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论之党主立宪制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设想,即建立起一种党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型政体。一、党主立宪制概念的逻辑渊源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下列一些政体: 1、自主政体。这种政体存在于原始社会早期。在这种政体下,不存在多数服从少数或少数服从多数。每个社会成员都处于自主状态,社会活动建立在参与者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2、宗主政体。这种政体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其特征是:社会或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宪政理论源流及其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与宪政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两大不同的理论。两者在近代的兴起均以文艺复兴后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为背景,并在初期以绝对主义为对手,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但在理论渊源上,民主理论更多地源于主权在民和代议制学说,而宪政理论则更多地与自然法和混合政体学说联系在一起。民主理论后来受到功利主义学说的支撑,而宪政理论则受到功利主义的抨击。两者在创立者以及流派等方面也存在着若干差异。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化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宪政政体的确立,虽然是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并无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权力受到宪政的约束,这不同于东方社会传统的一统天下的专制王权体制。这一不同,为日本在诸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而中国清末的立宪改革尽管意义深远,但是具有保护性、有限性、防御性和贵族性。从中国清末制度变迁的进程来看,清政府政治转型的阻力,一是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对变革的抗拒,二是由于清政府自身欠缺领导改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严复认为政体应该与国家实际情况相符合,政体应该为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而设。在中国新的立宪就是建设一种全新的政治生活方式,限制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着重议会代表制,少数服从多数和政党制度及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5.
在确立现代国家的宪制原则时,国体论重视国家的阶级属性,强调国家由谁执政的决定作用.政体论无视国家的阶级属性,重视国家对所有国民、公民的权利保护,因此更看重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后者伸张的各种政体理论支持种种宪政民主的治国方略,而国体论是不是完全可以排遣政体论的这类主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实际上,国体论主张的阶级专政,由于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前置准则,它也无法完全脱离开宪法需要、宪制规则和宪政秩序.只要一个政治体寻求政治稳定和统治有效,它就必须凸显一种兜底的宪政秩序.否则,它就会丧失国家权力的掌控权,陷入无法自我维持的政治动荡.  相似文献   

6.
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脍炙人口的理论,但政体理论才是其政治法律思想的主线。他的政体理论包括政体的分类、定义、性质、相关法律、原则、法律教育、立法、腐化等一系列问题。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划分标准、政体多样性、政体与分权和自由的关系、政体的内容和形式、立宪实践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承前启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然,它也存在着夸大自然因素作用、反人民性和妥协性等不足。在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转型期,该政体理论及其思想方法不无启迪:发现、借鉴各种学说和制度的合理因素,或进行制度选择并作必要的完善,或大胆地进行制度设计,是取得成功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宪政乃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其本身亦有内在的发展之阶段.对此,晚清以来的诸多宪政论者,均有明确认识,并为今日中国宪政之发展留有诸多启发性见解和历史性经验.晚清立宪之所以有"预备"之说,实际上就是"宪政阶段论"的最早实践,即将立宪分为"预备立宪"与"正式立宪"两个阶段.可以说,晚清立宪的所有纷争都是围绕着"中国立宪是否需要预备阶段"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的,现实主义者坚持宪政阶段论,主张中国立宪必须有一个预备阶段,而理想主义者则反对立宪阶段论,主张"即刻"宪政.  相似文献   

8.
陶钟灵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40-144
以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为视角,可以探寻历代治乱相循的文化根源.从对晚清宪政思想启蒙和预备立宪的解读,不难找到清末宪政之路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自上而下的立宪和行宪固然重要,但宪政胚胎的培育是更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尚处于宪政发展初级阶段的一些非西方国家,其宪政立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应力求汇通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杨晓畅 《北方论丛》2013,(1):143-149
自美国立宪时期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围绕“宪政还是民主”产生争论以来,两者之间的张力即成为现代(特别是美国)政治法律思想史的一大主题.罗尔斯后期的宪政理论,一方面继承了“二元宪政民主”理念这个美国宪政模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基于“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对其进行了独树一帜的发展.他通过来源于政治传统的社会共识这个中介,将变动不居且具有“多数暴政”倾向的“民主”纳入到相对稳定且保障“宪法根本”的“宪政”框架之中,从而较为有效地弥合了宪政与民主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对人权的珍重和保障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性选择 ,也是近代以来各国立宪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更是各国宪政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所在。但是 ,宪政的水平和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时代精神的感召 ;另一方面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通过揭示人权与宪政的本质联系 ,总结我国宪政建设的经验教训 ,可以科学地把握我国宪政的世纪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