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老友》2012,(8):67-67
避噪音。中老年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  相似文献   

2.
吴慧莉 《百姓生活》2008,(10):53-53
1.在安静环境中锻炼。噪声会使内耳的微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导致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因此,老人应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中锻炼。另外,坚持慢跑、散步等,可以促  相似文献   

3.
伤害一:肥胖。熬夜的人经常吃"夜宵",不但难消化,隔日早晨还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肥胖。伤害二:耳聋耳鸣。睡眠不足比较容易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伤害听力,长期熬夜可能导致耳聋。伤害三:皮肤受损。皮肤在晚10—11点进入保养状态,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就会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晦暗无光,出现暗疮、粉刺、黑斑等问题。伤害四:记忆力下降。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粥,可谓是四季咸宜的妙品,自古有春食芥菜粥,夏食绿豆粥,秋食莲藕粥,冬食腊八粥之说,颇有四时食补之道。"毋米粥"在2002年便开始风靡整个广东,所以对"毋米粥"三个字很早以前就时有耳闻,但一直都不知其为何物。顾名思义,"毋米粥"应该就是"无米粥",但是没有米又何以成粥呢?  相似文献   

5.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我本认为因为衰老引起的"老年性耳聋"离我很遥远,上了年纪的人听力下降是一个普遍现象。谁知不久前一次突发的听力下降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意识到衰老只是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如果爱耳护耳,保养好一点儿,就能多使用几年。  相似文献   

6.
秋粥飘香     
正立秋当天,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村民凌晨2点支起15口大锅熬制秋粥。这一传统的"秋粥节",粥香四溢,吸引了2000人左右免费喝粥,感受这古老山村300多年的传统秋粥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是京西古道上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山村,自明清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共出了22名举人、2名进士,在京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灵水村也是国家级历史  相似文献   

7.
今年83岁的刘玉福老人家住辽南刘家村。老人虽说身处农家院,却是养生有道:他在坚持锻炼的同时,还"发明"了一套食疗养生法—"四季养生粥",一年四季多以粥为主食,还根据季节的不同,煮出了不同的粥。春喝大枣粥。每年春天,刘玉福老人常喝一种用大枣、粳米煮出的稀粥,每顿都喝两小碗。"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这是古人对大枣的性味、营养、养生价值的高度概括。由于大枣含有多种维生素,因此我国民间一直把大枣视为补气健身的  相似文献   

8.
入夏闻粥香,老伴下厨忙。每年夏季,我家都会吃到老伴熬制的"防暑降温粥"。老伴在妇幼保健中心工作了近30年,退休后,依然把日常保健作为晚年生活的头等大事。她常对家人说: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一不存在,其他都没有意义。每年夏天,家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苦夏"症状。这时,老伴就会下厨为家人熬粥。她熬的粥品种很多,但都具有防暑降温、驱除"苦夏"症状的保健作用。这些粥包括绿豆粥、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藿香粥等。  相似文献   

9.
京西灵水“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门头沟灵水村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京西斋堂川灾荒史和举人文化的"秋粥节"文化,是灵水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因素。灵水村"秋粥节"文化是当地民众价值观念、道德追求、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随着京郊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灵水村"秋粥节"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为此,充分认识京西灵水村"秋粥节"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结合时尚,创新、构建"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是灵水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正>动脉硬化的一般症状有过早衰老、头发过早斑白、过早出现秃顶,皮肤过早变得干而松弛,以及记忆力减退,易疲劳,触摸浅部动脉时有僵硬感。动脉硬化的四个早期症状1.角膜老年环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的眼角膜周围会出现一圈灰白色的环,称为角膜老年环。老年环的形成,就是血液中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酯质过多地沉积在角膜边缘的结果。2.内耳反应当动脉硬化缺血时,会很快引起内耳反应,出现耳鸣、耳聋或眩晕等。这是因为内耳和脑组织一样不能忍受缺氧,而且比心肌对缺氧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认为"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诉讼产生于法律事实",我们认为"诉讼产生于纠纷"。冲突不同于纠纷,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纠纷的产生。纠纷应当是冲突发生以后的一种状态,是冲突的当事人对冲突发生的原因、冲突导致的结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主观认识的争议。发生冲突的当事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词,形不成一致看法,因此产生纠纷,因此需要中立的第三方居中裁决。诉讼是国家机关解决纠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移简"现象,是"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因移动产生变化("移变"),导致对母文化常态的影响焦虑("移常")。"侨易主体"因此必须再接受、化约异文化,产生简洁原则("移简"),才能安身立命、发展己志。"移简"后的简洁原则,会再与异文化"移交",最后形成"侨易学"中的"移易现象"。透过台湾华语情歌歌词中的"张爱玲"形象,可以看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如何"移简"张爱玲形象,反映大众对自我身份的看法,借以刺激消费、产生利润,并引导社会大众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5,(1):2
许多顽固性的耳病患者以前耳朵里每天"嗡嗡、吱吱"乱响,吵得人心烦躁、痛不欲生;时间久了听力下降非常严重,听别人说话基本靠蒙,说话基本是吼,但自从服用了杨松林教授发明的益气聪明丸后,不仅耳鸣停了,耳聋好了,而且现在精神好、睡眠好、脸色红润,像换了个人似的。事实证明,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为表彰杨松林教授在耳病领域的重大贡献,国家相关部门直接批复这一奇方为杨教授"益气聪明丸",同时录入我国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P593),作为耳鸣耳聋  相似文献   

14.
"老年味"是由皮肤老化引起的,皮肤老化后,会导致皮肤中的皮脂腺氧化加速从而产生气味,人体内的活性氧越多,这种老化现象越明显,气味也就越重。活性氧使皮脂腺氧化,说形象点就是使其"生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老年味"。再加上老年人汗腺功能低下,即使出汗很少,皮肤也会散发出气味。每个人上了年纪后都会出现"老年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其  相似文献   

15.
绘丹 《可乐》2008,(4):34-34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有做好"的人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做饭的人是父母。那个一会儿说"粥烫了",一会儿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那个成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那个累了一整  相似文献   

16.
粥,古称糜。"糜,煮米使其糜烂也。"粥,亦称稀饭,它既有水的形式,又有饭的内容,容易被消化吸收,脾胃虚弱的人食之会有所补益,是我国人民历来所喜欢的食物。粥食经民间加工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多种不同风味,其种类更是难以列述。据不完全统计,医学、史籍、文学、地方志中记载的粥类有千种以  相似文献   

17.
人格同一性(自我等同、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产生于近代哲学,尤其是洛克哲学。洛克是为了反对笛卡尔把"自我"或"人格"等同于精神实体才提出"人格"及其同一性问题的。洛克的"人格"概念直接导致了康德的"先验自我",间接影响了现象学的产生;而洛克关于人格的"记忆标准"尽管遭到众多批评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而在饮食中又特别讲究品味,追求美味享受,将饮食的味觉感受至于首席,讲究五味调和,追求"鼎中之变"。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核心。文章将在对中国饮食的"味"感和"五味调和"观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指出"味美"来源于饥饿,饥饿创生"美味",并以粥为例,回观中国饮食文化之"味"与"调和"。  相似文献   

19.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产生干人性压抑与反压抑的语境."性灵"不同于"性情",它是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的,具有去伦理、反理性、追求绝对自由的意味.晚明时期,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裂缝,导致知识分子游离国家意志,在文学领域中倡导"独抒性灵",使得"性灵"文学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冲击力,促使明代文坛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论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90年代报告文学不但未"批判退位",而且走向了深化、成熟与自觉第一,问题报告文学不但未成为"明日黄花",而且已向纵深发展为重要品类;作家们不但未"自动放弃批判",而且坚持了精神操守;第二,90年代报告文学并非"趋向甜蜜化",而是适当调整和正确处理了歌颂与批判等关系;即使是没有"深刻批判内涵"的"颂歌",也与"战歌"相互补充;第三,"泛批判"报告文学不但未导致批判"钝化",而且促进了批判"深化";"特指"批判与"泛指"批判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最后,产生"退位"说的原因是未全面、深入从整体上把握80年代与90年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