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会芳 《职业》2011,(21):98-98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1.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不断增多近来高校逐年扩招,大学业生人数持续攀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  相似文献   

2.
《金色年华》2010,(5):37-38
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此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洋彼岸的美国目前就业市场萎缩,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的难题。但相比而言,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还是高于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大学毕业生是怎样求职的。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就业能力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平 《职业时空》2008,4(6):32-33
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的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递增数十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  相似文献   

4.
黄盛 《职业时空》2008,4(5):47-47
有关资料统计表明,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珠江三角洲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当地大学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他们对就业方面面临的挑战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5.
谢丽华 《职业》2012,(3):52-53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2011年毕业生达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6.
周瑾 《职业》2009,(1):62-64
眼下,各高校的毕业生们正在忙于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悉,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92万人,比上年增加60万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为此,<职业>杂志记者采访了多位资深HR和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总结出2009年十大通用、成功率最高的求职经验,与读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7.
国家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0年的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这意味着需要数百万的职业岗位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所需,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仅在70%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分析见仁见智,笔  相似文献   

8.
57万 上榜推荐语: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10万在啃老 上榜理由: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多大?据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况根据人事部2006年年初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也就是说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就业压力加大。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  相似文献   

10.
汪晓娟 《职业》2011,(20):28-29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艺术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艺术类设计专业从业者与日俱增,市场与人才的关系正逐渐发生变化。如此形势下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该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顺利迈入社会,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中。  相似文献   

11.
一.劳动力供需的信息摩擦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有关数字显示,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2001年34.5万,2003年63.67万,2004年70多万,2005年达到75万。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2007达到495万人。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中,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追求高就业率,学生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就业中介机构追求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2.
刘伟南 《职业》2001,(4):4-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快速增长。据了解2003年将是并轨后第一个大学生就业的高峰年,2005年高校在校的学生将达到1600万人左右,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300万人。如何使数目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合理就业,如何使国家培养的大批人才发挥出作用,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一、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环境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大环境中的一个亮点,在国家大力整顿就业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得到了一个改善和发展的良机。1.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指导工作,建…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08,(1):51-51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出通知,就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部署,推出七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培养精英逐步向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转变,这种转变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4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全国高校毕业生达360万,比2003年增长46%。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与难点。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导致社会总体需求并没有成倍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忠 《职业时空》2008,4(7):52-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据成都商报报道:到2010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1000万,而就业容量只有800万,那就意味着将有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返城,大学生就业的“三峰叠加”,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大,造成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7.
陈国雄 《职业》2009,(3):24-25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两未就业的高校生,待业大军将高达1000万人。而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显得极为严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政府、学校、毕业生等各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保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8.
“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截止到去年9月1日,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我们不知道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是否准确;也不知道在2006年如约而至之后,又有多少大学生已经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暂时的归宿?我们知道的是,在全国所有的大学都不断扩招的今天,有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再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它也无从保证能为你觅得一个饭碗。就业,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中一个不可言说的痛。  相似文献   

19.
人才流失,是不少企业头疼的问题之一。而现在,不但高水平的人才难以留住,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离职率也节节高升:根据最新出炉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比20O7届(87.5%)低O.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到了38%,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0个,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难以“长情”备受关注。那么毕业生频频跳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日语的陈文静一年中换了10份工作,短的只干了一个星期,最长的也没超过4个月。她换工作的理由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2008,(8):11-11
“个体、民营企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一项“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个体、民营企业雇用2007届本科毕业生73.3万人,占当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2%;而在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境外独资企业、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组织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6.4%、23.5%、12.3%、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