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2.
饮食作为人类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与价值活动,不仅是维持人类生命、增进营养与健康的自然欲求,还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伦理意蕴。从伦理维度看主要包含文化价值传承、个体生命价值、人际伦理意义、社会文明风尚和生态文明承载五个方面。从这五个维度对饮食伦理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探讨中外饮食文化,建构新的饮食伦理文明,对民众正确饮食观念、文明饮食行为与合理饮食方式的形成提供切实的价值指引与行为规范,从而提升国人的饮食道德素养,促进饮食伦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是高校学生进行生命的文化的自我理解,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当下高校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生命伦理教育遭遇文化冲突、高校道德共同体和学生道德异乡人的冲突、高校学生的幸福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高校学生社会化障碍等困境。因此,要超越高教生命伦理教育困境,必要开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强化慎独意识,塑造高校伦理角色模范,最终通过文化自觉,建构生命与文化的伦理和谐生态,使高校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更好地活着,活出精彩。  相似文献   

4.
第十八次韩中伦理学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于"东洋伦理与思想"、"东洋社会与文化交流"、"道德伦理的实际与应用"、韩国多元文化社会的"道德恐慌"、现代社会与警务伦理、伦理的国际开发协力、"以人为本"的伦理意蕴以及大学统一教育等问题展开了展开了多维度、宽视域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对于伦理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想象力是道德探究与道德选择所需基本能力之一,实用主义伦理学针对性引入道德想象力概念以对规范伦理学的程序思维模式提出挑战,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道德想象力及其运用过程加以详尽说明。与此相关,道德叙事作为美德伦理诉诸的基本探究方法,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供深入探究道德想象力概念的理解框架。基于美德伦理叙事视角,可以从道德想象行为主体、道德想象社会空间以及道德想象传统情境等方面深刻把握道德想象力概念内涵。另一方面,也可获得关于道德想象力运用过程的有益借鉴,从而为人们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空间中合理进行道德选择奠定有力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伦理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在理性的作用下,从伦理中诞生的。道德范式危机是现今各式道德失范与危机的实质,而它在根本上是由伦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道德危机的治理应该围绕着伦理—道德的框架展开:在道德根源上,要加强伦理建设,促进现代伦理的形成与完善;在道德内容上,须实施对伦理之理的研究并据此转变旧道德范式,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新道德范式;在道德教育上,应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两者相统一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道德在时间上产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政治制度革命和经济制度革命的过程。中国革命道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政治和经济制度革命成功后上升为国家伦理。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伦理也将与时俱进,但中国革命道德仍是当代国家伦理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和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以伦理为基础,西方传统的和谐观以宗教为基石。和谐的当代本性是伦理的,它蕴含着道德自我的伦理要求,尊重他者的伦理原则,个体以实体为指归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道德精神以及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谐的伦理定位使伦理成为和谐最为亟需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9.
儿童游戏与儿童道德都是儿童的注脚,它们同源于人性,二者互为内在密不可分。儿童的未成熟特点和人的三性尤其 是类特性是儿童游戏道德启蒙的必要条件。儿童游戏是儿童伦理道德启蒙发展的载体和必然路径,自由意志与规则契约精神 是儿童游戏的灵魂,道德规范与美德是游戏的伦理表征与追求。通过反思和超越,儿童游戏与儿童道德不断地演进,推动儿童 形成崇高的美德伦理。从游戏场域中走出的儿童,势必会将美德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为和谐美好的社会融入美伦光彩。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临终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技术性问题,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终者展示了对人生进行道德反思的一种特殊体验,体现了丰富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机能和理性的表现,个体生命的临终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临终者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属性及其道德内涵,意识到临终状态的多重意义,展示出自己的道德原则及其对人生实践的反思。因此,在对生命个体的临终伦理关怀中,应该注意这种临终状态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得失的自我认知。本质上,这种伦理关怀即是要接受来自历史和未来的双重维度的道德审视。  相似文献   

11.
从德性理解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既有一般伦理学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自然作为环境伦理学中最直接的对象,具有与人相似的生命特性,这是有德性的人将其道德情怀和品性投射于自然的重要原因。人的环境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间接性,这削弱了道德规则和规范的效力,稳定而内在的德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也能保证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规则的实行。德性的实践品性、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性决定了在环境伦理学中德性的现实性。立足于德性观察和理解问题,有利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也有助于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通达的智慧,是道德境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实践智慧。在德育中,德育目标应定位于主体道德智慧的培养,是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具有高尚道德人格、拥有高度道德智慧、依靠高度的道德智慧获得最大人生幸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边远县域具有比较独特的文化态貌,其道德状况也呈现一些与发达区域道德状况相异的特征。以四川西充县为样本,解析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现状,分析在县域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县域公民道德建设思路。认为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建设可以采用伦理、教育、政治和文化四种方式,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优势道德资源,全方位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基于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在社会转型期呈现,是因为个人道德缺乏和社会道德危机。形成这种缺乏和危机的社会动力是贫困驱动型的惟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它诱逼人和社会片面追求物欲,消解精神和沉沦道德。这一日趋恶劣的社会状况潜在地呼唤其根本性变革。因而,再造人性、重建社会精神、构筑生境主义道德,不仅使道德教育获得可能,更成为必需。由此,当代伦理学必应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满活力的生境主义道德资源、智慧和实践理性生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受到当代学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伦理成为现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性框架和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范伦理迫切需要德性伦理的支持。如何实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偏好不失为联结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实现二者融合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方略 ,坚持以德治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的 ,也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生道德现状的迫切要求。要在医德教育中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道德 ,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并大胆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要从改革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革新教学方法和严选带教老师等方面加强医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伦理学在西方的兴起对以前的理论伦理学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并为伦理学研究构建起了全新的平台。应用伦理学对问题和实践的强调使传统伦理学建立大一统的理论体系的旨趣大大削弱,并动摇了传统伦理学的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应用伦理学在回答“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如何应用”等问题时扩展了传统伦理学的外延,并突破了对理论与应用之关系的传统理解;应用伦理学对权利的关注改变了传统伦理学对道德义务的过分强调,并改变了传统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概念。应用伦理学的这些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伦理学的扬弃与超越,使伦理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网络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交往德育是对传统灌输德育的超越。它根据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发展的层次性,把握人的发展的规律性,把德育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德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交往德育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发展人为落脚点,充分体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个人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个人品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与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当前,大学生个人品德存在着诚信缺失、浪费严重、爱情道德失守、自私自利等问题,应通过发挥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建立大学生个人品德状况评价与奖惩机制、提高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进行个人品德自我教育等途径提高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