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契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来。契约现象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重视研究现实生活中契约现象时,自然涉及到怎样理解和评价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这一问题。无可非议,近代西方的契约理论将国家的产生视为契约的产物,这种学说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它歪曲了国家产生的真实起源和本质。但过去我们过多地从这个方面分析问题,而对这种理论蕴含着的其他方面深刻的历史进步性则谈论得较少,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一、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透视追溯近代西方…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着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社会根基。建设和发展社会管理,首先要厘清"国家—社会"关系传统,认清中国正处于由乡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商事社会阶段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国情,着眼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变革,通过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善商事规则等策略,促进社会管理走深化合作共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其建立在国家机器民主法治化基础上催生出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国民的法治社会心理的培育。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法治心理的支撑与配合,法治国家的实现就缺乏坚实的内在驱动力。当代中国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中存在诸多社会政治心理障碍,特别是传统社会形成的人治意识与现代法治社会存在根本冲突。现代法治心理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公正是现代法治心理的"生命线",信任是法治社会心理的价值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心理基础。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历史性转变应加强社会心理基础的培育,塑造以权责意识为内容的公民意识,培育以法律认同为根基的法律信任,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法律文化,践行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法治及其建构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应然诉求。走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人们对法治的认知,已经开始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设计与构想,转向更深层次、更广阔范围的探讨、解读,以及付诸实践的各种行动。众所周知,法治建设及其进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但实现法治目标的“深层动力”之一是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成为研讨法治秩序的颇具学术价值的出发点,一方面体现着学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标志着人们对法治秩序研究正在走向深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完成了从人到公民的历史性转变,走向主体自由自觉的公民文化也是一种必然。故此,从公民文化的视角深层次解读法治秩序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文化在本质上必然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学术界普遍认为,时下中国法治的建构,本土根基的培育的价值意义早已超过了对相关观念的“移植”。如何实现培植的目标,建设、养成具备时代特色的公民文化已经是关键环节之一。刘雪松博士所著《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不仅从相关一系列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善治的基本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模式,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结合状态.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善治的本质特征,综合考虑善治的基本诉求.在现代社会,善治的基本诉求主要包括法治性、服务性、责任性、民主性、合作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会正义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那么,社会正义实现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传统。中国人特殊主义的正义观、漠视规则和重视人情的习惯,制约了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和“法治”秩序的构建,唯有从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程序正义观念、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和增进社会资本入手,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与法治联系起来,就是用法治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法治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常态的方式。其前提预设是能把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调整,使社会主要矛盾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法律关系主体有公权力(国家、政府等)和私权利(公民、法人等)主体两种。从法学的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可以分解为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法治国家建设可以解决权力冲突;法治政府建设可以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可以解决权利纠纷。法治中国建设就是在反对权力和权利绝对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霍布斯社会契约学说评析陈咸瑜霍布斯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大师。在欧洲思想史上,他一直是个不易理解而颇多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其社会契约理论形式的国家政治学说。把国家、政府视为契约的产物,这种观点源远流长,纵贯于整个西方自然法哲学说的历史。早在古希腊,伊...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层社会盛行的"公民治理",一般是指由博克斯(Richard·C·Box)系统提出的一种社区治理模式.在该种治理模式下,社区公众主导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而代议者、公共管理者只不过是促进社区践行公民治理模式的顾问者和服务者.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公民文化发展滞后、公民自组织缺乏、公民能力低下等因素,造成我国以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虽有西方公民治理之形式,却缺乏公民治理的内容与精神.基层社会合作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就基层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合作共治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对参与型治理和理想型基层社会自治两种治理模式的扬弃.在我国基层社会践行合作治理模式,有助于在构建基层党组织、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基层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合作共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基层政府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是真正实现中国特色基层社会公民治理和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法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法治国家主要是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法治政府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行为的法治化问题;而法治社会主要是在法律对社会组织与公民、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问题。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理念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代社会契约作为一种方法论被一些政治哲学家所运用,但在19世纪前的欧洲,社会契约是被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事实加以确认的。这种被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事实的社会契约,其理念有其自我生成、演化与嬗变的历史建构过程。大致先后经历了古希腊晚期形成的针对社会个体的“原子契约”理念、中世纪时期形成的针对社会不同主体的“多重契约”理念、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关于政治国家合法性解释的社会契约理念,以及在康德的哲学中关于政治合法性与道德自律性相统一的社会契约理念四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是近年来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应对问题矛盾丛生的社会现状而提出来的战略举措,而信任危机则成为了制约社会建设的重大现实因素。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三大视角即实证主义视角、解释主义视角、批判主义视角及其衍化过程渗透着信任机制。受传统社会建设内容、西方社会建设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建设理论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内涵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并且与现代信任机制存在耦合与关联效应。信任机制通过社会资本运作、契约法治规范、公共性困境破解等正向作用于社会建设。依照中国发展现实,社会建设和信任体系建立需要依赖公共权力,另外,社会、公众的协同参与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合同、契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法律领域的重要内容,但人们对契约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于西方。契约理论在西方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而且还被用来构建国家社会组织理论,因而社会契约思想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伦理观念。本文旨在从西方伦理传统的视角,探索西方契约理论的精神特质、人性基设、价值原则和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16.
国际社会契约是国家就国际社会治理所形成并持续推进的一种彼此约束的状态。如果说"社会契约"导致国内社会的形成是一种"隐喻"或者"假说"的话,那么,国家之间的彼此约束导致国际社会的形成却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由于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而各种非国家实体处于国家的统辖之下或基于国家授权而成。所以,国际社会契约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国际社会契约化将是一个从契约到组织的过程,从经济契约化到社会契约化的过程,从部分国家的契约化到全部国家的契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郑芸 《学术论坛》2007,(10):162-166
西方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公民社会在西方的发展整体上要早于和优于东方.其间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西方国家的最初形成是建立在具有平等合作特征的部落联盟基础之上;西方宗教及其组织,特别是其在中世纪神学政治时期的地位和影响为公民社会的出现确立了相应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基础;发源于西方的商品经济为公民社会的最终诞生注入了直接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社会契约观念源远流长,近代西方社会契约思想家们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系列篇章。从霍布斯到洛克,从卢梭到康德,他们以自然状态、自然权利、自然法为逻辑起点,演绎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有限政府、宪法至上等理论,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民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民主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因其构建的伦理基础的差异,其生成方式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伦理基础是以"人的依赖性"为特点的身份伦理,它极力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的预先设定的合理性和注定的德性、职责和命运的合理性辩护。西方现代性社会建立了一套以契约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虽然"资本主义的精神"通过理性契约的方式摆脱了人的依赖和人格化的神的依赖,但又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淖里和物的依赖关系的异化世界里。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构建了彰显"人民主体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实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卢梭从性善论出发,认为通过社会契约的手段所构建的共和国是绝对公正的,人民无权在国家之外保留私益。这些思想中隐藏着大量感性的、空想的甚至专制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但无助于实现法治,反而极易诱发暴政。卢梭的思想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如下警示:缺少权力控制无法保障国家不为恶,法治实现的基础在于私人空间的保有,法律治理的实质在于契约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