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对政治课的希望和要求概括起来说就是:内容要精,方法要活。所谓内容精,就是在保证马列主义理论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贯彻少而精原则,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有机解“惑”(即马列主义原理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结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人类最深刻的科学思维的结晶,它具有丰富的哲理、精谌的论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 ,把握“熟”、“精”、“活”三点 ,即把握一节课的基础、重点、关键 ,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活动,就业务性质而言,最根本的任务是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能”到“能”;由“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由“能力较差”到“能力较强”。为此,学生需经受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培养和形式多样的训练。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要有优秀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要有好教材、设备和适当的教学方式,要有各种适宜的教学环节。“辅导”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位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辅导答疑的作用 这里所讲的“辅导”,仅指包括“答疑”在内的对学生进行的面对面的口头指导。辅导是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课堂讲授是针对学生中的大多数而不是全部。在实验、实习、课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书海无涯,人生却有限。冯友兰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泛读、翻阅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的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随手翻阅撷取营养的翻阅书。精其选,就意味着讲求效益。解其言:就是要读懂文字,扫清入门字词障碍。文字是桥梁,要达知识的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知其意:就是要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其三,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一、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  相似文献   

6.
一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他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所谓“愤”,即憋闷,困惑。朱熹解释为“心求通而未得之时”;所谓“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说,只有当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进入到愤悱状态,即达到似有所悟或似有困惑,  相似文献   

7.
(一)“愤”与“悱”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启发”呢?这倒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体会到,创造一种“愤”与“悱”的境界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所谓“愤”,即心求通而未能达之状态;所谓“徘”,即口欲言而未能言之状态。这就告诉我们,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只有掌握一定的时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适当的时机,就是使学生达到“愤”与“徘”的心理状态。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布点教学法的涵义及其操作步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点教学法(简称“布点法”)研究学生与教材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与教材互动是对教材进行知与不知的区分与转换,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与教材互动中区分知、不知以及伴随知与不知互动的策略,构成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框架,即学生问题图。布点法四步操作是教师运作学生知与不知互动的教学步骤,也是运作学生问题图的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9.
立冬养生     
时间:公历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六。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 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 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冬季之风为北风, 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 要特点。冬在五脏应肾。“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即所谓要补肾藏精,养 精蓄锐。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数学学习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习迁移现象早在古代已为人们所熟知。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由此以知彼,从已知引申到未知,其实质就是学习迁移现象。“为迁移而教”口号的提出是教学工作者希望借助于迁移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如果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能够了解学习迁移的实质,掌握学习迁移的基本规律,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1.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活”。教师教得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学得活,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能自主解疑析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达到这种“活”的境界,关键还在于教师运用“点拨”的艺术。要大胆打破课堂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巧妙灵活,不失时机地运用点拨这个法宝,做到以少胜多,以奇制胜。一、掌握学生心理,点拨教学思路。点拨教学思路,就是讲读一篇课文教学计划的轮廓,教学结构的框架。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注意力极易分散,这就迫使我们上课时要…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具有少、精、活的特点,有一种线索之美,灵活地运用它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总结出“主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要注意以下四个度:准度、角度、难度、力度。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要讲好、讲活,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才会使之由昔日的“死水”转换成时时更新的“活水”,使整个语文课堂“活起来”。1.利用多种手段,“活”化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一个主要部分。没有基础知识的掌  相似文献   

14.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所谓“知行合一”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把“知”与“行”、“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所明白所认知的事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 ,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获取真知  相似文献   

15.
谈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死”易“活”难.有人以为词“海”无涯,不管怎样打基础,都无济于事;有人则认为,词语教学就是要强调死记硬背.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我认为,词语教学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或曰:置之死地而后生.学生刚接触某个词时,总得了解它的含义、词性,这时“死”的东西多一些;以后经常见面,对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所具备的不同的含义和词性都掌握了,理解得深入了些,运用起来就会灵活一点,这时,“活”的东西就多了.“死”与“活”就是这样一对矛盾.没有“死”,也便没有“活”.指望一步登天,一下子把所有词语都讲“活”,或否认记忆在词语学习中的作用,这是不现实的;忽视举一反三,忽视灵活运用,把词语教学看作讲讲、抄抄、背背、的机械动作,这就降低了词语  相似文献   

16.
学以致用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又要突出职业能力。学以致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目标。“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求学”;“用”有三种境界,即“知用”、“会用”和“善用”。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是新时期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五横五纵”矩阵型机械原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五横五纵”矩阵型机械原理教学新体系,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个性化创新人才。所谓“五横”,即通过机械原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所要培养的学生的五种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计算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五纵”即机械原理教学的五个关键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大作业和创新设计比赛。“五横五纵”矩阵型机械原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性的、密切关联的网络体系;矩阵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了某一教学环节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剖析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某些断面,用“通”、“实”、“活”、“精”、“放”、“化”六个字来根据语文教学的有效办法,阐明了把握和运用语文教学艺术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著名特级教师毛蓓蕾说过:“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靠情感去强化,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情感去沟通。”可见,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才能升华认识,并逐步内化行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情”感染和教育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拓展学生的生活渠道,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全面提高品德教学的质量。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情…  相似文献   

20.
当前,影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知”“行”脱节。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视和探索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师教学魅力以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行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