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一句,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实,但对此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据发现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陶复陶穴”旧释(一)与古公亶父无关系说钱穆先生说过,“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此言沮漆之地,其民居覆穴,自古公之未来,则未有所谓家室也.何以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曰“古公亶父”四字乃衍文也.其下始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古公本居邠,不在沮漆之间,方古公之未至,沮漆之民,陶复陶穴,于古公无与也.古公在邠,不得谓其未有家宝,尚未言古公去邠,亦不得逆言古公在漆沮而陶复陶穴也.然则“古公亶父”四字,其为衍文审矣.绵诗皆两句为一韵,开首“绵绵瓜瓞”四字为单句,后随谓衍‘古公亶父”四字以为之配.与此意义相似,孙作云先生也说过:有人就“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说古公之时,周人还过穴居生活,还是原始社会.按:判断社会性质,主要当根据当时的生产关系,不能据穴居来判断.就本诗言,太王之时,己有百官有司,己建立宗庙,太社,则其非原始社会可知……公刘之父为不(穴出),(穴出)即窟字.意不窟之时,己不穴居,故后人称之曰“不(穴出)”,不(穴出)室居与公刘“斯  相似文献   

2.
“营窟”一词,屡见于古代典籍。《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孔子家语·问礼》同。《孟子·滕文公上》:“上者为营窟。”郑玄注《礼记》云:“寒则累土。”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以地上累土而为窟。”王肃谓:“掘地而居谓之营窟。”赵岐注《孟子》云:“凿岸而营度之以为窟穴而处之。”焦循《正义》:“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朱熹《四书章  相似文献   

3.
《诗·王风·黍离》(小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力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诗中未有“大夫行役”之言,未见“宗庙宫室”之语,故今人对《小序》之说颇有疑辞。笔者与萧泰芳师论及此事,他认为《小序》还是可信的,并引《史记·宋微子世家》为证:“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  相似文献   

4.
浩繁的古文献中首推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之首又为“易”。 周易·系辞下,第八:“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恐怕是关于“宫室”的最早记载。这里“宫室”不是指后世皇家专用的宫室,而是指普遍的一般黎民百姓使用的。这清楚的说明了从“穴居而野处”发展到“宫室”的原因,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宫殿,既是专制主义皇权的象征,又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秦汉以来诸多史籍,都提出了秦汉以前贵贱同称宫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的结论,然而对于古代宫殿怎样从通称变为专称的过程及有关情况,却少有具体说明。本文试作初步探讨。宫出现的时间是很早的,甚至在传说时代就有了,董仲舒说:“神农作宫邑于洛之阳”。而更早些的史书《世本》则说:“禹作宫”。传说时代当然不会建出高大的宫室,这里所说的宫,实际就是普通的住房,“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这里说的就是人类在穴居后,开始在地面上建筑住  相似文献   

6.
侔,是《墨经》中关于说和辩的一种方式。《墨经·小取》:“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孙诒让认为侔是“谓词义齐等,比而同之。”伍非百说:“何谓比辞俱行,谓取形式同一之辞,或增之,或减之,以观其结论之是否同一也。”又说;“侔当今直接推理之附性法,用两辞相比而行,以求其另一辞之是非。”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8.
《易·乾》卦爻辞中,六次出现“龙”字,历代学者大多数解释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喻阳气及圣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有关爻辞的解释也大同小异。可是,近年来,李镜池在所著《周易通义》一书,赵天吏在《说龙》(《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却提出了:“龙,龙星。”“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并对《乾》卦爻辞作出了新的解释。两说虽冲破传统,别出新意,但未免失之主观偏颇,恐不符合爻辞本意。为此,特将“龙”及《乾》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9.
早悟而归 陶渊明41岁时,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对过去“误落”官场的经历,在迷途未远时,已及早省悟了。既然已经省悟,就坚决辞官而去。这集中表现了陶渊明卓然不群的人格特征。为了探求陶渊明早悟而归的意义,先要了解他当初入仕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一张岱留存的文集中至少有三处提到《水浒传》: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描述了明崇祯五年,越中以祷雨为口实,严选角色表演“水浒”故事,观众之多无怪其然,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二是《陶庵梦忆·水浒牌》、《琅环文集·水浒牌序》和《水浒牌四十八人赞》,记述了陈章候(洪绶)应周孔嘉之请,用四个月功夫画了《水浒》人物画像四十余幅,热烈称扬了“章候自写其所学已耳,而辄呼  相似文献   

11.
一、“面”正反同辞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 (《阎典史传) 中学课本将这两处的“面缚”均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亻面)。”张舜徽《说文解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过:“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表明了他对语言运用的基本观点。因此,鲁迅先生指出:“……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而无饰,取足达意而已。”(《汉文学史纲要》)对《论语》的语言风格作了极为精当、简要的概括。但是,“辞达而已”决非不讲究语言的艺术性,“略而无饰”也不是质木无文、味同嚼蜡。苏东坡说得好:“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论语》的语言,正是准确精炼、言简意赅,正是质朴平易、言浅意深,具有质朴之美与凝炼之美兼备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行]古代诗歌乐府歌辞的一种,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名,“行”是“衍其事而歌之”.说明“行”是有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琵琶行》一作《琵琶引》.引,古琴曲名.引、行草书形似,应以“行”为正.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楚辞辩证》中说:“《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旧说往往乱之,故文意多不属,今颇已正之矣.”他之所谓“正”,后人并不十分满意,又做了许多正其“正”的工作.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分辨诸篇宾主彼我之辞,实际上就是探讨各篇的文意.正确理解各篇文意,是研究《九歌》的基本情调、创作目的、创作时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的乐府机关亦跟汉代相似;搜集民歌,配合音乐演唱.《敕勒歌》是北朝乐府民歌.它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里.北朝民歌流传至今的作品,绝大部分均在“梁鼓角横吹曲”内,只有少数几首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内,一共计约七十首.《乐府诗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  相似文献   

16.
《非儒下》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俞樾云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是。)。按:虚,读为“倨”,声近义通。《荀子·大略》“仁非其里而虚之”,虚之,即居之。《广雅·释诂二》:“墟,凥(居)也。”《荀子·哀公》:“亡国之虚”,杨倞注:“虚,读为墟。”可证居、虚二字通。本篇“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又云“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居,并读为“倨”,居之通倨,亦犹虚之通墟,则知虚可通“倨”。又,危,读为“佹”或“恑”,诡异之意。《左传·僖公二八年》“且明德也”,杜注:“以起大义危疑之理。”陆德  相似文献   

17.
《公羊传》通过《春秋》之辞、辞序、笔削、书法阐释《春秋》之义。《春秋》之辞、辞序、笔削、书法具有两个意义层次:表层义与深层义。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一段距离而形成意义的“间距化”,故很难通过表层义理解深层义。《公羊传》在解释《春秋》时表现了较强的主观性,一是表层义与深层义的“间距化”,为《公羊传》发挥其主观思想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二是一般书法与书法之变的对立统一,为《公羊传》解释《春秋》带来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相似文献   

18.
(3)辞的“年”泛指谷类作物的成熟,《说文》:“年,谷孰(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宾组、出组等卜辞说“~年”、“受年”,历组等卜辞则说“~禾”、“受禾”,其义当同。(6)辞的“生”,不少人认为是生育的意思,我们认为其义应近于“子”。古汉语名动相因,所生之子也可以称为“生”(古书中多写作“姓”)。《广雅·释亲》:“姓,子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姓与生,古同声而通用。“《左  相似文献   

19.
《考工记》云“有虞年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郑注:“官各有所尊,王者相变也。舜至质,贵陶器(?)大瓦棺是也。禹治洪水,民降丘宅土,卑宫室,尽力乎沟洫而尊匠.汤放桀,疾礼乐之坏而尊梓。武王诛纣,疾上下失其服饰而尊舆”。《记》又云:“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郑注:“周所上也”。贾疏:“一器者,车也。而工聚者,谓有轮人、舆人、车人,就职中仍有輈人,是一器工聚者,车为最多,多于余官,以周所上故也”。是知时代交易,各有所上,周之车乘,世远源长,日以寝盛,盖有所由。  相似文献   

20.
<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术界的疑古求实的风气已经萌芽.孔子的名徒子贡就曾对古史中关于商纣王暴行的夸大描写表示怀疑,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矣,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其后,孟子竟得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结论。(《孟子·尽心下》)到了西汉,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对古史记载作了大量的辨伪工作。在东汉老一辈学者中,著名的思想家桓谭在所作的《新论》中:“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案:以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