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蒙元时期宗教政策的演变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徐黎丽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但任何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都分,必须满足于社会存在的某种需要才能生存。蒙元时期,蒙古统治阶级通过制定一系列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主观思想的变化最终取决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主观意识中,进而促使人们在思想上作出某种调整,这是人们思想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本文从分析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中的竞争不断加剧和分配制度调整中贫富差距的存在扩大三方面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人手,力求揭示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思想特征,为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政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和两对基本矛盾。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中介的折射而实现的;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等等。这里有两个问题不得其解:一是生产力标准的直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涉及公共权力的行使、国家决策的形成,是一个制度与行为的集合体。社会治理模式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引发了经济社会领域一系列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治理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反馈于社会存在,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智慧社会的治理模式要灵活运用新兴科学技术,更要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思维的“智慧+”,强强联合,齐抓共管,围绕民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从马克思把社会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之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停留在这个二分法的框架中,至多在经济基础的作用大小或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间环节等问题上进行讨论。卢卡奇则用总体性观念颠覆这种二分法,否定了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关系。阿尔都塞用结构总体的观念批判了黑格尔主义的总体观,并把经济和政治作为社会结构中的要素。后结构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更进一步否定了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否定了社会要素的确定性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分法的扬弃表明:虽然马克思对于经济的基础地位的肯定是无可置疑的,但局限于二分法传统,却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先进的生产力决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8.
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的重大突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市场经济的确定,必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以它的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这个基础。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遵循市场…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目标取向的确立,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新的价值观念层出不穷,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和嬗变。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治国方略是指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和全盘性的计划、方针、政策。作为贞观时期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贞观政要》治国方略的产生、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于贞观时期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受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文化传统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鲜明的阶级特征和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刘邦初定西汉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确定实施黄老无为政治,促使文景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得以恢复乃至走向繁荣。由此而引起国内藩王强大,北方匈奴屡犯边境,直接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成功地内削诸藩,外抗匈奴。但因而连年用兵,耗尽民力,人口减半,生产力又再遭到破坏,汉武帝命他的大臣卫青辅助汉昭帝复行无为政治,使得西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地得到化解,社会繁荣时期延续百多年,及至汉宣帝时期。本文用这段史实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毛主席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根源。学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加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经济是基础,对社会发展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但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发挥着能动作用,从而推动、阻碍甚至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方向、进程。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并就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的精辟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干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深刻…  相似文献   

15.
当高科技时代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必然会遵循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的规律。变化的结果既激活了马克思上层建筑理论研究,也扩展了上层建筑理论的研究领域。上层建筑既包含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也包含社会意识。要增强上层建筑的活力,就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用无形之手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既提高了政治上层建筑的组织性,也增加了各种社会关系,增强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罗忠扬一、集体主义道德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可以断言: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道德在任何...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那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即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这三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  相似文献   

18.
讲团结,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间团结一致的程度如何,是反映精神文明的程度如何的一种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高度的团结一致,就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团结,作为人类生活中的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而它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象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风尚等意识形态一样,能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唯心主义”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那种自以为能够决定社会存在(市民社会)的“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即剥削阶级的国家。其中,“唯心主义”一词表示这类国家颠倒了公共权力对市民社会的关系,把它对社会生活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经济剥削;“实践的”一词则表示借以进行剥削的手段是暴力实践。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历史上第一种形式的唯心主义,马克思用它来揭示作为上层建筑首领的国家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唯心主义“天才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和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缺少教育,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应当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