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平慧善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一九八○年我写了一篇《〈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发表在《艺谭》第三期,言犹未尽,兹再论之.考察中国小说史,长篇小说的发展轮廓大致如此:宋元间出现了初具长篇小说规模的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与《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 相似文献
2.
张国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雍正嗣位的传闻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明成祖永乐。永乐以“清君侧”为借口,雍正则有改诏的嫌疑。永乐原是燕王,雍正原是雍亲王。都是人已中年、阅历丰富、多年觊觎帝位的藩王。永乐与雍正都具有果断、刚毅而冷酷的个性,作风也都是雷厉风行。永乐的帝位从侄儿建文帝那儿夺来,雍正的帝位在长期的储位斗争中从兄弟们那儿争来。永乐、雍正上台后,都曾经无情地残害骨肉、戕杀异己。永乐进南京后,大肆杀戮不肯依附自己的文臣武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它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富贵功名"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带有"复古"倾向的理想主义者,遭遇"一代文人有厄"的时局,所以小说更多对"风尘恶俗"的讽刺与批判。《儒林外史》不仅为明清二代的"儒林"写照,而且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写心。它是我国第一部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命运及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想家的小说,它"足称讽刺之书",是我国社会小说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4.
董国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1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什么?长期以来,流行三种说法。(一)反对八股科举制说,(二)指谪时弊士风说,(三)反对功名富贵说。这三种说法,影响都很大。目前最权威的几种文学史著作,对此书主题的阐释虽有异同,但均不出此三说范围。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与作品实际,都有距离。为了认识作品主题并探讨把握主题的方法,愿陈陋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5.
6.
‘名士”一词,原出于《吕氏春秋、尊师》篇,与“显人”一词同提,当指“知名之士”而言。“知名之士”在古代,一指名望高而不做官的人,一指以诗文著称的人。东汉末年,地主阶级中一些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形成所谓名士集团.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自言“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让县自明本志令》),但也愿意向名士集团靠拢。晋代崇尚清淡的朋友,如“竹林七贤”之类,都被称为名士。东晋时的名士,聚会做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一些名士歌饮于山阴县的兰亭,“一觞一咏”,凑成诗卷,由王羲之作一序文。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7.
孙昌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鲁迅在比较研究世界文学史的发展情况时说:“十九世纪以后的文艺,和十八世纪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它的目的就在供给太太小姐们的消遣,所讲的都是愉快风趣的话。十九世纪的后半世纪,完全和人生问题发生密切关系。”而十八世纪的中国就已产生了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儒林外史》。它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的一颗讽刺文学明珠。它标志着中国讽刺文学在封建社会末期已发展到高峰。《儒林外史》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主题上具有切中时弊的战斗性,而语言之质朴、精炼与人物铸造上也具有独特风格。因而在小说史上,能一扫虚伪颂美之风,掣起写真实的旗帜,树起了现实主义劝善惩恶的讽刺文学丰碑;显示出它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而对这部巨著能认识和阐发其真正价值,并从中总结出讽刺艺术经验,且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相似文献
8.
刘鹤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2):6-10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9.
卞新国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1,(4)
在十七年短篇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是相当新颖别致的一篇.对于该小说的独特之处,评论家已有许多论述.人们称赞它的细腻的笔触,称赞它的严谨的结构,称赞它的抒情的笔调,这些赞美无疑都是恰当的.但我读《百合花》,觉得它的最根本的特色是在于它遵循了一种不同于当时大多数小说的创作原则,即它主要是依据感情逻辑而不是理性逻辑来展开全篇的. 相似文献
10.
王勃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从十四世纪开始,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前后延续了近三百年。这一辉煌的历史,在意大利一开始并未得到人们确切的认识,他们只是笼统地称这一时期为“五百年代”。而以彼特拉克、薄迦丘为代表的十四世纪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五百年代”思想之花的浇灌者。他们惊喜地发现从中世纪走来的基督教徒,已经从对来世幸福的渴望中,转而追逐现世的幸福。人的精神要求比神的要求表现了更大的吸引力。就连披着圣衣的神职人员也抵制不住尘世生活的诱惑,而从神 相似文献
11.
吕厚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11-15,3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有关文化艺术发展方向的思想宝库,随着时代的演进,其理念价值逐渐显现。《讲话》所强调的评价文化艺术产品必须遵循"两个标准",所确立的文化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所提出的"普及与提高"文化命题,对当前的文化艺术工作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思维变革等,具有极高的理念指导价值。《讲话》理念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文化传承健康性等文化价值发现,都需要人们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中华文化圈文化建设和人类文化追求目标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去认真解读《讲话》内涵。 相似文献
12.
刘先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
封建时代的史学家,大都对《周易》存在着一种神秘和崇敬的感情.把它列为六经之首,不敢轻易动弹它.不过也有人对它提出一些批评.缺口一经打开,继起者披隙导竅,扩大战果,使那个光怪陆离的殿堂,黯然失色.这样一来,“泥古过高”的人,也就感到失掉依据.“泥古过高”固然不对;但“疑古太勇”(据张岱年先生),也不能认为是“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13.
周中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继承了中国国画的传统,重在写出人物内在的骨髓,具有以形传神、婉而多讽、寓庄于谐、言浅意深等特色,对这些特色的种种高超和奥妙之处,作了颇有借鉴意义的探讨。指出必须提高由表及里的穿透力和由此及彼的洞察力,才能进一步认识《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的政治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看,统治者所需要的意识形态主要依靠知识分子去继承和发展。统治者通过知识分子和各级官吏去向广大人民灌输封建的伦理思想。通过科举制度,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各级官吏,以求得国家机器的不断更新。所以,知识分子的状况如何,影响到信仰的维系、青少年的教育、风俗的厚薄、吏治的清浊。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5.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子夜》诞生以来,批评者们常常在评价过程中陷入社会批评这个单一的传统模式,并受限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入“意图迷误”的歧途。一旦我们换个角度来审视《子夜》,就会发现《子夜》的精神内涵中有着两大特质:一是主人公吴荪甫实际上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形象的全新的文化心理品格,是孤独的文化先锋和失败的英雄,这个形象突破中国传统的弱质人格,体现出茅盾内心深处的文化选择;二是《子夜》具有着现代悲剧的内涵,主人公不仅有清醒的悲剧意识,而且“悲剧知识”在他身上“臻于圆满”,《子夜》在揭示苦难命运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人类生命力的崇高感,从而使读者获得悲怆崇高的审美体验以及一种扩张、涌动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记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
《尚书》史学价值再认识王记录《尚书》是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一部典籍,在整个封建时代,除少数几个人从史学角度审视过它外,人们一直把它作为六经之一来看待,影响了对它思想内涵的正确揭示与把握。近代以来,人们对《尚书》所具有的珍贵史料价值、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等... 相似文献
1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6-122
回溯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史,反封建是研究中的主线思想,忧愤深广的社会价值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脱离文学实际空谈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性,成为《狂人日记》研究中的共性问题。若要真正理解《狂人日记》,就必须从小说文本出发,概括出它应有的价值,而不是预设结论。从狂人形象的生成、启蒙思想的凸显以及反封建礼教的社会意义三个维度对百年来的《狂人日记》研究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比较、思想探究,在呈现《狂人日记》研究角度日趋多样化、研究思想不断转变的具体事实和过程中,对《狂人日记》研究中的狂人形象、启蒙思想、反封建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总结评述,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狂人日记》,打破长期以来研究的静态生长模式,以图打开《狂人日记》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不只是表现手法 ,而是总体构思和具体描写中有反思明史、总结明亡历史教训的用心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怀念明朝的民族主义思想感情。这在清初至清中叶汉族士人创作的小说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王进驹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1):29-36
《儒林外史》不仅仅是直接从白话通俗小说发展而来,其文体渊源可追溯到《世说新语》,在不重纪事而追求人物神韵、文人性、真人轶事性、谐趣性以及适应于创作宗旨的分类结构等诸多方面,《儒林外史》都受到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吴敬梓在汲取《世说新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之同时,把《世说新语》的文体因素融化到白话小说的创作中,使《儒林外史》的小说文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社会逐渐发展进步,民族、国家之间交往频繁,产生大量的外来词,外来词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讽刺小说经典的《儒林外史》就是诞生在这个文化碰撞、思想变革的时期。对本书中的外来词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近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也有利于加深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认识。因此,本文在对外来词的研究现状、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儒林外史》中的外来词进行了举例分析,并指出了汉语中引进外来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