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常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特殊表现形式.在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则分别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及其表现形式,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冠军 《东方论坛》2007,3(4):21-27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是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现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自然科学是父,单纯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3.
现代代议民主政体之所以能取代传统君主专制政体,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核心价值的独特性:它们比奴隶制和封建制生产方式及其政治核心价值更具有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增殖能力及其配套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的新价值源泉,数字资本是参与和支配数字劳动生产的新资本形态。从形式逻辑上看,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革命全方位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态、商品形式、资本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性结果,作为数字资本价值载体的数字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结构。数字资本兼具作为智能化人工化生产要素形态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载体的二重属性,数字资本运动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数字生产和数字流通循环往复的持续运动,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复合叠加的双重运动过程。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数字资本运动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化数字大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数字异化程度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自我毁灭宿命做出了历史性铺垫。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产目的问题的再认识崔朝栋(河南财经学院马列部)(一)社会生产目的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至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理论界仍大都是这样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降,资本政治取代土地政治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比土地更有推进社会价值增殖的能力。然而,资本与政治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资本与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形式,并在互动,互适中互择与自己相应的存在形态:自由资本选择了议会分权民主政治,而垄断资本偏爱行政集权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和价值增殖,但它是价值和价值增殖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所有者应获得一部分价值增殖。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不是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而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价值转移。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和价值增殖,但它是价值和价值增殖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所有者应获得一部分价值增殖.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不是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而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价值转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主题,是在把握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揭示资本逻辑的同时超越资本逻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根据资本的生产资料属性和社会关系本质,把资本逻辑阐释为相互规定的两个层次:一是以利益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增殖逻辑;一是以支配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权力逻辑。资本在自我运动中通过攫取自然与统治自然、价值增殖与生命操控、价值实现与欲望支配,完成了对物质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欲望系统的吸纳,成为不断增殖的价值和不断扩张的权力。正是增殖逻辑和权力逻辑的相互促进,资本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绝对主体”,呈现为不断上升的“双螺旋结构”,并最终塑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秩序和文明形态。资本逻辑所包括的文明性和自反性决定了其被扬弃和超越的命运,同时也呼唤着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资本范畴是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的统一,其形成既有特定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也离不开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增殖的价值、运动、权利和生产关系四个方面对资本范畴进行了系统阐释,分别指明了资本的基本规定、存在方式、典型特征和内在本质,体现了资本的增殖性、运动性、竞争性和社会性。其中,资本作为一种增殖的价值、运动和权利是资本一般,而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则是资本特殊,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范畴的四重内涵及其联系,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清醒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有效提升驾驭资本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代议民主政体之所以能取代传统君主专制政体,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核心价值的独特性:它们比奴隶制和封建制生产方式及其政治核心价值更具有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增殖能力及其配套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人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一维视角下整体的人,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因劳动异化和资本异化而沦为资本的奴隶;在价值流通领域,二维视角下资本家和工人成为买者与卖者,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使得资本家(买者)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卖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增殖;在价值分配领域,三维视角下,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者之间的价值分配是按资分配和按土地分配,缺乏正义性和合理性;在价值生产领域,多维视角下分工体系中的人成了分工体系的一个个器官,通过协作和分工加速了资本增殖。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的统治,实现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和生命逻辑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当下,资本逻辑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厘清资本逻辑概念需要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中心,通过依次辨析“资本”“逻辑”和“资本逻辑”三个概念来进行。资本是物、增殖价值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逻辑是以否定性和必然性为核心特质的辩证逻辑,资本逻辑则是资本在否定性运动中所呈现的必然性。其主要表现为三重维度:一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普遍化的必然趋势,二是资本增殖规律和积累规律,三是资本关系普遍化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逻辑通过主导物质生产、形塑社会关系和建构思想观念等形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统治,其由此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只有超越资本逻辑的全面统治,才能使人的解放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树立资本营运观念 盘活国有存量资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既体现了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特殊,也包含有垫付货币额要求保值增殖的一般。正是后者,使资本这一范畴超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在社会主义仍具有其科学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再生产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上,都表现为资本的周转和增殖。而资本营运是将企业所有资产变为可增殖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营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殖。实行资本营运,有助于拓宽、盘活国有资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价值增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生产的资本属性和劳动力使用的资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殖,在于它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否作为资本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增殖。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获利原则,使得生产过程劳动力资本化,成为资本的存在物,完成资本的职能。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影响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实际上仍是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关系。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营造按资本的属性使用劳动力的良好环境。企业劳动力使用方式的变化,虽然改变了工人的身份,但这并不意味工人的地位就一定降低,它只说明工人必须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从企业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资本的双重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决定性的力量是资本。资本具有双重逻辑:一是创造文明的逻辑,二是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这两种逻辑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更为根本。在全球化条件下,必须正确对待资本的双重逻辑,既要充分发挥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又要合理引导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3是科技创造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科技体系不但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且还按照自身逻辑独立的发展,不断增殖出新的更高级的科技知识,最终形成了一个科学技术价值库,成为世界3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是将这种科学技术价值库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在《论马克思“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基础上深化研究的结果。在深入考察马克思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是两种“不费分文”生产力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真理的今天,不能将二者在同一个意义上来理解。但是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着内在联系和统一性:(1)二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机结合的前提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2)二者是同时并入生产过程的,一方的并入必然伴随另一方的并入,这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价值的增殖;(3)从具体劳动角度来考察,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使之成为价值的物质载体。从抽象劳动角度来分析,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其结合使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使生产的总商品量中的价值量增加。因此,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同时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是既增加商品使用价值的量,也增加商品价值的总量,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双方的同时增长。就这一研究的意义来讲,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文学接受活动,是文学创造的“最后完成”形式,它以一种新的“生产行为”,使文学创造的意义增殖和价值增殖。同时文学批评又是对文学创造活动的自觉的理性反思,并帮助作家“反馈”需求信息,对文学的“再生产”,具有一种特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审美资本主义的审美价值,既是现代社会生产与艺术联动的产物,又是资本将审美要素纳入增殖逻辑的新手段。审美资本主义以商品的展示价值重塑商品逻辑;以审美的无限性与超越性促逼商品流通,赋予商品从物性的满足到关系性的崇拜。以打上审美价值烙印的复制化与程序化的工业定制,迎合大众消遣的艺术消费,本质上是以审美体验感性化、消费审美自然化、消费享乐化为特点的感性活动新异化,是资本以审美消费来驱动增殖的经济逻辑、以审美价值改造生命追求的政治宰制。唯有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穿透审美资本主义审美价值的政治叙事,才能洞悉资本主义形态变化的本质,才能真正使审美价值复归人的感性丰盈、朝向人的现实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