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晓 《新天地》2011,(4):35
说来惭愧,以往我自认很孝顺父母,但竟然是女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女儿有一笔钱存在我这里。我退休后呆在家里无事可做,一时忍不住就动用了女儿的那笔钱去炒股了。当女儿准备买房需要用钱时,这笔钱在股市套住拿不出来了。好几个月,我都如坐针毡,怕女儿因这笔钱和我记仇。然而,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把实情向女儿和盘  相似文献   

2.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卉卉(化名)睡熟了,王女士无意中看到了女儿写的第一篇日记,当看到用汉语拼音拼出的日记,内容竟然是:“我的愿望是妈妈不要打骂我,还希望妈妈不要烦我……”王女士当即就愣住了:没想到女儿人生的第一篇日记,竟然要求母亲不要打骂她,而且稚嫩的言语中居然对深爱她的母亲充满了怨恨!  相似文献   

3.
小说<喜福会>中母女们的冲突与和好反映出中美文化对她们的影响和作用,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当一个人置身于异国文化中,他可以适应、接受其影响和作用,并遵守其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但是绝不可以使他的本国文化被其异化或同化,这是由种族血缘和传统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否则,他将迷失自我,失去自身价值,最终为其所处的社会淘汰或者遗弃.  相似文献   

4.
汪苹 《老友》2013,(7):17-17
每逢7月1日,我的母亲就会想起她牺牲了的妹妹。抗日战争开始后,母亲的妹妹冯玲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7月1日,冯姨不幸在泾县云岭牺牲。得知噩耗后,母亲邀丁志辉阿姨、顾莲英阿姨一起从上海奔赴安徽,经岩寺兵站转达泾县云岭,也参加了新四军。这张照片就是母亲与两位新四军女战友的合影,左起分别是:母亲、丁志辉阿姨、顾连英阿姨。  相似文献   

5.
随着母亲外出工作,传统家庭照料模式发生改变,家中儿童的照料成为问题。在中国,工作母亲不仅面对家庭内部的阻力,还要受困于外部扶助的缺失。通过借鉴北欧及日韩等国的儿童照料服务,借助于制度支持和政策扶助,增加儿童照料的社会服务供给,填补儿童照料领域的空白,建立适合我国的更公平、更普惠的儿童照料社会服务,以缓解工作母亲的照料压力,并提升整个家庭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20世纪40年代丁玲创作于延安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当代中外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认为作品的女主人公贞贞承载了抗战时期女性与民族主义话语冲突之意义,是女作家丁玲和这场民族革命之矛盾与裂缝的体现。但是,通过对这一作品及同时期的《新的信念》的再解读,由这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意象"被强暴的女性"入手,可发现丁玲并不是简单地站在性别立场对民族革命进行批判和否定;相反,丁玲借女性与革命、强暴的故事意欲呈现和探寻的是女性在这场新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中的权力以及能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丁玲是以女性叙事参与了民族革命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