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利 《理论界》2011,(11):69-71
本论文主要阐述犯罪生物学派、犯罪心理学派、犯罪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依据现代犯罪心理学的主流思想,从个性社会化角度,重点剖析了犯罪人格缺陷说的主要思想,以为预防犯罪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冠 《中州学刊》2006,11(1):98-100
西方犯罪学发展经历了古典犯罪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和现代犯罪学五个研究阶段。犯罪古典学派认为犯罪原因是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犯罪生物学派认为犯罪原因是隔代遗传;犯罪社会学派把犯罪原因归咎于社会;犯罪心理学派研究了心理因素与犯罪的关系;现代犯罪学研究则更为广泛。西方犯罪学研究的实证性、多元性、实践性、普及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未成人犯罪的增长,是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和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为了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其原因,我们对部分大学在校生和江苏省少年犯管教所的200名少年犯的成长环境进行了调查、比较,通过分析我们深深感到预防与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既要净化环境以减少未成年人社会化缺陷的形成,又要营造健康向上社会环境,这是避免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并控制其外化为犯罪行为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在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诸多原因中,犯罪心理因素不可小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有攀比心理、贪婪心理、特权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是需要偏离、自我快乐原则作用、个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内部动因以及权力缺乏制约等外部诱因。应加强对个人犯罪心理预防以及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等以抑制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犯罪心理预防是犯罪防控的治本之策,犯罪心理预防的特殊功能与其他的防控手段相结合,是取得防控效果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进行卓有成效的防范教育,既是大学生犯罪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崔丽伟 《理论界》2005,(6):87-87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突发性和多向性、集团化和增长迅速的特点。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99-206
犯罪的主观心理分析,经历了从单一犯罪心理到诸多犯罪心理的发展后,又出现了犯罪分析法到要素分析法的新变化。与要求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仅能有一种罪过心理的传统犯罪分析方法不同,要素分析法认为,不同的客观要素可以具有不同的主观罪过,一个犯罪构成中可以同时存在多种主观罪过形式。采用要素分析法,能更好地解释复杂罪过、加重结果犯的主观罪过、主观的超过要素等问题,还能为刑法疑难问题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集中表现为犯罪组织形式的家族化、贩毒方式的网络化以及女性涉毒人员的大量增多。作为引发犯罪行为内在原因的犯罪心理,并非某一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形态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复合体,即为犯罪心理结构所驱动。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基础,因而对于犯罪心理的探讨,应将重点放在犯罪心理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的考察方面。本文归纳了新近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行为特征及毒品犯罪的现状,通过对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心理结构的动力性要素、特征性要素以及调节性要素的分析,提出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应采取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犯罪在作案手段、作案动机、犯罪心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巳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女大学生犯罪多是持有故意犯罪的心理,侵害对象一般是他人财产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犯罪手段一般以财务犯罪和伤人、杀人为主。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危险人格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江淮论坛》2004,(5):145-149
危险人格的膨胀与失控,往往是导致恶性犯罪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人格系统中存在着非遗传学的可变要素,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人格的中心内容和发展目标,即自我的塑造与修正。在现代社会,诸如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格社会化的健康与否。建立评估体系和强化社会预控机制,对于矫治危险人格和预防恶性犯罪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犯罪呢?他们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犯罪心理?”他要求法学界重视研究犯罪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措施①。众所周知,犯罪有外因也有内因...  相似文献   

12.
以往刑事侦查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犯罪现场与物证,犯罪行为因不能作为证据而不被重视,没有把它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并进行研究和利用的侦查材料。事实上,不管犯罪人如何狡猾地不留任何犯罪物证,只要他到过现场。他都会留下犯罪人的行为方式及行为痕迹,都会展现某种行为事实。犯罪心理决定犯罪行为,犯罪心理是犯罪人的内心世界,它包括犯罪人的动机需求、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犯罪心理影响、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当我们全面了解了某个犯罪人犯罪行为及其过程,那就意味着我们掌握了这个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信息的基础材料,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刻画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及其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不仅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氛围,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几种心理危机助长和推动了犯罪动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利 《理论界》2008,(11):88-89
本文对如何借助各种犯罪的信息载体,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全面心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以为侦查人员根据作案人遗留的某些固有的、典型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迹象,分析犯罪动机,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排查嫌疑人,提供科学的依据,真正发挥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实践效用。  相似文献   

15.
仇恨犯罪自古就有,其真正引起我国法学界关注始于2009年美国出台《联邦地方执行仇恨犯罪预防法》。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仇恨犯罪,在内涵和外延上要广于英美国家的偏见犯罪或敌意犯罪,包括所有在仇视、怨恨心理支配下对特定对象或社会实施的犯罪。仇恨犯罪在犯罪动机上有别于其他犯罪,具有犯罪心理的不平衡性、诱因的复杂性、指向的特定性、涉及罪名的多样性和危害的严重性等特点。仇恨犯罪的治理,除了编织严密的刑事法网外,还应在深入探究仇恨犯罪的诱因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化解、减少社会矛盾的途径、方法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大学生因心理异常而发生的恶性案件不断增多。犯罪大学生在罪前、罪中和罪后三个阶段的心理状态的区别非常明显。作为一种特殊预防,对罪前犯罪心理的预防是犯罪预防的根本所在,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学生对自身犯罪心理的预防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犯罪现象呈现出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就犯罪主体的研究来讲,随着社会整体发展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实践证明,由于性别方面的差异,产生犯罪的原因、犯罪机会和犯罪心理都各有不同。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不仅可以为按照社会群体的性别组织社会预防,而且从刑事政策角度看,也是贯彻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资产阶级的一些法学家们也看到了犯罪之后的社会危害性。贝卡利亚曾在《论犯罪和刑罚》一书中谈到:犯罪使社会遭受到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毕伦巴模等人主张犯罪就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利益之侵害。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刑事社会学派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 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 的结果。体现个体心理对外界因素积极的、能 动的反映,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行为常带 着情绪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他们一般不具备 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因此,他们的犯罪心理不但 可以预防,也较容易在外界积极因素的影响下 实行良性转化。依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 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预 防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林浩 《南方论刊》2006,(12):39-40,32
本文分为四部分,除了引言与结语外,主体内容有两部分,分别论述了女性罪犯的心理特征——包括女性犯罪的社会成因、女性罪犯的犯罪心理分析;女性罪犯的矫治对策——包括针对个人的心理矫治和针对监狱机制的监狱矫治两种模式。本文以探讨女性罪犯的心理特征为基础,以研究犯罪心理学为手段,尝试寻找一条矫治女性罪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