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奎章阁本《文选》五臣注中,有多处音注在五臣单注本中并不存在.经过考证,这些音注全部是奎章阁本所增,且来自于李善注.也就是说,奎章阁本在合刻五臣注和李善注时,将本属于李善注的音注转变成了五臣音注,从而混淆和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文选》李善注的音切所作的声类考订。由于李善注《文选》的年代距《切韵》刊行之时不过七十年,因而是研究《切韵》和初唐语音的重要资料。本文经考校与筛选,收集了李善音注的直音和反切共1500余条,采用了系联法与简单枚举归纳法进行整理,初步得出李善音系统有36声类。其声类特点如下:唇音尚未分化出轻唇音;舌音除泥、娘二纽外无别外,其余可分端、知二组,但有少量类隔现象;精、庄二组有少量混切,从、邪个别混切,船、禅无一相混。关于李善音声类的性质,经初步比证考订。可以推断,李善音是契合南北两地官音的读书音。  相似文献   

3.
黄侃对《广韵》的语音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得出声类31类、韵类335类的结论,并把所得声类与上古音和近代方音进行历时比较;对《广韵》的又音系统做了系统梳理;把《广韵》与大徐音的反切异同做比较;对《广韵》做了文字整理和正讹的工作。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都较前人有突破,得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虽然早在西汉的扬雄就已注意到音转现象,但是最早探讨音转理论的乃是清朝戴震。戴震认为音转主要是声纽之转,他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考察声转之法,发现声转不外乎两条规律,即"同位"正转和"位同"变转。同时戴震还指出,韵部也可发生转化。他于《声类表》中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注意阴、阳、入三分,总结出韵部转化的三条规律:一为转而不出其类,二为相配互转,三为联贯递转。通过对戴震《方言疏证》中方言词、假借词、同源词以及联绵词异形等语音材料的全面考察,得出音转语料128条,这些材料显示的音转规律,不仅可以展示戴震音转理论的科学性,还可以与前辈学者提出的音转理论相补充、相印证。  相似文献   

5.
校堪发现,当今中国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与北宋国子监本《李善注文选》吻合之处数量很少,而且其吻合处多同于早期写钞本《五臣注文选》.由此证明,陈八郎本木记中所谓“监本”并非宋监本《李善注文选》,而是今日已佚的宋监本《五臣注文选》.陈八郎初刊本应是纯粹的《五臣注文选》本,它来源于五臣单注本系统,反映了《五臣注文选》与萧统《文选》的原貌.  相似文献   

6.
舌头音今天叫舌尖后音,包括端、透、定、泥、来五个声母。这五个声母,端、透、定为一组,泥为一组,来为一组。舌头音是人类的基本音之一。上古的舌头音到了中古以后,发生了分化,其分化情况是喉、牙、舌、齿、唇五音中最复杂的。拿端透定这一组来说,就分化出四个支派:一支仍是端透定,这一部分是现代汉语d、t的来源。二是分化出知彻澄三母。三是分化出照三系几个齿音声母。四是从浊音定母中分化出喻四,喻四后来转为今音的以‘i、u、ü开头的零声母中的一部分。泥母中古向后分化出泥、娘、日三母。来母古今一样,比较稳定。现把舌头音的分化情况,用如下简式表示:  相似文献   

7.
客赣方言的声调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客赣方言声调分化的主要因素有三 :古声母的清浊、声母的送气与否、古韵类属性。平分阴阳 ,而阴平阳平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全浊次浊上部分归阴平。去声分阴阳 ,而阴去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 ;有的清去归阳平 ,有的浊去归阴平。入声分阴阳 ,而阴入与阳入都有的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或全浊次浊各分两类 ;有的则依据古韵类分类 ,通常是咸深山臻四摄入声字为一类 ,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为一类。客、赣方言都存在浊上部分归阴平的现象。客赣方言都有次浊随清流的现象 ,但客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  相似文献   

8.
《说文三下·臣部》“臣”字下云:“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许慎于“臣”之说解,可谓得其神髓,本无疑可举,然自郭老释“臣”为竖目以来,后学莫衷一事,至以许说为误。细检甲、金文及先秦古玺文字,方悟今世之“臣”,其字形由来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正宗主流;象竖目之形乃是旁支杂厕。“臣”于造字之初,与“目”在形、音、义三方面都完全无涉,但后来甲文横写之“目”有变竖者,字形与“臣”混而为一,竖写之“目”原有的读音遂为臣的读音所取代,各自原有的意义却在形、音统一的条件下保持下来。是以“臣”字不但字形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贤良对策     
错对曰: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②味死③再拜言:臣窃④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⑤而为五【注释】①晁(音湖)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历任博士、御史大夫等职,他著书三十篇,主张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很得汉景帝的信任,号称“智囊”。  相似文献   

10.
清代考古审音并重的大家,莫过于江永和戴震。戴震从音理的角度出发,著《声类表》、《声类考》二书,创立古音9类25部之说,开古音阴阳入对转之先河。《转语》20章,立“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可比之通。”的原则,又从声纽的变转上,求训诂之相通,实为古音学上的又一发明.戴氏的《方言疏证》是其声韵通转理论用于训诂的代表作。戴氏以声音通训诂,对扬雄的《方  相似文献   

11.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 ,分别通过小于音素和大于音素即音素群的角度 ,论证了音素不是音位归纳的唯一尺度 ;接着 ,在论证了音位归纳能够以音素群作为尺度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 :元音和辅音、声母和韵母是语音划分的两对不同层次的概念 ,元音和辅音指的是一个个能实实在在发出声音的语音实体 ,具有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而韵母和声母则着眼于语音实体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 ,在回顾两种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方法的基础上 ,着重论证了所谓“动音素”和“静音素”在提法上存在错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郫县方音中某些字的文白异读、少儿化现象、以及声韵调呈现出的特殊语音现象的分析,指出并论证了郫县方音中较为明显的存古倾向。  相似文献   

13.
词汇音变是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文章基于音位、语音音变、音位音变和音位性重音等理论,阐述词汇音变类型。通过分析错误词汇音变实例,探讨词汇音变现象及应对措施。词汇音变研究有助于提高师生对音变的认知度,从而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改善发音并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相似文献   

14.
英汉音译是有规律的,其中主要有三个:增音、减音和通音.增音,是指在英汉音译时增加音,即增加元音和增加辅音;减音,是指在英汉音译时减少音,即减少某些元音和辅音;通音是指不同的音译为同一个音.通音包括长短元音相通、单双元音相通、轻浊辅音相通、鼻音相通和流音相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中悲秋的表达方式很多 ,蟋蟀声、蝉声和雁声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悲秋象征之一。古代诗人常常使用蟋蟀、蝉和雁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几种动物的声音在表达思乡、怀念故人、送别、哀怨、失意及悲秋上广泛使用 ,它们有共同性 ,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7.
音位作为语言中最基本和抽象的语音单位,通常以音位变体的形式出现.最小的对立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音泣,但要真正区分音位至少必须遵从三条原则:语音相似原则,互补分布原则和模式匀整原则.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属性,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声音制作技术是对声音的录制、传播过程,它的发展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近代乃至当代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技术现象学是有关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学说,运用伊德的技术现象学理论,可以把声音制作技术发展的历史分为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与后现代阶段。声音制作技术前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就是通过对声音的制作与传播,使意识得到了延绵,其本质是"声音现象学",制作一种"存在"。声音制作技术还具有改变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也许将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九五”经济具有明显的负债特征,而且要对"十五”时期经济的发展产生比较大的滞后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产生收入分配效应,并衍生出投资需求结构效应和消费需求结构效应.这些对"十五”计划的执行有较大影响和作用,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且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公话里入声消失,不应再归入江淮官话。马公话和泗县话两阶核心词的关系词比例相近,通过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它们是同源关系,马公话可能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考察376个中古入声字在马公话里的读音情况,发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的规律,马公话应该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马公话性质演变的原因有内部方言接触和外部方言整体推移,它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