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读了贵刊1982年第4期何光岳同志的《苍梧族的源流与南迁》,受益良多。因为我们连云港市是东方苍梧——云台山所在地。《山海经》郭璞注:“传此山自苍梧从南方徙来,上皆有南方物。”云台山古名苍梧山。因此对何文倍感亲切。何文的论点是正确的,考证渊博而详尽。只是有数点不甚明了,提出与何同志商榷。一、何光岳同志说早在帝顓顼高阳氏的时候,有才子八人,第一个就是苍舒,即苍梧部族的首领。这段考证不知有何根据?文中没有注明。查  相似文献   

2.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乌孙的疆域和都城、乌孙与塞人等部族的关系及乌孙的风俗习惯作了论述,认为乌孙与哈萨克族的族源有着直接和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蒙古”一名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蒙古族之先民,从成吉思汗上溯至祖孛儿帖赤那,共23世,约500年,相当于公元7世纪左右.蒙古族起初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后向西发展到斡难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刺河(今土拉河)三河上源和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以东一带草原上.到12世纪,已经形成称为蒙古人的部落近30个,组成部落集团.  相似文献   

5.
鲜卑源流及其族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名称的来源,在古代文献中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认为这个民族是因住地有鲜卑山而以山名族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魏书》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由)自与乌丸相接。”《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等记载亦与此略同。  相似文献   

6.
屈原《离骚》与司马迁《史记》皆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帛书所记,近来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竹简中的卜筮祭祷记录,以及《国语·郑语》所载史伯之说,也都表明楚为祝融之后。是知羋姓熊氏楚人为华夏后裔,其先祖原在中原地区。《世本》谓“鬻  相似文献   

7.
豫北滑县、获嘉县、辉县分布着几个蒙古族聚居村,依据家谱、碑文、地方志等综合考察,获嘉县张、可、冯三姓蒙古族、滑县可姓蒙古族以及辉县冯姓蒙古族系同源。该支蒙古族是元代蒙古人的后裔,他们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恢复了蒙古族身份。河南省蒙古族在对汉文化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从语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文化所融合,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蒙古族自然地对汉文化趋于认同和接受,与周边的汉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钟炜 《南方论刊》2006,(10):87-88
对洞庭与苍梧郡各种说法进行辨析,认为楚秦苍梧郡腹地在九疑山区,汉苍梧郡移至五岭以南,与南越苍梧王属地有关。  相似文献   

9.
姬姓吴国的建立与南迁何光岳周族的支裔泰伯、仲雍,乃姬姓古公父的长、次二子,受封于周原北缘的陇县吴岳,主祭祀天神之职,其后南奔荆蛮,迂回于赣、皖、江一带,最后建都于无锡梅里,形成强大的吴国。其南迁时,似乎负有为周族开拓南疆长江流域,从南面包抄商朝为灭...  相似文献   

10.
东丹,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以后,在渤海故地改建并隶属于契丹(辽初建国号曰契丹,下同)的地方政权。东丹建于契丹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天福城(原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为其都城。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十二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下令迁东丹之民于辽东地区,迁东丹都城至南京(即后来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这一事件,史称东丹南迁。  相似文献   

11.
回鹘南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开成五年(840)黠更斯等五族联军攻入漠北,北回鹦汗国瓦解,引起四鸡民族大迁徙,其中南迁回鸡实乃这场民族大迁徙中的主力,然而由于王族内争的继续,结更斯的南下穷讨,以及唐朝政策的推移,南迁回骼也随之发生了政治分化,坚持复国斗争的主支终归消亡,汗国的王统自是终  相似文献   

12.
达翰尔族的罕肯拜舞是由辽朝契丹族古老而传统的宫廷舞演变和发展而来,今天已经成为现代和古代相结合的大众化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3.
秦汉以来,人口南迁的事史不绝书。到两宋,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南迁势头。北宋神宗以前,南迁人口的数字已相当可观。据《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载,广州的户数,太宗太平兴国年(辖从县)主户为16,059户(客户未有数),神宗元丰年(辖七县)主户为64,796户,客户为78,465户,100年间光主户一项就增加48,737户,增长300%强。这些增加数固然含有原居户的净增,但从事理分析,无疑应以外地迁入的为主。人口南迁的路线,自唐张九龄开凿新通道以后,大庾岭·浈水线已逐渐取代湘桂走廊和骑田岭·武水线而成为入粤的主要通衡。仁宗时曲江县人余靖《望京楼记》云,“今  相似文献   

14.
15.
晋室南迁,也将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为新型的江南文化,从而赋予了江南都市以诸种文化品格,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声色之风等,而兰亭修禊更是成为江南都市文化的永恒象征.  相似文献   

16.
一苍梧史称舜崩苍梧之野。司马相如曰:「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是苍梧在上林东,并不指湖南零陵为苍梧也。方与纪要:河南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有丹水城,南去丹水二百步。范汪荆州记曰:「丹水县,尧子朱所封,亦曰丹朱城。」山海经谓舜与丹朱葬相近恐苍梧当近此。淮南修务训:「舜南征有苗,道死苍悟。」文选注引六韬:「尧与有苗战於丹水之浦。」吕览召类:「尧战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淮南兵略训同。论衡儒增:「尧伐丹水。」又恢国:「尧有丹水之师。」是古谓三苗在丹水,舜征有苗留葬苍梧,必舆丹水相近。后人谓有苗在洞庭已误,亦豈有南征洞庭,而道死道州零陵之理左哀四:「楚右师军於苍野。」杜预注:「苍野在上洛县。」水经注:「丹水自苍野东历菟和山,疑苍梧之野即苍野,在今陕西商县东南,菟和山西境,故司  相似文献   

17.
康国章 《殷都学刊》2012,33(4):106-108
豫北晋方言主要是宋明两代山西地区向河南境内大量移民形成的,是典型的移民方言.从来源上来说,豫北晋方言跟山西境内晋方言具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从地缘关系来说,它又跟中原官话具有广泛的接触关系.豫北晋方言的形成与宋明晋人南迁的历史密不可分,也因此而具有典型的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古代人口南迁浪潮与中国文明的整合张冠梓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一大特征是不断南迁,恰如一石击水后波纹层层向前推进。在这种历史表象背后深藏不宣的、更为实质的问题是,生活在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下的民族群体获得了交流与融合,并促使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不断进步,不...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历史主义语言观认为,南方地区吴、闽、客、赣、粤等方言是不同地域的北方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南迁所用的汉语发展而来。这种观点的基础是通过对现存方言事实与《广韵》音系的比较来构拟古今语言结构对应关系;而族群互动的文化史观则认为,南方汉语方言并非汉语,强调南方土著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东南诸方言在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北方汉人带来的“纯正”的中原汉语,南方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在族群的融合中,每种方言都在混化、交融的过程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宋室南迁导致南北两种方言发生接触。北方官话依仗其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和小范围(杭州十城门)内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给土著方言以影响和冲击。土著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相对先进,又构成了一种顽强的语言自我保护能力。两种语言接触的结果是:北方官话给土著方言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并且一直遗存到现在;土著方言在最重要的方面仍然保持着吴语原有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今天带官话色彩的吴语杭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