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年)在陕甘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这是回族人民不堪清的反动统治和民族压迫而进行的一次英勇不屈的斗争。但过去有的论著把这次起义说成是“联合”汉族人民进行的起义。韩敏、邵宏谟二同志在《论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的性质》一文中,也把这次起义说成是“以回族劳动人民为主体并联合一部分汉族人民共同反抗  相似文献   

2.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甘肃两省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族人民反清武装斗争,从而揭开了陕甘回民起义运动的序幕。这次起义运动历时达12年之久,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我国少数民族斗争史上实属罕见。它是清朝统治阶级长期进行反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回族人民卫教保种的民族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3.
一、調查的原因为什么調查同治間(1862——1874)陕西的回民起义运动,主要根据了下面几个理由: 第一,同治年間陕西的回民起义,对于西北的回民历史来說,应是一次空前未有的大变动。在此运动发生以前,陕西各县,特別是渭、涇、洛三河流域,原是我国回民的一个主要集中区或杂居区,但自这一运动发生以来,清代統治阶級把陕西各地原有的回民,除了西安城内的回民以外,整个被驱逐出境或被屠杀了。这一空前未有的大变动,改变了历史上陕西人民民族成分的原有面貌。原在陕西省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和乾、邠、鄜三州共二十多个州县里住有回民七、八  相似文献   

4.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陕甘爆发的回民起义,是当时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各族人民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对其历史作用,史学界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对这次起义性质的看法,却有着较大的分歧。1963年,我曾著文认为,这是一次“反抗清的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指出:“这次起义具有突出的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点”。有的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革命”。另外,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革命和云南回民起义的影响下,爆发了西北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首先是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4月,陕西华州吹竹事件而引起。回民申冤反被“辱之”,官府“凡争讼斗欧,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由此造成了回汉积怨、械斗、互相残杀,地主团练更是肆意“妄杀无辜回民,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并将庐舍一律焚毁”迫使回民为求生存,拿起武器自卫,与统治阶级进行  相似文献   

6.
景龙二年戊申(708)三十九岁〔著作〕七月七日:《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见《纪事》卷九、《癸签》卷二七)十月四日,授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会要》卷六四:景龙二年“十月四日……赵彦昭、给事中苏颋……并为学士。”《韩序》:“迁给事中,特制授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专知制诰。”《苏颋·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臣……十有四年中书省。”按,开元八年,颋罢为礼部尚书(两《传》),由是年倒推十四年,(除去景云二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丁忧,加上改元之先天  相似文献   

7.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关中回民在太平军和捻军的直接影响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甘肃(当时宁夏属甘肃省的一个府)回民也纷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抗清中心,它们是:宁夏地区、河州地区、西宁地区和肃州地区。其中  相似文献   

8.
清代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一百卷 ,是继厉鹗《宋诗纪事》之后研究宋代诗歌、考订宋代诗人的一部重要资料。该书虽在引用厉氏未见书及大量方志、地区性总集上颇为丰富 ,但存在不少失误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批评的 :“错误百出” ;又如钱先生在其《宋诗纪事补正》(即将出版 )序中所说的“更不精审”。现就读此书时发现的失误 ,举例如下 :一、不当补而误补 :卷七七的“罗浮人” ,《纪事》卷九十明有 ,作“罗浮山中客” ,却补入 ;又如卷八五“汤益”及其诗 ,《纪事》卷八一有 ,作“汤仲友” ,亦误补入。二、重出 :如卷三八韩元…  相似文献   

9.
苏轼有《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甲辰即抬平元年(1064)。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五云:“挽词应作于前,此乃手录挽词之日月也。”此论不确。据苏辙《伯父墓表》,  相似文献   

10.
晚清同治元年,陕西关中发生了汉回冲突,史学界称之为陕西回民起义。回民军在陕西遭到清政府优势兵力的进攻后撤离陕西,直至最终向清政府投诚。因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回民没有能返回原籍,被清政府就地安插在甘肃平凉、会宁、清水等地,此即是陕西回民的移民活动。笔者以为此次陕西回民移民的原因有三:第一,清代同治年间年间陕西汉回冲突严重,民族问题复杂和某些汉族士绅的反对是回民不能返回陕西的一个因素;第二,陕西回民军遭到清军的进攻被迫撤离陕西是形成回民移民的原因之一;第三,清政府对陕西回民就地安置的政策最终促成了陕西回民的移民。此外,本文还归纳了陕西回民移民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太平天国后期和捻军历史的时候,有一支队伍曾经引起过研究者的注意,那便是坚持在陕西的最后一支捻军——袁大魁部。这支部队是怎样留下的? 这支部队是西捻军为援救处于危急关头的东捻军,于1867年12月(同治六年十一月)由陕西宜川龙王延渡黄河冰桥入山西的时候留在陕北的。究竟是怎样留下来的?当时有不同的记载,今人的看法和说法也不一。《平定关陇纪略》卷四(见《回民起义》第3册,第407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办的《电视剧》杂志,于1988年总字第五期刊登了绥之、英灼撰写的电视文学剧本《大将西征》。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左宗棠西进新疆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为素材的历史传记剧作。不能容忍的是,作者为了刻意拔高左宗棠的形象,把一个双手沾满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的鲜血的刽子手写成一个十全十美的“救世主”、“爱国英雄”,在铺陈历史事件、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命运、归宿等方面,不惜公然纂改人所共知的基本历史事实,歪曲历史人物,使这部作品起到了严重伤害回回民族感情,危及相国民族团结的破坏作用。“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历史态度来考察斗争形式问题,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提出这个问题,就等于不懂辩证唯物主义”。要正确、客观评判左宗棠在西北地区的功与过,就得从同治元年陕西回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清朝末同治年间,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结果遭到了清兵的残酷镇压,关中各县的回民大量死亡,剩下的都被西迁甘肃等地,遗留的耕地全部以"逆产"的形式分配给当地的农民及外来的移民。这些事实在马长寿《陕西国民起义历  相似文献   

14.
同治年间 ,因回民起义军“不杀在 (天主 )教人” ,引发了陕西汉族百姓纷纷皈依天主教以避战乱 ,天主教在陕西境内迅速扩展。从而揭示出清代末年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5.
(1) 该书卷一三四第一三五六页(中华书局版)“房彦藻”条云:“彦藻事李密,为右长史,后从密归唐。”今按:《通鉴》卷一八五第五七七四页(中华书局版)载,武德元年二月,“李密遣房彦藻、郑颋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彦藻还,至卫州,贼帅还王德仁邀杀之。”然两《唐书·高祖本纪》、《通鉴》卷一八六第五八一六页俱载,武德元年十月,李密率众降唐。此时,房彦藻已亡八个月,岂有“随李密归唐”之理;故,上引史书均未言及此事。清编《全唐文》的编纂者,未细检史料,铸成大错,须当厘正:房彦藻死于李密归唐之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咸丰、同治年间绵延西北各地的回民起义规模很大,影响极为深远,它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汇合成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反清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然而,西北回民起义自身几乎没有文献传世。研究这次起义,我们能利用的,只有清光绪间官修的《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以下简称《方略》),这是军机处关于咸同西北回民起义专  相似文献   

17.
明词纪事序词最为有纪事也?又易为有断代之纪事也?溯其源,盖自诗之有纪事。自家计有功有《唐诗纪事》,清厉鹦继之有《宋诗纪事》,清陆心源有《宋诗纪事补遗》,陈丈石遗有《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抓清陈田有《明诗纪事》,近人邓之诚有《清诗纪事初编》,余复编《清诗纪事》全书。诸家之书,多或至百卷,少亦数十卷,自唐迄清,囊括配套。而词自唐、宋以来,卷快宏富,不亚于诗,独少纪事之编,探讨者恨焉。清人叶申芗《本事词》二卷,见于《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此不名“纪事”而实纪事也。张宗拥《词林纪事》二十二卷,…  相似文献   

18.
在太平天国革命临近失败之际,陕甘回民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掀起了席卷西北之大规模起义。当时情势正如《平回方略》序中所描绘的:“关中南山为贼巢窟,叛回出没与为声援,平凉戎马充斥,关外堠亭断绝,天山南北几成异域”。这次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大事件。史学界对它的性质存在较大分歧。一说它是“反封建的农民革命”;一说它是“为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民族斗争”。还有一“性质复杂”说,认为上述两个论点“都难以概括它的较为复杂的性质”。此说似是前二说之折衷。对此,我想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2),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陕西回民首先拉开了西北回民反清起义的序幕,继而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在内)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就形成了宁灵平固间的马化龙、河狄间的马占鳌、河湟间的马归源兄弟和河西走廊的马文禄四大起义中心。诸路反清大军在全省燃起了燎原战火,他们攻城破堡、杀官劫府,致使“甘境之  相似文献   

20.
陆心源《唐文拾遗》卷十二第10494页收襄王重茂《太平公主依旧置府敕》、《行乡饮酒礼敕》二文,细审之,均有误。陆氏称:《太平公主依旧置府敕》系据《唐会要》卷六辑补。余检该书载此文之前,明署作时为“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六日敕”。又《通典》卷三十一亦录此文,订为其年六月敕。再检《旧书·睿宗本纪》、《通鉴》卷二○九,可知唐隆元年六月甲辰(二十四日)重茂禅位,睿宗登基。此文既为“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