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篇小说《波努河》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形成大潮的背景下诞生的,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以改革为题材的长篇中问世较早的一部。作者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新手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从民族文化层面对改革进行明晰的思辩,对改革遇到的挫折表示焦灼的疑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波努瑶民族文化心态的真实的艺术世界。这是蓝怀昌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开辟的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领域,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读李广田的《画廊集》,会使人得到一种静美的感受,这不仅是《画廊集》,也是李广田早期散文(以《画廊集》和《银狐集》为代表)的特色,本文试就李广田早期散文的静美特色作一初步探讨。首先,李广田的早期散文,表现了田园的和平的静美。李广田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故乡、田园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写乡间的人们。”(《画廊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正在我国深入发展,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也陆续在我国当代文坛上出现。《沉重的翅膀》、《新星》、《商界》等,象一颗颗明星升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西著名的瑶族作家、诗人蓝怀昌创作的长篇小说《波努河》,也以独特的姿态升入到长篇改革小说的星系之中,闪耀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奇丽光彩。  相似文献   

4.
邓永隆是个壮族作家。过去我只知道他是诗人,他的散文诗集《红水河之恋》乡情很浓,诗里蕴含着解不尽的布洛陀情结,有大山的神韵,大河奔流的情思,表现一个布洛陀子孙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对壮乡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最近读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爱》,我才知道他的小说也写得像他的诗那么美,同样充盈着悠悠不尽的乡情,飘逸大山的神韵、江河的情思,散发一股有如“三月三”五色糯饭的甜香,道不尽一个壮族儿子对壮族母亲的深深的情和融融的爱。  相似文献   

5.
青年军旅作家卢一萍的作品有着一种高原旷野、原始古朴、雄浑悲壮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往往能给人以巨大的思想启迪和灵魂荡涤,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释怀。我有幸读过他的《沿着世界屋脊》、《众山之上》、《神山圣域》、《高原二题》等作品,其独特的风格,让我深深感怀。新一期《读者》杂志来了,一翻目录,又看到其一篇《明亮的河》,当然是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地抢读之,反复读之。果不其然,他的这篇小小的散文,又一次让我感喟吁吁,而且还不吐不快了。反复咀嚼,择要而谈,最起码有以下看点。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先生书面发言冯至同志,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与我同庚,但成名比我早。我读初中时,就喜欢新诗,读了他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他的诗作,很有影响,受到鲁迅先生赞扬。当年我读他诗,但不知其人。直到1947年我在上海主编《文讯》...  相似文献   

7.
1993年在庐山与香港诗人王一挑先生相识后,他以《我心中的诗》相赠。在信手翻阅中一首题为《娘惹》的诗,攫取了我的目光,不由得读了起来:啊,你这源远流长的圣水河,两岸丛生着热带的异卉奇花,而那高如巨伞随风摇曳的柳树,为你消去赤日炎炎的盛夏……这不是在60年代我曾诵读过的诗么?当年这首诗的作者我已无从回忆,但这熟悉的旋律却拉近我和一挑的距离。原来我们早就相识?此后,每当他寄来新著我都悉心阅读,而且感受良深。眷眷情怀拳拳心曲读王一挑的诗,在我心中激起最强的波澜,是他那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眷眷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题词十二绝》是清代诗人潘德舆读《红楼梦》的独特感受。题咏中既涵盖了潘德舆“评红”理论的阐发。又是他多年读《红楼梦》之情的凝结。结合潘德舆人生经历与诗学观对此组诗作一笺释,谋求较为深刻的解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9.
河边的爱情     
李书磊 《社区》2017,(23):8-8
今天读来,《诗经》真正活下来的诗是那些爱情诗、阅读《诗经》中的爱情诗,我发现了一个动人的情节,这些爱情大都发生在河边,爱的歌咏有很多都同河流和河水有关。那首开宗明义且家喻户晓的《周南·关雎》写的就是河边的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然你可以说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一种虚写的起兴,但要知道起兴实际上常常是即景的:举目望去,  相似文献   

10.
有你的信     
编辑:您好!我已是刊物的老读者了,无论是以前的《福建教育之窗》还是后来的《素质教育博览》或者是现在的《福建论坛》。每期都给我深刻的启迪,我从中读出刊物生命的涌动。贵刊确实是值得关注的生命化的刊物,深得教师的喜爱。我读这份期刊总是一字不漏,这是读其他刊物有选择地读其中部分所无法比拟的。几年来得到贵刊编辑指导甚多。张文质老师几次亲笔来信,令我内心振奋不已。在他指导点下,无论是教学还是写作都有很大长进,在此深深感谢您们。  相似文献   

11.
根据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行为理论,爱不是感受感觉,而是最具明察性的价值感知行为。从《逻辑研究》到《观念Ⅰ》,胡塞尔对爱的分析有一个转变,即从把爱界定为非客体化行为到界定为客体化行为的转变。中后期他又对此理论进行批判,认识到爱这种行为体验根本上是对个体主体价值的感知,而且主体价值显然优先于客体价值。借助交互主体性的目的论,胡塞尔深化了对爱的认识。爱不仅体现人性的最高存在,而且是联结人格的根本纽带,体现人类的社会性存在。因此,爱对伦理共同体的构建和形成就具有本源的意义。爱的共同体就是因其对人格自身之爱而建立起来的伦理共同体,它是所有成员相互帮助以实现其真正自我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198 0年底 ,黄懿陆同志把他发表的《富宁传说试考》寄给我 ,我曾对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提出意见 ,并鼓励他在民族文化的研究方面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多年以来 ,黄懿陆同志勤奋好学 ,读了不少书 ,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 ,并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扎扎实实走出了一条壮学研究的路子。《壮族文化论》就是他研究的成果。《壮族文化论》共收入研究论文 15篇 ,40万字。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云南壮族地区的历史文化 ,并推广到滇国的越人文化。其对滇国的研究是从古籍文献中的民族语言材料入手的 ,不啻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 ,读之令人…  相似文献   

13.
正读杨华教授《古礼新研》,使我想起2003年左右我从杨老师游学的情景。那时先生刚开礼制文献导读的课程,最开始读的似是《仪礼》。《仪礼》是块硬骨头,但在先生指导读《仪礼·释宫》之后,观想起《仪礼》来便不再枯燥。可惜我忙于它务,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出了。后来听说,先生每年都带研究生轮换着读"三礼"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有大功德的好事,对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幸事。先生近几年出了几本关于礼制研究的专著,我放置案头常翻看学习,可以感受得到先生在礼制研究方  相似文献   

14.
《河童》中的芥川龙之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河童》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与《河童》的描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河童》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分析、说明,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近代社会的不满,表现了芥川龙之介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读《随园诗话》,我感受最深的是袁枚那种对诗的高度热情。不,那简直是一种狂热,一种嗜诗如命的狂热。“余闻人佳句,即录入《诗话》,并不知是谁何之作。”“余出门归,必录人佳句,以壮行色。”他从随园担粪者的话语中汲取灵感,从村童野僧的言笑中孕育诗情。对于在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6.
和儿子散步时,他告诉我,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我也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  相似文献   

17.
爱,需要自私     
前记:在2005年第3期的《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中,我读了力瑾先生的《自私的爱》,特作此文以“和”之。我说我们最亲近的父母和最可敬的老师的爱很自私,但我们恰恰需要这种自私的爱,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为人父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无微不至,孩子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一声咳嗽,一滴鼻涕无不让我们  相似文献   

18.
浅吟语文     
有感而发——读2005年第9期《中国人汉语水平尴尬下滑》 我是幸福的,我爬过篱笆,寻找到了那颗幸福的草莓。——题记我爱语文,是她让我独立“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感受“百舸争流”,在生命长河中飞舟遏浪。青春也许会向我们轻轻挥手,但语文永远是“夕阳中的  相似文献   

19.
正如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觉醒》中的爱德娜也是爱与美的化身。在波提切利的著名油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从海洋中诞生,而爱德娜却在大海中拥抱死亡。本文试图从柏拉图的爱情观角度来探讨爱德娜的爱情观,并解读爱德娜最后悲剧性的结局。爱德娜的灵魂伴侣是一位集物质、肉欲和情感为一体的梦中人。他让爱德娜在精神上受孕,从而孕育出了"自我"。正是为了保护这个"孩子",爱德娜才选择了投海自尽。  相似文献   

20.
乌龟也上网     
张之路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新世纪,他又为少年读者们奉献了“张之路非常可笑系列”,其中有《我和我的影子》、《足球大侠》、《有老鼠牌铅笔吗》等,《乌龟也上网》便是该系列中最受欢迎的一部。读了这部亦真亦幻的作品,会使我们在感受趣味和快乐的同时,在做人方面也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