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6):157-161
规训式网络道德教育扼杀了教育的本性,生活教化理想被放弃,存在规范消解教化,经验消解理性,重复消解创新等问题。将"自上而下"的道德意识灌输与"自下而上"式的引领和提升过程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文化优势特征、效能,使主体在与网络文化相互创生过程中,实现启发引导,促进其对网络文化价值的掌握、认知、体验、内化和践行,提升个体的主体性。网络文化教化目标指向主体与网络文化的相互创生,获得网络生活意义,转变和完善精神生活,促进自由全面发展。促使教化成为一种化知识为个性、理性和德性的教化实践活动,使网络道德教育转变成一种启迪、唤醒和引导的教化实践活动,促成主体的精神成长。教化内容要实现从知识化到人性化、从政治化到生活化、从科学化到人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杨欣 《学习与探索》2005,(4):121-123
阿兰·罗伯—葛里耶的新小说及其理论产生于小说危机的背景之下,其探索的结果是在客观上将小说给消解了。小说的现实几何图像化的表现让小说成为静物画,小说在本质上视觉化了。同样,企图从电影艺术中寻找拯救小说的启示的努力,最终使他牺牲小说的表现而看重电影的表现,小说也这样迷失而消解。  相似文献   

3.
后马克思主义拒斥传统的、透明的、统一的主体.拉克劳和墨菲把主体理解为话语立场的主体,主体是分散的、多元的,齐泽克则把主体理解为不能被符号秩序所整合的无意识主体.在此基础上,他们消解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建构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这种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谱系学是福柯的历史观与主体现的集中表达.与现代性思想以理性看待历史,并把历史解读为统一进步的过程不同,谱系学方法透过权力看待历史,把历史过程解读为差异和断裂.通过谱系学方法,福柯消解了现代性思想所建构的认识主体,并用身体主体取而代之.身体主体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和正确把握今天的现实社会,有助于人们以有效方式进行突破技术理性的压抑与束缚的当代解放实践.  相似文献   

5.
曾祥耿 《社科纵横》2013,(4):118-12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人类自身与社会历史都呈现出总体性特征,而资本主义中存在的物化现象逐渐消解了总体性。面对人们对总体性的渴求,主张以总体性革命来实现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恢复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尊严。  相似文献   

6.
张敏生 《日本研究》2011,(1):100-105
《天天移动的肾形石》以主人公淳平的情感问题为载体,通过在形成镶套结构的三个叙述层次之间巧妙地设置消解关系,使村上春树文学中经常出现的“迷失-寻找-迷失”这一循环模式与“父亲的缺位”这一常见意象产生交汇,从而构成“迷失-寻找-消解(‘父亲的缺位’)”的新模式。小说以此探讨了主体自我的建构问题,并表现出“反叛性”、“消解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哲学视野中的主体心理学与存在心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加以观察,我们会发现当代心理学正面临一场变革———从主体心理学转向存在心理学。主体心理学建立在近现代西方理性哲学的基础之上,强调主体理性在研究中的至尊地位,最后导致研究中理性与生活的分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分离、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的分离。存在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生存实践,主张打破研究中的主客分离,消解主体理性的中心地位,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将研究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使研究更具日常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唐芸芸 《学术交流》2023,(7):183-192
袁枚强调“性之所近”,使诗人身份获得自由。他用“诗无定格”反对分唐界宋,消解了唐宋诗之争,又用“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消解了古今二元对立,甚至以“霍王无短,是以无长”消解了工拙对立。他强调师古要“空诸一切”,才能“著我”,使得诗人主体的情感表达及文本呈现都获得空前自由。  相似文献   

9.
人是哲学活动的主体与载体。人之为“人”,最终表现为人面对世界具有稳定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和信仰的拥有。信仰赋予人以意义,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信仰的存在物。哲学活动最终表现为塑造人的活动与生成人的活动。这一活动以对信仰的消解与生成为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诉讼活动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由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认识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对于案件事实的主体性认识存在永恒的局限.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个别主体将自己的经验或感知转换成对客体对象的语言性解释,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并求得其他主体的理解和共识,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认识在诉讼中的引入消解了主体性认识的局限,对诉讼认识规律的探究应从主体性认识向主体间性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4,20(6):121-125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颠扑不破的艺术规律。近年来国产电影电视剧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量趋于减少,作品中明显出现冲突缺失的现象,收视率降低,艺术水准提升缓慢,难以与国际化的电影电视剧市场接轨并形成良性竞争。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主要是出于政治与商业风险考虑过多,深层原因是影视管理层和观众层"文以载道"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视艺术尚未实现纯粹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13.
意境与中国影视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菊  丁卉 《唐都学刊》2005,21(5):119-121
作为凝聚着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中心范畴的意境,在现代中国的各门艺术中依然有所传承。在电影艺术领域,营造意境同样是提升其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小城之春》、《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都是化用中国古典意境的佳作,而各自的风格又全然不同,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电影创作在吸收本民族的古典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融入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赵明  冯丽 《唐都学刊》2006,22(6):104-106
意境,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任何感人的艺术作品必备的品质。意境是一种美,美在周围的协调。在影视作品中,意境的创作关键是要抓住情感,调动观众艺术感受情绪,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处理好写意与写实的结合,并利用影视创作的手段,做到寓情于境,情境交融,使作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影视化接受:文学不能承受之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兆文 《唐都学刊》2004,20(5):103-105
当代文学的影视化接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文学作品一经"触电"而迅速流行,但是文学在受众数量上的扩大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影视表现手法的逼真性、假定性、故事性和大众化要求,造成了文学文本想象空间被挤压,掏空了文学的诗性和美感,使文学本性中的崇高越发不能承受影视化接受之轻。而"解决之道"有待于影视创作者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历练、受众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接受期待的调适以及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王卓慈 《唐都学刊》2005,21(2):115-118
陕西素有"文学重镇"之称,陕西当代文学创作与影视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陕西有多位专业作家正在逐步转型为文字文本和影视文本两栖的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专职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作家,其影视文学创作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影视艺术借助文学创作之力,促使文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影视的文化优势,是发展陕西影视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影视中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金红 《唐都学刊》2006,22(3):55-57
影视既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是影响亿万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其中,译制片是人类跨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的集中表现,是跨文化传播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陶卫宁 《唐都学刊》2010,26(5):88-92
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表象,是刺激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旅游目的地社会表象形成过程中,影视传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视传媒区别于其它媒体的特点、议程设置功能、受众文化心理结构等特点以及大众传媒背景等都会影响旅游目的地影视社会表象的形成。影视社会表象的"社会共享性"与"行为说明性"决定了影视旅游是一种必然的大众旅游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在WTO框架中受到其他成员的多次指控,2011年12月公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提高审查标准,更是引起舆论哗然.从WTO合规性的视角,基于维护公共道德,中国享有对电影进行内容审查的权力,具体审查标准也属于中国有权自主立法的范围.但是,基于公共道德进行内容审查后,WTO成员对违禁作品的控制权应限定为作品的传播权项,国家基于公共道德的控制权不能剥夺作品的所有著作权利.此外,中国现行法律中指定电影进口单位的规定,其存在作用更多是为维护电影进口发行的垄断权,这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的要求相抵触.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心,而电影又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试图建立一个以电影作品为核心,以软实力体系和硬实力体系为内在因素,以政治经济总态势为外在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希望这个开放而又动态的生态系统为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强化,乃至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