杂字词关系开展的整理研究.考察可知,近二十年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的理论、视角、术语、方法都有差异.如研究视角有"单向视角与双向视角""静态视角与动态视角""封闭视角与开放视角"的不同,研究术语有字用与用字、字与词、通假与假借的区别,等等.综合而言,近二十年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存在少见对复音词对应关系的考察研究、词的界定问题还有较大讨论空间、缺少动因探讨等不足.这些都是今后研究应该填补和加强的.  相似文献   

15.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16.
<正> 古代学者把通假叫做假借,与六书之假借同名,朱骏声说:“夫假借之原有三:有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有本有正字,偶书他字之假借……;有成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①第一种情况指六书的假借,后两种情况指行文中的通假,具有假借之名.近人亦不乏沿袭着,或为区别二者,不得不用“无本字假借”与“有本字假借”、“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等累赘的区别语.这样的表述,异实同名,除了带来行文的不便和理解的困难以外,更主要的是掩盖了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史(尤其是汉以前)的学习和研究中,往往被文字关难住了,而文字的主要障碍又在於对通假(亦称“通借”、“假借”)字的不熟悉,难掌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通假字繁多,不可究诘。“被段氏称为用字之法的通借,是任何使用汉字的人都难以回避的”。(郭在贻)  相似文献   

18.
岳麓版蒙书用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蒙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字反应了汉民族人民表情达意的基本信息.我们对岳麓版14部蒙书的用字的字次、字种、流向等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对其与古今汉语常用字的关系做了概要的阐速,并进而提出了"古今惯用字"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20.
△通假,假者,借也。通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假借一同音(或音近)之字,表示与之本无甚并联之另一字之义。换句话说,由字音作媒介,使两个字在原义上沟通起来,由借音而借义,通假字是本字的“代用品”。△既有“本有其字”的通假,又有“本无其字”的通假。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格。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事情发生在同一历史平面上。“本无其字”的通假,是先假借古字,后造其表本义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