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时期广东瑶族的锐减与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广东的瑶族开始由大面积分布,到不断地向深山穷谷退却,最后所占区域越来越小。瑶民的迁徙与明清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也和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息息相关,而不少瑶人汉化,也致使瑶民数量大减。发展到近现代,广东只剩下了连南、连山、乳源等少数地区有瑶人居住,大部分瑶民迁徙至广西金秀山和湘粤桂的交界地区。  相似文献   

2.
瑶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而又苦难的民族,主要聚居于挂、湘、粤等省.道光年间,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唐鉴曾两次出守广西平乐府.他深入瑶疆,对瑶民苦难遭遇感同身受,深为同情.他不仅提出"猺亦人也",主张平等对待瑶民,且在瑶区创办瑶学,促进瑶族地区文教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瑶山的开发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三原"理论是梅新林在其原创的"二原"理论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而构建的文学地理学理论。"三原"理论即"版图复原""场景还原"与"精神探源",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文学"场景还原"这一中介,将文学对应于外层空间的"版图复原"与对应于内层空间的"精神探源"相贯通。梅氏"三原"论的诞生为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具有本土意义与实践价值。现存瑶族信歌标识了历史时期瑶族的空间分布、板块结构与迁徙路径,是瑶民运行轨迹的"文化遗存";信歌记载的人事物景拼接成一幅幅瑶民生活的生动场景,是瑶民的"生命现场";信歌构建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可以理解为瑶民探寻精神家园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清稗类钞》“瑶人嗜盐”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人嗜盐并不是说瑶人比其他民族更喜欢食盐,而是瑶地不产盐,完全仰给于外地,而盐资源有限,外给并不充分,瑶人用一切可换之物换盐,甚或不惜以命搏盐;又由于盐之政府专属,且盐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皆有关联,故盐事往往对整个社会影响巨大,并易给人以瑶民嗜盐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瑶人历史上的迁徙在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相关的官修史籍也可旁证。瑶人的迁徙在文化意识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迁徙的被迫性和始终伴随着伤感与辛酸.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走入更遥远的山林.走入莽荒.离中原文明愈来愈远。另一方面,他们迁徙时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苦难中体现出一个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传统时期,国家法对金秀大瑶山瑶族的影响较弱,瑶民充分赋予石牌头人权威以有效维护区域社会秩序。国家法向大瑶山延伸并交织进瑶族传统村治规则后,瑶区传统性的村治权威被现代文明冲淡,渐而让渡于国家正式的法权制度,村落精英和地方权力干部并置建构着瑶村秩序。这种异生的村治"范式"使社会关系彰显出资本化色泽,衍变为创生和维系瑶族乡村秩序的会通逻辑。  相似文献   

7.
明清鼎革之后,清政府采用主抚的治瑶政策,瑶区较为平静.但道光壬辰年间,楚、粤、桂三省接连发生较大规模的瑶民起义,打破了瑶区承平已久的局面,并给予清王朝以沉重打击.起义平息之后,清政府通过对起义的善后处理,调整其治瑶政策,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呈现出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聚居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是整个瑶族的一部分,现有三万五千多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其中又分为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和花蓝瑶五个支系。这五个族系,来历不同,风习奇趣,特此概述。  相似文献   

9.
美国瑶族文献是以口承与文本形式保存的瑶族"集体记忆",再现了瑶族族源传说以及境外迁徙之史实。这种"记忆"具有文化储存与文化认同的功能,其中的一些核心符号,构成瑶族记忆链中的重要环节,是美国瑶人在新的文化境域中进行文化重构的基础。在文化"失忆"的情况下,这些记忆符号还起着文化"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广西大瑶山区(包括已划归桂平县管辖的木山乡),居住着5种不同自称的瑶族:拉珈(茶山瑶)、坳标(坳瑶)、炯奈(花蓝瑶)、勉(盘瑶)、甘迪门(山子瑶)。建国前,一些人把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统称为“长毛瑶”,把盘瑶、山子瑶统称为“过山瑶”。  相似文献   

11.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16年)在梅山南部设立高平县,晋后为梅山瑶人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王朝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章对梅山地区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2.
詹子庆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提到夏桀时期的公刘为周人始祖后稷的四世孙,这种提法显然不符合从尧舜至夏朝末年五百多年的史实。詹氏失误之源头应追溯到汉代司马迁之记载。对于司马迁的这个失误,唐代就已经有学者指出过。通过对中国每一百年平均在位帝王的计算,我们大致推算出从后稷至公刘,周人先祖至少经历了十七八个王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一带的部分瑶族从老挝、泰国移居美国。为适应美国的现代化生活,美国瑶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被迫放弃了以农维生的生计方式,进入各类公司、私人企业、政府部门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或技术、技能工作,或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政府机构的公务员,或自办公司、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美国瑶族基本上已从一个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民族演变为从事现代化生产的都市民族。  相似文献   

14.
明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明代及清初,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分布存在土蛮集中分布的土司区和汉蛮杂居区两大区域;土司区内民族构成中土蛮占绝大多数,汉蛮杂居区内汉人、土蛮间比例几乎相等。清代改土归流后,部分土蛮人口外迁,同时又接纳大量的汉、苗等族流民,形成土蛮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汉、苗等兄弟民族插花般镶嵌分布的格局;民族构成转变为以汉族人居多、以土蛮为少数民族主体的构成格局。明清时期导致该地区民族分布与构成及其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自然因素提供变化的可能,人为因素决定变化的方向。当前该地区的发展还得多从人文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从晚唐袁郊所撰传奇集《甘泽谣》出发,结合《唐书》及其他资料,对相关杜甫的二事进行了补遗及略考。一事为杜甫恃才傲诞,为人所厌,自青年至晚年,向来如此。另一相关事为杜诗《饮中八仙歌》中的人物之一焦遂,其人狂放不羁,好酒善辩,然其事迹仅见于《甘泽谣》,故显得弥足珍贵。此二事,对后人重新审视杜甫其人及考察其《饮中八仙歌》,都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慰问团到瑶族地区宣传慰问;组织瑶族代表到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参观学习;帮助瑶族恢复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瑶族当家作主;采取特殊政策来培养和使用瑶族人才;对于违反民族政策的错误做法给予及时的批评和纠正等措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瑶族地区改善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汉代谣谚文化异常兴盛,其兴盛原因除谣谚艺术本身的发展、完善与传承外,还有官方发掘其功能,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运用的影响。当然,谣谚作为人类生活中的现实艺术,最主要的职能应是满足于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汉代,有适宜于广大群众从谣谚艺术中获得精神需要的社会环境,这是谣谚文化在汉代比较兴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吴兴姚氏起自汉末、孙吴时期 ,此后长期衰微 ,仕途不畅 ,沦为“贱族”。然因其有文化 ,姚氏不仅得以保持“素族”的本色 ,而且在南北朝后期有所振作 ,至唐代宦位荣显。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 ,姚氏子弟多有忠义与孝义之行。就其家学言 ,姚氏早期以通晓儒家经术知名 ,南北朝后期注重文史 ,至隋、唐终得大成。同时姚氏精于医术 ,在北朝倍受重视 ,这为其家族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南宋王朝崖山覆亡之后一个月,元军在各地仍然遭到宋朝军民不同程度的抵抗,在江西南安也发生了激战。激烈抵抗的结局,各种方志的记载是遭到了残暴屠城,《宋史翼》也如是援引,而《元史》的记载却是“不戮一人”。截然相反的记载,孰是孰非?追溯史源,《元史》的记载取自姚燧的一篇神道碑。神道碑将确曾发生的屠杀变得了无痕迹。姚燧是元代拥有深厚道学渊源的文坛大家,神道碑的记载也被取信。颠倒事实,固非信史,除了受寓目资料的误导外,仁爱止戈当或为姚燧改写旧事之主观动机。无论如何,改写的事实进入主流史籍,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文献以及清代几部新修元史均蹈袭其说。此件个案,引发研究之际如何追寻历史真实的思考,对碑志载笔的警觉和对方志史料的关注也被再度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