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层次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实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转变教育观念、进行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创设“体验”情境。  相似文献   

2.
重大疫情引发大学生恐慌、焦虑情绪,疫情应对中的大学生在生命体验、生命认知、生命行为方面发生转变.采用开放式问卷对39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提出促进"生命体验—生命认知—生命行为"的生命成长路径.后疫情背景下应将生命教育与劳动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推进,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积极投身于疫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事业.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期,一系列的不适应问题使得近年来大学生漠视、践踏生命的现象屡屡上演。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生命空场"现象,必须构建富有生命教育色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焕发生命气息的学科,在提升其实效性的同时,也能使当代的大学生能够理解生命,愉悦生命,磨砺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引导大学生挖掘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幸福感带来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高校不仅要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善于体验幸福、积极创造幸福、正确享受幸福的时代新人。从目标维度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包含促进生命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目标;从价值维度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教育者要更新幸福观教育理念、创新幸福观教育方法、拓宽幸福观教育渠道,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激励大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担当中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5.
该文强调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使家长也积极参与此项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开展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注目,其原因分析起来肯定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容易使人忽视,那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文章拟在探讨生命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方面和实践等问题。探讨高校的生命教育,目的在于关注大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减少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并逐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冯宇平 《南都学坛》2009,29(3):139-140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大学生的关爱情怀。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获得幸福人生为宗旨。从心理学来说,幸福是人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的提高需要教育。生命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8.
价值论是关于价值关系的学说,价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契合性,都关注人的生活、生命发展,关注人在实践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向人的价值实现,其价值关怀蕴含于实现个体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为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认知中提升大学生的价值意识,在未来"可能生活"情境中增强价值体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价值自觉,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赋予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新的理论活力和实践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大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维度.为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关系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也要采取对比和共享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体验痛苦、分享幸福的能力,不断建立生命中积极而美好的品质,这一结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政治理解力培养中的哲学反思精神、历史优秀传统发扬、社会关怀等价值取向需要用生命涵养给予支持。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逻辑起点的政治理解力的培养,符合生命教育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本文把大学生政治理解力培养生命涵养化,落实培养路径,探索具体的课堂与实践的渗透模式、体验模式和艺术模式,有利于增强政治理解力的培养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