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认为,人不但不应该逃避死亡问题,更应将死置于目前,将死置于人生之中,人随着自然生命的消耗,成就其精神生活,因此死并不是人生的消灭,只是人生的暂终。他承认死后鬼神是有的,并从感通的立场谈鬼神之情,认为只要生者以超越个人的诚敬之心与深情厚意,与死者精神直求相接,就可以打通生死之道,以通幽明之际,这是一条由生之世界通到死之世界、由现实世界通到超现实世界,由生的光明通到死之黑暗的大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东西方美学都要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角度回答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而具有共同性。但由于各自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又存在着基本差异:中国美学注重表达主体的情志,辅以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西方美学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摹仿,辅以对内心世界的表现;印度美学注重对情与味的感受,以模仿现实走向超越现实。文章从意境与典型、再现与表现、逆向与并存等三方面,对此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9,(4):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的感性存在或自然属性出发看人的本质。这两种维度都企图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据,都预设了某种外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实体或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根据,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理解为实现人的这种本质的过程,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外在说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之中,根据实践中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承载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  相似文献   

6.
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下一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世界光都、中国绿城,形成四大生态示范区和四大战略产业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低碳消费生活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幸平 《社科纵横》2007,22(12):128-129
孔子开创的"仁"学,通过对"仁"阐发来揭示人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还生活在抽象的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中,"仁"包含了对终极世界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儒学是否为宗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种终极性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使人们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生命与民族心理。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道"的追求上,并通过人生价值的预设、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生活的指涉等来完成的,换言之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不必然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拒斥,相反却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世界中,在对现实的积极投入与行为的选择就体现了生活的意义。本文针对现实中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冷淡与疏远这一事实强调了终极的追求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以及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博识 《南亚研究》2011,(2):121-130
老子与原始佛教在哲学思想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原始佛教对抽象的世界观问题并不关注,而老子则建构起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两者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对现象世界溯源式的认识思维方式及关于人生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在价值观上,二者均追求精神的超越:老子对于现实政治、人生仍有自身的现实祈向和价值追求,原始佛教则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老子将"道"视作现象世界的本根性存在,建立了"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在思维脉络上,老子首先强调"道"的超越,然后又从道的高度反观人生、指导人生;原始佛教则通过对人生现象无常苦空本性的体悟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超越,其超越是藉由洞观的智慧达成的。  相似文献   

9.
万生更 《社科纵横》2010,25(4):128-129,135
信息哲学将世界中的所有事物或现象具体归属为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因此,人类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信息生活两部分。网络生活是不同于物质生活的信息生活,是主体在网络空间,借助于数字和符号的中介,进行的信息活动。网络生活的逻辑起点是信息认识,网络生活是对认识的虚拟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信息生活。从信息认识发生的一般机制出发,探讨信息建构与网络行为的内在机理,提出实现网络生活优化的理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人文科学的某些方法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人文科学,在广义上是反映社会生活及其规律性、人们的活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科学研究领域。社会人文科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的重要特点在于主体对所研究客体的参予性。马克思曾指出,对社会过程的认识“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都是既定的。”因此在社会科学面前,除必须研究客观过程及其规律之外,还有一项自身特有的解释人的主观世界、社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但同时又充满期望的年代。虽然存在着人类自我毁灭的现实危险,但是,拯救人类及其文化、消除社会生活中的战争和在地球上建立起永久和平的可能性也是现实存在的。世界各大国的和平政策决定于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同时,它也总是依赖于欧洲过去的和平思想的精神传统。我把这种与文化遗产日益加深的联系称为后现代的。  相似文献   

12.
唐人小说的梦幻题材颇具吸引力,不仅反映了唐人对梦的认知和理解——梦是适意的、逍遥的、真实的,同时也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家们以梦为马,打通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梦可以弥补现实、梦可以预示未来、梦使人超越苦难、梦可以感悟人生。唐人小说中梦幻题材的作品,折射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就是在梦幻面纱遮蔽之下,唐人真实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得以呈现和揭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全面地剖析了上海作家俞天白创作的特点。作者认为,立足于现实的道德本位、密切联系改革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和病理的复合透视是俞天白的三个创作母题。这是在对现实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生活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形成的,是坚持直面现实人生,探求生活出路这一基本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4.
普遍语言构成了世界的实在性——日常现实,小说的虚构语言构造了世界的非实在性——虚构现实。不管它是使人忘记生活还是唤起对生活的渴望,不管它是面临生存还是走向死亡,抽象地看或从理论上审视虚构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差别不大,仿佛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然而实际上...  相似文献   

15.
人之所以能够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以及人和人的社会所以能够前进发展,都是由于人具有能力。能力是人生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具备必要的能力即不具备起码的体力和智力(如婴儿和丧失体力智力的病人老人),也要借助于别人的能力,否则便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能力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人生能力问题仅从心理学角度,或者仅限于某个方面和某个层次是不够的。生活是多  相似文献   

16.
一、塔尖上的美学在又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美学在社会存在的大范畴中,在现实的社会人的思想里,她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应该经过一个什么样的中介才能又一次凸现她自身的光彩?她应该是从属于这个商品化的许会而被派生出来的娇娘,并随经济规律时有受宠失宠期,还是由她自身独特的性质决定她,在这关系中要崛起来去主导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形而上的宇宙意识中,当今高科技的发展是如此地迅猛,面对这些很难又十分先进的科学创造,除了知道它们对人类物质生活的未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外,难道我们可以忽视由于通讯的先进而失却了心灵的交  相似文献   

17.
人生问题,是与人类同步产生并被人类不断认识、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问题,是每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随时遇到和解决的千古常新的课题。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人类对人生问题认识程度的提高和解决手段的进步。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进步或文明富裕程度的高低往往和这个国家或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精神道德素质的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哪个国家或民族具有站在时代高度的认识、控制和开发人生的理论,并将这种理论付诸人生实践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有同样的站在时代高度的人生作为和人生业绩,就会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否则,就会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普通成员或落伍者。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人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探求》2017,(6)
习近平人民美好生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生活、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概念,我们要从片面强调"物质"和抽象"人"的视角转到注重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视上来。要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沈湘平 《阅江学刊》2022,(1):44-52+172
"元宇宙"的火爆为人们整体反思智能数字虚拟技术对当代人类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元宇宙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世界的同时,也因极致的现实倒置、所谓"增强现实"的遮蔽导致原初现实的隐退,世界及世界中的人都被改写。在元宇宙,人们把握世界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对象则是信息化、符号化的观念,而把握的主体日益变成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元宇宙将带来公共生活的部落化、公共空间的领主化、公共领域的非批判化和价值共识的"粉丝"化,构建元宇宙秩序本质上是对人的想象进行治理,这将要求政治哲学转向。元宇宙是所谓技术"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日益"宅""卷"在意向性世界,为工具理性所支配,反智和愚钝化,这些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悖论的体现。个体意向性与外延性的交互关联,技术创新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使得个人的自由选择都牵涉存在问题,必须吁求再道德化,再道德化的基点则是个体修养。哲学工作者面对元宇宙既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又要保持思考的姿态。  相似文献   

20.
作家不论用第几人称写小说,都是写的作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深刻感觉和无止境的思考。也就是作家对人生的反思。 人生是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世界,是一切人文科学永远也探索不尽的世界。它的色彩、它的波澜、它的神秘和它的变幻与意蕴,曾使众多文学巨匠怅叹自己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人多能面对高山大海产生种种哲学思考,很少能对人生说出一番透辟的见解。 小说家不论写的是什么故事,从广义上来说都带有传记性,至少印满了作家对人生反思的斑痕。海明威的小说传记色彩尤其强烈。他的那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