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积极的意义看,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道德冲突,促进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扩大了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通过创设的"虚拟现实"环境,帮助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也对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网络成为大众的舆论场,网络诽谤行为日渐增多,对现有法律制度形成了挑战。但由于其涉及到个人权利,应谨慎处之。信息化是网络诽谤行为泛化的背景,国外对网络诽谤行为并非一味放纵。界定好网络诽谤的刑法边界是关键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到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两高"治理网络有关司法解释近期出台,显为应时之举,仍有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3.
[摘要]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中运用大量表意符号,用深固和游走的隐喻符号传递乡愁,用血缘、个体、人情的表意空间符号延续个体情感,用文化失语与情感断裂的错位消费符号反映现代性文化失语,在“隐喻”“空间”中“消费”着活在不同阶层人们感知世界的离散与失忆。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表现在网络言行放纵、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严重、道德情感沦丧等方面.必须采用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情感等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阳光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体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已经成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电影、电视和网络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暴力行为、敌意的认知和负性情绪情感等。本文通过媒体暴力对行为影响的现状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媒体暴力对行为影响的心理成因和特点,并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奖励是社会对人们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它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情感,培养人们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和主动、竞争、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在奖励的诸方法中,对学生集体的奖励教育尤显得更加重要。教学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重要因素。它能引起学生的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学习效率。苏联学者杨·泽列涅夫斯基把这种组织得很好的集体活动所取得的附加效益称之为集体活动的组织效果。一个有效的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人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强安全感——学生个体在集体中可以避免孤独无援的窘境,得到安全可靠的感觉,丰富情感——学生个体在集体活动中相互联系,交流学习信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但也随之带来网络伦理危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伦理教育成为迫切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包含伦理意识、伦理情感、伦理行为、伦理人格、伦理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整治校园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提高商业网站公益性、增加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可以找到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聚焦中国西部地区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通过对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加强因果推断,最终得到两个结论:第一,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中,空间聚居、民族文化、家庭结构和个体特征发挥着重要影响;第二,族际网络具有丰富的社会效应,可以优化社会资本和促进民族团结。无论族际聊天还是族际友谊,这种跨越民族边界的社会交往,可以显著扩大网络规模、提高网络顶端、增加网络差异和提升网络均值,由此优化个体社会资本,并显著促进民族团结。未来民族工作需要关注空间聚居和民族文化对族际网络的潜在制约,并且充分发挥族际网络所蕴含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情感司空见惯,但奥秘难寻。历史上,人们曾无穷无尽地痛斥情感,也曾从情感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方面为情感正名。当下中国,经过对压制、扼杀情感历史的否定,迎来了宽容情感、解放情感的新时期,不过同时也出现了放纵情感、情感泛滥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情感的本质、种类、形态、取向及其应对态度,希望对人们认识情感、处理情感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本身不具备道德性,但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基于这种情感的行为却成了美德。在《道德情操论》中,他描述了个体情感社会化的可能和过程,为我们理解道德情感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街头作为市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间包含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受群体意识支配的空间,个体在融入某一群体之后会表现出明显的去个性化特征.文章以东北夏季街头就餐所形成的暂时心理群体为例,分析此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根源,以及民众面对此种违规行为所表现出的矛盾心态,透析下层民众在群体中的放纵狂欢背后所隐匿的人之本性及其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所表现出的独特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13.
软实力竞争是经济、信息全球化所促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控制.在全球化信息传播格局中,网络媒介开创了更契合的信息延伸空间.从全球信息分布的格局来宏观分析,网络文化显示了"文化全球化=文化西方化=文化美国化"的线性换算关系.但具体到一个民族、一个个体的新媒介使用特性及价值流变过程发现,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并非在网络媒介平台中肆意而放纵的进行意识形态的操控.技术赋予人更多的主体性并在其中管窥到了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再造了一个既能整合和影响既有线下社会关系又能建立和发展新的线上社会关系的新型社会空间,促使个体(行为)、关系、结构等社会空间要素呈现较为明显的互联网化特点。当代青年是"网络世代",其价值观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作为教育者,如何应对互联网在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固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应分析影响机制,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对三个空间要素进行逻辑延伸,可以认为行为要素体现为青年的网络亚文化认同,关系要素体现为青年社交圈层的固化,结构要素体现为青年对传统权威的非理性怀疑。另一方面应提出解决路径,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围绕影响机制给出引导策略,具体包括学习鉴别并灵活运用网络亚文化、实现网络圈层结构的创造性转化、以主流价值观塑造网络传播节点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儿童在情感理解和表达上存在较大障碍,积极情绪较少,难以与其他个体体验共享积极情感。作为微观的心理单元,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同时作用于个体与环境,调节着个体的人际活动进程和内部动机。共享积极情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干预双方产生积极效应:形成生长导向的干预模式,延长互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提升互动质量。在临床中,干预人员和父母可以通过提升联合注意水平、增强游戏性以及表达积极情感等策略来帮助孤独症儿童体验共享积极情感。未来孤独症儿童研究有必要将共享积极情感视为干预目标的重点,重视与共享积极情感有关的笑行为在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颜值,网络流行语,即对个体外貌的评判.网络直播为"颜值"赋予了可读性和观赏性,受众感官、心灵上的慰藉为其搭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可能.本文以斗鱼网络直播平台为载体,对女性颜值主播进行虚拟民族志研究,并对部分颜值主播及其忠实、稳定的受众进行深度访谈,从而对虚拟场域中的颜值崇拜、颜值消费现象进行阐释.作为颜值主播,青春身体、情感劳动和虚拟消费空间的建构刺激了受众的消费行为.作为直播受众,现代社会所诱发的群体性孤独、情感空虚、欲望匮乏进一步刺激了受众消费行为;网络直播平台"桥"的建立,将不同圈层的个体集聚,在直播狂欢中完成个体压力的释放、欲望的诉求和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人们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结构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 ,而人的需要又可以简单地分为情感需要和理性需要 ,与此相应 ,人际关系结构可以分为情感型人际关系和理性型人际关系。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 ,由于受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人际关系结构明显表现为以情感为核心 ,重情不重理是传统中国人行为的普遍逻辑。但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人际交往中理性成分日益增加 ,人际关系结构表现出由情感型人际关系结构向理性型人际关系结构变化的趋势 ,我们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07,(9)
闲聊是一种人际交流、抒发情感、增添情趣、减轻精神压力、疏导压抑的方式。闲聊又叫谈天。对闲聊的作用,我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间,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文化价值中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中、个体与社会等矛盾.但是,网络自由和网络规范又是统一的,无论我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网络行为,还是用社会道德和网络道德来倡导网络价值主体自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网络自由,同时,网络自由的实现也促进了网络道德规范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社会网络对健康风险行为,比如HIV传播、风险性行为等的影响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公众的食品风险行为却未得到应有的注意。本文利用社会调查数据,研究社会网络对个体有机食品购买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成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和讨论食品安全人数的比例对个体的有机食品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网络中信息传递机制发挥了作用;(2)网络中管理人员的比例和网络密度对个体的有机食品购买意愿有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社会网络提供了社会支持,从而降低了人们采取风险防范行为的意愿。论文最后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意涵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