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名言用在金融危机下的行业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2.
一个女人,用她那柔弱的双肩,不仅撑起了原本不幸的家庭,而且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她就是首届南京“好市民”称号获得者、南京市雨花台区国家税务局干部蒋辉群,她参加工作18年来,虽没有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克服家庭、个人的种种困难,以勤奋、踏实的工作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也换来了广大纳税人对国税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她连续两次被市国税局记三等功,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南京市国税系统“十佳优秀公务员”。2003年,被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授予“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潘金莲这个形象似乎已成定论,那就是“渲淫导欲” 的“荡妇”。从书中的吴月娘(西门庆正妻)骂潘金莲是“九尾狐狸”始,一直到现在,都是把她作为伦理的罪人骂个不休。其实,仔细考察起来,也觉骂得有失公平,从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看她的人生追求以及心理变态,倒可入木三分地揭示那个病态社会的本质。 张竹坡在批评《金瓶梅》写法时说:“写春梅,用影写法。写瓶儿,用遥写法。写金莲,用实写法。然一部金瓶,春梅至不垂别泪时,总用影写,金莲总用实写也”。不难看出,为表明“女人祸水”这一传统观念,作者有意让她参与大量的淫秽场面以暴露她的丑恶灵魂。但是在封建时代又有谁谴责过促使潘金莲放荡的罪恶社会呢?她从小“父亲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学习弹唱,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作张作势,乔模乔样。”家庭的不幸,使她过早地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社会的残酷,使她堕入卖弄声色的生涯。是那个病态的社会剥夺了她的人身自由,扭曲了她的灵魂,改变了她的正常心理,使她最后成为封建礼教的祭品。潘金莲的“三段姻缘”集中地反映了她追求理想、而沉沦、绝望的全部生活历史。  相似文献   

4.
母亲     
母亲出生在文革年代,家境穷困导致母亲成了目不识丁的文盲,小小年纪便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她对那些苦涩的日子总是难以忘怀,就连做梦也梦着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作为儿子的我,没法理解那远去的苦辣辛酸,母亲总是知趣地话锋一转,教育我应该好好念书,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5.
李保 《百姓生活》2011,(12):35-36
2011年4月25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女医生高宏的手机响起了铃声。她一看显示就按掉,再将电话回拨过去。高宏和手机那端的孩子早有约定,有什么事只管找她,但话费由她来支付。“是阿雅吗?你还好吧?”“我好,阿姨……谢谢您寄来的衣服,真漂亮!”电话那头,是一名女孩。高宏亲切地说:“阿雅,告诉巴桑,阿姨过段时间就去看你们。”阿雅和巴桑是姐弟俩,是高宏资助的3个孩子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6.
“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却颤抖着没有张开来,颤巍巍的嘴唇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十分自卑,内心十分矛盾。由于自己来自山区,家里生活条件不怎么富裕,担心自己会被同学们笑话。  相似文献   

7.
有的评论家曾指出巴金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平静的、和悦的,他不曾有过灵魂的宁静,他的拿手文章是悲哀,“他是人类苦难的歌人”。事实上,巴金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包含有悲剧性的故事,笔下人物也大都有悲剧性的命运。他给自己那些心爱的人物常常安排了不幸的结局,即使杨木华大夫,作品最后也暗示了她的死亡。在这些悲剧人物中,作家尤其喜欢写优美的女性,写各方面都超过男性的女性。李静淑与杜大心、张文珠与李冷、李佩珠与吴仁民、鸣凤与觉意、瑞江与觉新……直至《纪念萧册》一文中的萧珊与巴金,他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生活在毁灭和希望…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在悲壮而又充实的悲喜岁月里,萧红用文字倾心地演绎自己的悲喜人生,犹如杜鹃啼血,无怨无悔地完成她那短暂的生命绝唱。如果说萧红的文字如一幅画,那么忧伤就是它的底色。萧红小说中的忧伤情感体现在流浪的坎坷中、在沉寂的土地上、在农民的苦难中、在女性的苦根里。  相似文献   

9.
无言的爱     
姐出生的那年正值饥荒,是在爹妈乞讨的背篓中长大的。由于没钱医治,姐在一次高烧后,便成了哑巴。姐12岁那年,我降临到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不幸的是在我不满一周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了,于是姐便整天背着我四处奔波到处乞讨。好不容易讨得一点食物,姐总是“啊……啊……”地用手比画着让我吃。她经常吃我的剩饭,有时干脆饿肚子,可她总是一如既往地冲我微笑。只要我有吃的,她就感到莫大的幸福!日子好过些后,我也渐渐长大,可不知怎的,我开始讨厌哑姐姐,讨厌她总是摆手,只会“啊……”,而姐姐对我的态度从未改变,总是尽她所能照料着我。一次下雨,没…  相似文献   

10.
埃米莉的人生是苦难的,她对苦难的感触是深刻切骨的。她是为苦难而创作,因而她的诗歌是苦难的,也是自由的。表达苦难、向往自由是她诗歌的思想特征。这一思想特征缘于她不幸的生活际遇、消极厌世的人生观和孤独自省的心理品性。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岁,如花绽放的年纪,她被遣送到遥远的乡下去改造。不过是一瞬间,她就从一个幸福的女孩儿,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资产阶级小姐”。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荒唐。而这样的荒唐,几乎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我说:“爸爸,你知道奶奶这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吗?”爸爸望着我,满脸困惑,没等爸爸回答,我抢着说:“她的最大不幸是没有一个女儿却养了一群不孝顺的儿子!”爸爸愣了一下,似乎想发作,但看了看奶奶的遗像,不由得用手抱着头蹲了下去……奶奶瘫了。我不知她究竟做错了什么事,竟会受到如此惩罚,她连仅有的一条新裤子还没来得及穿上就瘫了。奶奶没有女儿,所以她连一套新衣服也没有。我知道这个因果关系不成立,但如果奶奶有女儿的话,她就有可能不会因为几个儿子不孝顺而没有新衣服,在大热天还穿着破旧的灰布大衫热得大汗淋漓。奶奶想要一套新衣服,…  相似文献   

13.
我第一次听张培豫指挥的音乐会,是受在北京音乐厅工作的几个朋友怂恿。他们说,女指挥在世界乐坛上也不多见,这位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留学了8年的台湾籍女士很有前途,也很有个性。於是,在恢弘壮丽的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音乐的世界里,我认识了她。从张培豫登台的那个时刻,我就没有见到一位年轻女艺术家时眼前一亮的感觉,反而有些诧异:她穿著一身黑色的燕尾装,那是男性指挥家约定俗成的演出服。素面朝天,不施脂粉,清水挂面式的直发,在脑後束成一扎不长不短的马尾巴。我听到周围的观众一片窃窃私语:“这张培豫是男的还是女的?…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中的“泪”透纸背之作 ,有着深广的社会内容 ,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既体现着杜甫个人的辛酸坎坷际遇、忧国忧民情感 ,又是那个苦难时代的写照。这些洒“泪”之作 ,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1986年的一个傍晚,伦敦的安娜夫人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发现一个“陌生”女子站在她面前,安娜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赶忙打开灯,但那个女子还在她面前站着,并没有走开的意思。那女子穿着与安娜一样的上衣,戴着与她一样的帽子,蒙着一样的面纱,看上去竞与安娜一模一样。安娜有些惊慌,她尽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摘去帽子,  相似文献   

16.
基督精神的根本正是“爱的理想”,它与人们本性向往呼唤的自由、平等、仁爱、良善、宽容得以契合。作家史铁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身上闪耀着基督神性的光辉。她艰难的生命历程,犹如基督受难的一生;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爱拯救儿子,她用爱和宽恕化解苦难和创伤。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用基督的爱与牺牲的品格激励残疾的儿子勇敢地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17.
恋物女子     
她生命中的男人似乎都是更多地属于外面的世界,家只是他们的港湾。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出差,母亲料理家庭里的全部,照顾她和两个姐姐。 父亲只要出差回来,一定给母亲和她们姐妹仨带礼物,有时哪怕只是一人一双丝袜,也会让盼归的她们欣喜。那时候在她的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具体时间但是却可以命名的节日。那就是“盼望父亲回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哈代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我出生的那个日子毁灭吧。”——哈代《无名的裘德》“我出生在世上啦,懂吗?真的,那就是罪名。”——尤金·奥尼尔《毛猿》“我的思想早了大约五十年,所以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这是裘德的悲剧,也正是哈代的不幸!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公众为狄更斯喝彩的掌声刚停息,追随狄更斯的作家还在以“有希望”的结局给苦难的人生抹上一层虚幻的色彩,此时,哈代却以他的创作公然向人们指出: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人的“本能或欲望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是在孤独中去抗击那可知而又不可知的命运。当然,对于沉醉于假想的乐观中的英国公众,哈代作品的这种意象,换来的只能是一片聒  相似文献   

19.
贾兰坡先生住在北京西郊二里沟,他贸经工作过的中国科果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後面的家属楼里。笔者前往拜访的那天,走到那座普普通通的红色砖楼下才发觉忘记了贾老的具体门牌。当时是上午九点半,环顾周围,静悄悄的,只有三位学者模样的人边走边专注地小声讨论著什么。只好硬著头皮打断他们了。“对不起,请问贾兰坡先生是住在这座楼吗?”“你问贾先生?啊,对对。他就住那个单元二层中间对著楼梯那个门。”回答我的那个人花白头左,戴一副黑框眼镜,看样子也有五六十岁了。不知为什么,看到他给我指路的那热情的神态,我突然想…  相似文献   

20.
新书看点     
《社区》2002,(22)
《张看》 张爱玲 著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张爱玲独尊《红楼梦》,语言风格也难免随着曹雪芹那一路走,西方的作家里,她独喜毛姆的“通俗”,世家败落的苍凉与旧日繁华,都市生活红泥小火炉般的温煦热闹,男男女女进退之间的尴尬倾心,融合在她的作品里,独独形成一种“张体”,她看这一个世界,用的是“张看”,只凭着自己的眼,自己的心来说话,细细的、絮絮密密的,织得密不透风,在层层的文字脉络下面,透着对世事人情的洞晓而不付之于声色的超然,又非一般小女人所能悟透的境界。她的才气,她的积累,成大就者自然是她的小说,但仅凭她的散文,也足以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