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东盟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承担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应当通过课堂内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课程设置的优化、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融入以及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有效途径,发挥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贺婉莹 《国际公关》2023,(16):116-118
本文以活动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适合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现有的中文语言课堂,以语言文化体验为主线,以课内外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让留学生在语言和社会实践中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该模式不仅让来华留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中文,还能够提高他们在华用中文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新时代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唐朝,是由日不人创造的。 唐朝肘,日本政而为了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采中国。但“遣唐使”是外交使书,不能久留,无法瘀等地探讨中国的文化,所以日本国而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同时派采了“还学主”和”留学生”。所谓”还学生”是指不fo外交,赛门学习的青少年,但他们在“遣唐使”回国时须一同返回日本,而”留学生”则不受此限制司以较长时间留在中国学习。 此后,凡是留展在外国学习的学生倡统称为“留学生”.名词典故——留学生@米娜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宁夏所在地理位置造成的与沿海地区的差异,外国留学生在宁夏大学开始学习和生活之后,在文化适应方面面临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了让留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进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主动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学会文化适应工作.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以文化管理为主,以制度管理为辅,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等特征和提高语言修养、传播中国文化等作用。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认识留美中国学生与他国学生互联网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差异,本文选取美国普渡大学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学生与他国学生在美国和本国文化认同以及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若干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呈现了互联网使用对他们文化认同的不同影响,揭示了互联网使用对中国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大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现实及其原因,补充和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他们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面向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期待与教学对象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课程内容的适当选择就很重要,授课语言也应简单明了。同时,适当开展自主体验式学习,融趣味性、知识性、文化理解和汉语学习于一体,都是使留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对外国留学生整体教学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许多留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外出旅游。旅游对于留学生的意义恰好与留学生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将留学生的旅游规范化并设计成为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将对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国是从2000年开始接受我国自费留学生的。随着中韩两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韩剧的热播,我国学生加深了对韩国经济、文化、生活的了解。短短5年,赴韩自费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目前在韩国的近2万名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了一半还多。从2004年开始,中国大陆每年都有1000多人赴韩国留学,年递增速度达到25%。  相似文献   

11.
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南非的适应和挑战。一方面从文化、社会生活和就业移民的状况来考察中国学生群体在南非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另一方面依据访谈内容,从个人生活、学业、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学生在南非所遇到的压力和挑战。随着在南非的中国留学生数量的迅速上升,研究中国留学生在南非的适应情况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浓厚兴趣,选择到中国留学.为吸引更多优秀国际留学生来华,结合国内外已有文献,采用访谈法和结构化问卷法进行调查,并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文化适应模型,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留学生在文化适应维度上的特性,了解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以及他们在文化适应维度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在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若干建议和政策意见,从而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报刊课既要教授留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透用能加,又要帮助留学生了解当今中国文化。那么,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则成为报刊课的关键所在.文章认为应牢牢把握语言训练为主的原则,将文化传授纳入语言教学过程中。报刊词语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文章结合教学原则和实践,对构成报刊文体特色的各类词汇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国留学生(outsider/‘局外人’)与中国学生(insider/‘局内人’)是两个不同的读者群体。然而,两个不同读者群体的文学课程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体现出对外汉语文学课程受到中文作为母语教育传统和实践的深刘影响。局内人课程传统和实践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层面上的实现。同时,也有违对外汉语教学‘学生中心’的原则。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针对留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文化阅读的概念一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跨文化主题阅读法。其目的在于探讨通过创新性的阅读方法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5.
查理学中文     
《人生与伴侣》2011,(8):53-53
查理是个胖胖的快乐的美国小伙子。 查理在伯克莱加大学毕业后,到伦敦经济学院读硕士,后来又到北大做交流学生。查理以前没来过中国,但是他一来就喜欢上北京了。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国际政治,了解政治的中国,查理更喜欢骑着车或挤公共汽车去了解文化和民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古代日本曾大规模地向中国隋唐派遣学生(僧),留学生通过长期在中国的生活学习,对中国的文物制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归国后主张仿效中国进行改革,最终促成了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并将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部分汉字古形体的分析,认为古文字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中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留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和掌握、有助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正>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逐步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深入到课堂当中,从而引发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传承,语文课堂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结合新兴的课堂传媒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丰富的形式融入于课堂当中,展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所迸发出的独特魅力。对此,本文将基于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实际意义。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传统文化讲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英教育文化差异带给中国留学生的巨大冲击,从教师、教材、课堂中心、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列举了中英教育文化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旨在为国内教育同行提供比较与鉴别的依据,为欲赴英留学的学生提供面对教育文化差异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20.
段绍琪 《国际公关》2024,(4):173-175
中国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推动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已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但高校在推进趋同化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管理层积极性不足、师资队伍匮乏、留学生生源质量差等诸多困难,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认同、改革创新高校留学生管理机制、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提高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等对策,从而逐步实现中外学生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