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荷马史诗》--从神话走向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伊利亚特>、<奥德赛>的分析,说明<荷马史诗>既是希腊人关于宙斯意志的神话思想的完整体现,同时又渗透着原始个体概念的理性萌芽,是人类从神话走向理性时代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4.
章士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在长达七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从事逻辑研究、柳宗元研究和<论衡>研究.本文介绍了章著<逻辑指要>和<柳文指要>的学术价值.章士钊未完成<论衡指要>就离世,本文旁搜远绍,钩稽其阶段性的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自觉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外也在自觉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她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赛珍珠的<大地>、<龙子>、<同胞>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圣诞欢歌>、<艰难时世>等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赛珍珠在社会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等方面都对狄更斯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戏曲评点对朝鲜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已知受到中国评点小说、戏曲影响的作品有<广寒楼记>和<汉唐遗事>.前者主要是受到了金圣叹评点本<西厢记>的影响,在<广寒楼记>的两个版本系统中,第一个系统的版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例上,同时在评点文字上也大量套用了金评的内容,而在本文内容及夹批中还套用了金评<西厢>的曲词.第二个系统的版本不仅保存了前一个系统版本对金评<西厢>内容的套用,而且更多地融入了<西厢记>的曲词.上述影响在对比<广寒楼记>与<西厢记>时都可找到实证.<汉唐遗事>在创作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评点方式上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蒙古<格斯尔>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格萨(斯)尔>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蒙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蒙古<格斯尔>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蒙古<格斯尔>产生时代和版本研究、来源研究、变异本研究、民族特色研究、格斯尔风物传说研究、主题和艺术研究以及蒙古<格斯尔>在蒙古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研究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贾木查主编的<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是目前中国和世界各有关国家<江格尔>研究的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此书对<江格尔>版本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性考察和整体性研究,使<江格尔>研究达到一个新的科学研究平台.新译本<导论>对<江格尔>产生的历史文化原由、源流、主人公生活原型的考察和研究使该书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趋同,所提供的25章文本具有国际性、完整性、文学性、导读性和拓展性.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的第一代中国文学学者,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的,而且经常往返于中国古典、现代文学之间.从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着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从现代重返古典,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又有所突破.如<红楼梦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考源>等,可以证明很多方法与经验能贯通古今.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考古式的论证与分释建立了一种新典范模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著作,因他在研究现代中国小说之前,已对中国古典及外国小说理论与著作有研究.本文以西方华人学者中的经验来探讨贯通古今文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与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10.
曹操所著<孙子略解>是现存<孙子兵法>的最早注释本,也是传世<孙子兵法>的最早定本,对<孙子兵法>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本文即对<孙子略解>的特点及其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曹注简明质切,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后代<孙子兵法>注家及<孙子兵法>版本的流传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词林正韵>是清朝人戈载于道光元年编撰的一部词韵类韵书,该书的反切主要取材于宋朝丁度等人撰修的<集韵>,而<集韵>亦出于<广韵>.通过比较<词林正韵>、<广韵>、<集韵>中的反切,对<词林正韵>承袭<集韵>反切上字之误进行了订正,以裨助于今人对<词林正韵>及<集韵>等韵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方言研究的兴起与方言学的建立、<方言>的作者与成书背景、<方言>的内容与体例、<方言>的哪贡献和影响等问题,指出扬雄的<方言>对中国古代方言学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方言学的正式建立,因而它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是<马氏文通>发表100周年,5年来共有140余篇文章就<马氏文通>的历史贡献、<马氏文通>的语言观和语法思想、<马氏文通>的词类研究、<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马氏文通>的作者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勃兴于康乾时期的古典戏曲艺术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对戏剧活动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清冯镇峦先生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评点方法.评者将<聊斋志异>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相对照评点.其方法是比较法、比喻法、借用法.说明冯评<聊斋志异>,有着内容丰富、知识渊博、语言简明,抓住事眼、一语道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20.
《资治通鉴》与《册府元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以下简称<元龟>和<通鉴>),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两部重要典籍,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二书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文化昌明的北宋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德治;二书以史为鉴的编撰目的相同,最初的官方定名皆是<历代君臣事迹>;二书的编撰方式与著书体例不同,在史料的处理上有明显的差异.<通鉴>虽然篇幅不及<元龟>,但取材范围却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