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忽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年要掉3千万颗牙按照国际口腔医学界公认的"80-20"原则,80岁时口腔内应有20颗以上牙齿,牙齿自然脱落应在60岁以后。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60岁城市居民中,约有2.8%的人在统计年度内有1颗甚至更多牙齿脱落,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约有3000万颗牙齿"提前下岗"!很多人20多岁就频发口腔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被视为中医保健"官方指南"。其中列举的10种常用养生保健方法简便易学,可操作性强,现摘录如下。叩齿每天晨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相似文献   

3.
过去,"牙齿洁白,整齐,没龋齿",是中国人理想中美丽牙齿、健康口腔的典范。近些年,赶时髦的年轻族为让牙更白更整齐,口气更清新,下足苦工,敷牙贴,戴牙套,有的还随身携带口气清新剂,不惜重金作"烤瓷牙"。外在的"光鲜",就能代表口腔内在的健康吗?现阶段成人口腔健康标准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好像也变长了,、特别是门牙,看着更明显。有研究显示,门牙的平均长度一般在10~12毫米,年老后,这个数字可能会增长到15~17毫米。其实这不是牙"长"大了,而是牙龈萎缩了,牙根部露出更多,整个牙就会显得比年轻时长了不少,牙缝也显得更大了。这是牙龈萎缩的结果。牙齿由牙冠和牙根两部分组成,牙龈萎缩后,使原本长在牙龈里的部分牙齿曝露了出来,所以才显得牙齿"变"长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确实会或多或少地发生萎缩,这  相似文献   

5.
6岁开始学舞蹈,曾主演过《红十字方队》、《甘十九妹》、《女人一辈子》的演员颜丙燕,近日凭借《爱情的牙齿》获得2007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影后。  相似文献   

6.
谢伏 《山西老年》2008,(2):56-56
瑞典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当疼痛的牙齿被拔掉时,人的部分记忆也被"拔"掉了。缺牙的人记忆力比牙齿健全的人要差很多,缺牙可能是老人易患失忆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经济中国"和"政治中国"是从宏观层面定义中国发展的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中国"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体现出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等特点。随着"经济中国"向"政治中国"的转变,中国外交除了延续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这个转变的过程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外交带来困惑。只有正确解决这些困惑才能促进中国外交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史记》所使用的"中国"一词,虽然有指称"一国之中心"、"中原"、"华夏汉族"和"文化"等涵义,但主要的还是用来指称国家政权。书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虽然也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所称"中国"则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书中所使用的"中国"一词,还用来指称"九州"和"十二州",将"中国"与"九州"、"十二州"、"天下"、"五服"、四海之内联系起来,也不是用"中国"单独指称华夏和汉族。书中不仅将华夏汉族说成是"炎黄子孙",还将少数民族说成是"炎黄子孙",构建了范围更大的多民族"中国"。这种多民族"中国"的构建,既是司马迁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对中国多民族凝聚为"中国"的历史总结,也与儒家的"天下观"和"大一统观"密切关联,更与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大一统时期强调"大一统"的现实需要分不开,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恐龙的认识都是从错误开始。西方国家最早发现、描述的恐龙化石要么被误指为“巨人的阴囊”,要么被判定为“蜥蜴的牙齿”。中国发现、研究恐龙比西方早2100—2200年,尽管当时也不能揭开它的恐龙真面,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考古、文化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话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生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模式,反映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理念和行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和文化,具有主体性与凝聚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对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咬牙切齿"固齿健身稍用力使上下牙齿相叩击,铿然有声,形同咀嚼。此法是固齿及保健牙齿的有效方法。常搓脚心,防病健肾每天坚持搓脚心1~2次,能补脑益  相似文献   

12.
再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问题是90年代初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十六大过后这一问题有了更深更广的内容和含义,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笔者从四个层面上,即从"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前一阶段之"特色"与后一阶段之"特色"、"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与其他"特色"的比较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制造"因质量层次较低、可靠性较差等原因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此外传统"中国制造"存在的效率低、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使其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将原有的建立在粗放管理基础上的规模扩张之路转型升级为更加注重价值内涵提升的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国精造"的新概念,阐释了"中国精造"的内涵,论证了"中国精造"是传统"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精造"的提出,理清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东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对"东北"概念的认知,大概在"中国"概念产生之后,以中国/中原中心为立脚点,存在着东向北移和北向东移两个视角,最后交叉抵达"东北",产生"东北"的概念,但两相比较,首先望东并认识东,再侧翼折向北,抵达东北,这种时空视野的展开路径是主导的,并与中国时空、中国历史的拓展路径相一致.中国时空所赋予东北内涵的,首先是东,其次才是北,最后形成的概念,只能是"东北"而绝不会是"北东".东北是"中国"的东北.  相似文献   

16.
年近古稀的刘大爷,两年前掉了一颗门牙,后来到医院种上一颗种植牙,补齐了"缺口"。不料最近这颗种植牙"摇摇欲坠",医生诊断是因为他不注意口腔卫生,得了严重的牙周病。种植牙也会犯"牙周病"?刘大爷将信将疑。种植牙后如果不讲究口腔卫生同样会"犯病",最坏的情况是出现"种植体周围炎"。这就相当于天然牙齿的牙周炎,种植牙的牙槽骨因吸收而出现牙齿不稳,会像天  相似文献   

17.
张茉楠 《21世纪》2012,(12):9-10
中国经济体量的爆发式增长令世人惊奇,然而迅速成长变化中的中国,如何看待、定位自己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选择新的国家盈利模式?需要我们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增长与发展、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研究永恒的主题。近些年来,从"中国奇迹"到"中国经验",从"中国现象"到"中国精神",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与"中国"相关的热度与中国经济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郑家栋对中国哲学之"法"("学理")的颠覆性挑战,为彻底反思中国哲学学科本质、创新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挑战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哲学通史非"信史",而是基于后设"哲学"观念之"追述";作为现代学科,中国哲学及其历史仅仅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阶段;中国哲学学科宗旨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创造性诠释"是中国哲学学理基础及方法论本质.中国哲学之所以有"合法性"危机,主要是由于"选出而叙述之"范式,致使中国哲学研究同时缺失了"中国效度"与"哲学效度",实质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已不能适应当下时代要求.中国哲学创新之道,在于以回应时代问题为动机,一方面,以"还原性诠释法""经学路径"归根复命,确立中国哲学"中国效度";另一方面,立足于经学文献主体,借鉴西方哲学方法,以比较、对话视域"以中化西","修复"经典历久弥新之价值,保证中国哲学之"哲学效度".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10,(10):11-13
"软实力",这个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创的名词,已经开始风靡全球。软实力与以经济、军事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外界开始热议中国的"软实力";而中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无与伦比"的表现,也让外媒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上海世博会、"中国制造"全球广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等,每一次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作为中国软实力的象征,都得到了外媒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深入研读、思考过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老庄的著作,着迷于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并以中国为题材写出了《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等重要小说。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一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掀起的第二次"中国热"有关;二是"代表着罗曼史、异国情调、美丽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的中国,一直是欧洲人借以逃离欧洲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