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其<思想录>并不因为他的短命而短命,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其<思想录>并不因为他的短命而短命,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直停留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并没有从劳动结构与思维结构相互之间的同构性入手,因而认识论只是停留于一般分析上,没有深入到内在结构性中间去。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说:"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①"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②世界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因此,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社会形态,其理论和实践必定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而无固定的理论和固定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对人来说的先在本原地位决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力而活,说明了自然界对人来说的限定性。人类对人化自然的主体地位,人类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性。而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物质变换统一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这三个方面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价值理念即人和自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邓晓芒人对客观世界的一切看法最初都来自于人对自身活动的看法,而人自身的活动作为一种主体生存活动,一开始就只能是能动的、辩证的。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①因...  相似文献   

7.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从获得自我意识,就总在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出解释。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实际地位或主观规定的不同,人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和解释也就不尽相同,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人和自然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能够选  相似文献   

9.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到现代社会的综合思维,每一步发展,都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或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那么,人类的思维与人类主体结构中的理性、非理性又有哪些内在的关系呢?本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钱学森教授认为从人的思维规律的角度看,“把人的思维分成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因此,我们分别先考察这三种思维中的理性、非理性问题。由于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主要代表,它“决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有点形象(直感)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一、摆正两个位置:"之外"还是"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靠自然界而生活.恩格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①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或之上).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处在实践过程中的人的自然环境假若问自然界是如何存在的,这似乎是一个悖理,正因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而存在,所以才被称之为自然,这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既定理论基点。但是,自然界现在是否就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呢?其实不然,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从自然界在本身的发展中产生出人以来,自然界发展的历史(指人类的实践所能达到的)就成为一部向人的自然过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对于自然美,不少人都说主要是形式美.自从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又多被引为自然美的定义.其实,自然美的形式美的后面,自有其内在条件的制约.而人对自然界,一旦加以实践性的"人化",成为对象化的产品,不是成了社会物质文化产品,就是成了艺术作品,由此,其自然的性质也改变了."力度"、"气势"、"神韵"等几个方面,都可视为制约自然对象的形式美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生态问题,马克思早期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论点及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理论中言及,而在<资本论>中又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阐述,并在生产方式的层面上从"人与人的活动互换"为中介来论述它的社会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包括了维护生态的主张."生态文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的当代引申和运用,是谋求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把工业文明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环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昱 《理论界》2002,(5):102-103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最一般的性质.系统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加深化和丰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辨证思想.所谓系统,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的复合有机体.  相似文献   

15.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行为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界,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和发展前进着。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从人猿相揖别,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了和自然界相独立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唯物史观的产生,使人们对这一关系有了一个原则上正确科学的认识,但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是以近代科学为思想前提的,近代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此为前提的唯物史观,也不可能不带一定的局限性。它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好象是一个不动的舞台,人是在它上面歌舞的演员。  相似文献   

18.
郭玲玲 《理论界》2006,19(4):85-86
面对当前所发生的种种生态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当中所包含的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价值概念是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的。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又分为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两种。自然价值是自然界的物质价值,是生态的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人的价值就是人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并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改造环境和利用自然价值,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这两种价值是互为前提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换。但是因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的价值是不能脱离自然价值而独立存在的,否则就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所构成。它十分彻底、完备而严整,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每个部分又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那末,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  相似文献   

20.
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旦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违反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那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