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评论》最初刊名为《文学研究》。1957年《文学研究》创刊,1959年改名为《文学评论》,1966年出至第3期,因为“文化大革命”爆发被迫停刊。在这9年半期间,何其芳同志作为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一直兼任《文学评论》主编。在《文学评论》直至如今50多年的历史上,这9年半的时段不算很长,但它作为《文学评论》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在刊物的学术定位、办刊思路上,却奠定了这一刊物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2.
由林建法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文学的自觉》已于2009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一百余万字,820页,定价88元。全书分4卷,第1卷"信仰与写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谈创作体会和在中国当下的创作环境中文学再次获得自身独特存在的可能;第2卷"阐释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现任美国《亚洲研究杂志》主编华志坚系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历史评论》执行主编,他对两份期刊的运转模式和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重要见解。他认为不同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学术研究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像《美国历史评论》那样涵盖一个学科领域的期刊会给该领域的成员提供一种共同体意识和学科标准,而像《亚洲研究杂志》这样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期刊能够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扶持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跨区域对话。华志坚认为,用影响因子去评价期刊存在很多弊端,因此不会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尽管意识到在线出版已经导致读者获取方式的转变,很多人会到数据库中,而不是拿起一本杂志来寻找想要的文章,华志坚教授仍然会从整体上去考虑每期杂志,注重每期文章的整体意涵。  相似文献   

4.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下文简称《评论》),系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研究性学术丛刊,创刊于2000年,主编为俞吾金教授。自2008年起,《评论》被CSSCI和中国期刊网收录为来源期刊。《评论》是国内最早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姚明 《新天地》2013,(1):12
在深圳一家期刊上看到《将门之子——张德江》一文,我这个耄耋老人也不由想起多年前与年轻的张德江打交道的一段时光。1986年,张德江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我在《老人天地》(《新天地》前身)任主编。因为杂志面临变更主管单位,重新注册,我找到了张德江同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对这份由老同志白手起家、自主创办起来的杂志给予特别肯定,并很  相似文献   

6.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讲座教授。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丰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等4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仪器》2005 年第一次编委会纪要 在主编张玉奎老师的带领下,在编委老师的林下,在所有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生命科学仪器》杂志在2004年度取得了可喜的敞。自2004年6月份组建第二届编委会,共出版杂志3期,发表综述文章7 篇,研究论文2篇,研究简报、快报6篇,技术与应用文章9篇,继被首都图书馆报刊资料中心收录后,又相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实现文网上阅读,被中国核心期刊(磷选)数据库收录,文章的水平和杂志的整体质量都上升了一新的台阶。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还…  相似文献   

8.
"主编论坛"是《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学研究"栏目为全国社科期刊、高校学报主编以及相关的学术期刊主编开设的有关期刊编辑、期刊评价、期刊建设的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河南大学学报》始创于1934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高校学报之一,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河南省社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3月12-13日,首届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论坛暨"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文学学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有如下特点:一、与会期刊层次高、阵容强,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期刊为主体,同时对各类期刊兼容并蓄。参加论坛的期刊中,既有以教育部名刊为主体的优秀高校学报,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学术期刊;既有综合性期刊,也有《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外国文学评论》等专  相似文献   

10.
读《陈辽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冯牧、阎纲、刘锡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之一),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他的文章,不随人俯仰,有独到之见,而衡文照辞激扬着深沉的历史感,尤显其特色。因此,在朴实的行文里每每表现出他对生活、艺术的睿智透视,娓娓而谈中有一种撼人心旌的思辨力量。有比较才有鉴别。文学评论中的历史感,表现出评论家观察、评论作家作品时,掌握了俯仰自得、高瞻周览的自由透视法。或者说他为立体地、真切地把握评论对象找到了两个可资比较的参照系统:一个是作为文学源泉的社会历史人生系统,一个是反映继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的《文学杂志》如今仍旧是两岸学者最关注的台湾文艺期刊之一。它重视文学评论,所发表的大量中外文学评论引导了时代的批评、创作和欣赏潮流。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的批评具有"当下性"、"艺术性"和"反共"倾向性。论文对其"反共"倾向性的认定,颠覆了人们对其"综合性纯文学刊物"的印象;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批评的"艺术性"标准,给了台湾的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和读者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东方》杂志是中国自有杂志以来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在近代中国期刊出版界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出版期刊方面,它像一本“杂志的杂志”,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在政治倾向上有联络东亚,反对西方的演变轨迹;在思想文化领域,不仅留下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评论,而且在“新学”与“旧学”之争及随后东西文化大论战中,亦有身与其中和思想引导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1964年11月19日评介说,李卡奇曼把对《通论》所作的经典评论收集在一起并要求作者们评述这些评论文章是一个好主意。奥斯汀·罗滨逊的訃文——堪与凱恩斯本人的文笔相比,他接替凱恩斯担任《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后面是一篇题为“可能有过一本没有凱恩斯的《通论》吗?”的述评;同样,雷达威、哈罗德、张勃诺恩、勒纳和凡纳等人1936年的评论原文后面是目前对它们论述的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哈勃勒、斯威齐和萨缪尔逊在1946年写的三篇更迟一些的评论同样也  相似文献   

14.
书评,即图书评论,是具有较高鉴赏能力和阅读水平的人,对其所选定的图书的形式和内容所进行的评论.在我国,书评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曹丕以其《典论·论文》开文学评论之先河.南朝钟嵘在其诗歌批评专著《诗品》中,对自汉至梁120多个诗人诗作的优劣得失进行了评价.与钟嵘同时代的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更是登上了那个时代文学书评的高峰.除文学评论外,我国史学评论也开始得较早,唐朝刘知己的《史通》,则对以往史书有系统的评论……以上若干评论,由于受到书评者主观认识和客观历史的限制,亦有不尽恰当之处.但总的说来,这些评论对我国文学和史学的发展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魏建教授 ,1958年 1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88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获硕士学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魏建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5年 ,出版学术专著 3部 ,主编学术著作 5部 ,与他人合著学术著作 9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 7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项 ,获“刘勰文艺评论奖”、“跨世纪文学评…  相似文献   

16.
学报简讯     
<正> 2003年10月,由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龙协涛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一书正式发行。 书中前言中说:核心期刊“我们遴选的原则是:除根据国际通行的文献计量学所提供的有关数据外,还从中国高校社科学报实际出发,组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校10本杂志中,6本已经成为科技部的统计源期刊,其中《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临床皮肤科杂志》再次被评为核心期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今年也被评为核心期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口腔医学》被国际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收录,而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年《口腔医学》被国际检索机构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这些表明我校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和影响增大。今年《临床神经外科杂志》获得国家批准正式出版,以崭新的面貌投入期刊发…  相似文献   

18.
林喦:你的散文随笔集《乡邦札记》出版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都刊发了评论文章。特别是《当代作家评论》刊发了何言宏、吴俊、秦朝晖、苏尼娜的评论文字。今天,请你就《乡邦札记》写作的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请先谈一谈你的写作观吧!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8,(29):13-13
英国随笔的勃兴与18世纪以来期刊文学的兴盛密不可分。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18世纪到20世纪英伦随笔文学不能绕过的是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的故事。兰姆14岁即辍学白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36年职员,直到50岁退休。他一生未婚,与疯姐相依为命,过着清寒寂寞的生活。1818年,《伦敦杂志》的一位主编向他约稿,月出一篇。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后出版成《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续笔》。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与《每周评论》胡明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创刊,这是一张主要谈时局政治,兼及思想文艺四个版面的小报,它的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也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关心时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