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产业集群可分为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以乡村为实践基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制造业+服务业”和“服务业+制造业”两种模式。这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主要存在创意缺失、产业链较短和投融资不足等问题,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关键。借鉴准文化产业集群经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要注意政府引导,建立行业中介和提倡技术创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乡村实践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在市场维权意识中的自然结社和产业集群协作平台建构三个方面,促使乡村社会格局与文化建设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集群化视角的陕西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文化产业体制滞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文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系统分析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基础上,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资源创新性整合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企业集团和培育民间文化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新兴文化产业集群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的特性,正顺应了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要求,符合低碳经济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无疑是江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围绕文化产业集群这一核心问题,在对其发展背景阐释、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生态位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思想和方法,对江西文化产业集群的生态位进行探索性的创新研究:全新界定了文化产业集群生态位内涵,深入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特征、类型和功能。结合国内外形势背景,客观判断江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态势,提出江西文化产业集群生态位构建的空间格局和政策构想,可以为形成和促进我国转型时期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例证。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有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的新型组织形态,对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但目前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集群基础特性及发展规律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基于Terry Nichols Clark的场景理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对文化产业集群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分析其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并结合北京798艺术区、西安曲江新区以及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等典型案例,探寻中国文化产业集群成长的一般路径,即具体划分为"依赖母城的要素群集阶段—自立门户的产业主导阶段—反哺母城的辐射联动阶段—产城融合的转型发展阶段"。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化产业集群理论的不足,并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运营中给予政府决策者和企业实践者以理论借鉴,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之后的十几年间,韩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带来很大的启示:专业化的人才集聚、完善的政策环境、品牌化的文化内容、全球化的服务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先进的科技水平使文化产业集群在技术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要素价格低廉使陕西文化产业集群拥有成本优势。但陕西省的“唐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还存在失衡与单薄的问题。西安市唐朱雀大街的重建应与已有的唐文化产业集群合作,积极获取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乃至国际力量的支持。重建时既可以原址重建,也可以对原朱雀大街平行移动重建。  相似文献   

7.
作为地方性文化资源的丽江古城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每年吸引着2000余万人次的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因此,兼具全球化与地方化特性的丽江古城在两者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在两者的平衡中孕育了民族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虽在两者的冲突中滋生了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的负效应,但也形成了自我调适的机制。全球化的普遍性和地方化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从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全球化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可以修复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冲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不同层面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不尽相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发展轨迹,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层面的文化产业集群分别以网络结构优化、战略联盟创新和块状集聚效应为优先策略,但对于集群支撑体系构筑的内涵却有大致相同的共性需求,都要求创新集群的联动机制,形成产业竞争合力;同时进一步调整民营资本的准入政策,形成多元资本投入机制;营造良好创意氛围,不断培育优质创意;完善集群平台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条件优越。应按照"二核"(合肥核、芜湖核)、"二廊"(沿江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合-芜-马文化产业发展走廊)、"二翼"(滁州翼、宣城翼)进行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选择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宝鸡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外部经济和文化旅游及其品牌等内在驱动力,也有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关联度低,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和投融资渠道单一等集群效应低下的原因。宝鸡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要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及演变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取得巨大成就。文章通过梳理40年来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探究其演变轨迹特征,从而归纳产业发展逻辑,助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政策的阶段性实施和实时调整,切实营造了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氛围,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持久的动力和支撑。十九大报告对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视,将进一步促使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业态不断延伸,产业模式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过去产业政策实践看,产业政策绩效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的价值取向不明确。价值取向不明确,就会造成政策目标不清晰,政策措施不协调。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政策的成败。从我国实际来看,传统的产业政策价值取向仍然需要关注,但应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银行信贷为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而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采用VECM模型对信贷量、文化企业营业收入、GDP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量的确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最后根据结论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供给政策不足问题,从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文化产业GDP占比和拉动增加值的纬度,选取江苏、福建、河北、四川四省作为参照物,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研究四省文化产业资金类政策供给的成功经验,对陕西省文化产业资金供给政策的优化提出建议。研究认为,陕西省文化产业资金供给政策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偏向性、资金支持范围狭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单一、市场化投入方式改革滞后等缺陷;建议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省市两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扩充财政支持范围、建立“市场化配置+重大项目”的分类资金支持模式、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创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建立财政与金融工具相结合的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方式,以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提质升效、变革升级,实现追赶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国省级层面文化建设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将省级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产业要素和文化事业要素,利用2015~2018年国家宏观层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Ordered Logistics模型,研究文化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群众文化环境等5类环境因素对综合文化建设、文化产业要素和文化事业要素的影响。研究认为,5类环境因素对于综合文化建设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群众文化环境对文化事业影响更显著,经济环境对文化产业影响更显著。因此,省级政府在进行文化强省建设时,应注重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大文化与人力资本投入,创造良好的文化政策环境,引导文化消费与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鉴于美国文化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在分析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理念、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1)政策渐进化,逐步引入市场因素; 2)政策弹性化,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 3)政策常态化,保持文化产业政策的连续性; 4)政策行业化,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 5)组织协调化,实现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维护文化主权与保障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基于产业安全理论,利用DEA模型评价2005—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态势,结果发现:我国文化产业普遍处于安全状态,但稳定性不够,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政策创新具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策实践过程主要蕴藏在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立法进程中,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网络政策管理前期(1987~1993年);网络政策管理初期(1994~1998年);网络政策管理发展期(1999年至今)。与国外网络立法及政策制定相比,我国的网络立法和政策制定比较即时迅速,这对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实践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发展文化产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重要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共制定了5部法律,22部行政法规,500多部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其内容主要体现为“管制性内容”,我国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奖助性规定”,多体现在政策性文件之中,有必要转变为正式立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奖助法”和“一般法”,以实现“文化产业立法的法典化、规范化”,“建立文化产业管理的部门协调机制”,“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奖助机制”。在立法技术上,“文化产业促进法”需要坚持“能细则细,宜粗则粗”的原则,先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和法制框架,再通过配套的法规、规章中具体落实该法的实施措施、实施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美国进行文化出口的基本模式是文化企业“冲锋陷阵”,政府“保驾护航”;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重要的“软权力”;美国一直把WTO当成输出美国价值的工具;美国不制定文化政策恰恰是一种实现“文化霸权”的最为有效的策略;规模经济使美国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该尽快制定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化产业在垄断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不能任凭国际市场的摆布;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