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毕加索轶事     
一次,毕加索在巴黎参观一个世界性的同时代画家的画展。参观后,主办人问他有何印象与感想。毕加索不假思索地答道:“我觉得,世上的人绝不像他们画的那样坏。”毕加索漫长的一生都在不倦地、无畏地探索,因此有人称他是艺术的前卫。这做“前卫”的甘苦,知道最清楚的莫过于毕加索自己了,他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画幅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 我去访问另一位画家,他一向以“快手”著称,有时一天作好几幅画,他非常轻松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画画好像便秘一样,画不出来就觉得自己的作品严肃,是呕心沥血之作.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3.
不成形象的绘画出现于一九一○年,后来随着克里和描象艺术继续发展下来。不成形象的绘画最明显的三个特点是“快”、“乱”和“颠倒”。由于新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是怀疑的,无力的,所以他们的创作方法也和一般画家不同:首先,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尽力用视觉,用模糊的感受来代替明确的知觉。他们的作品在表现某些事物的同时也含糊地表现另一种事物。因此,画家须有弄乱的能力,使人无法辨认,使人看见之后,马上想不出任何东西,就是连画家本人也不加解释,仅把他现成找到的任何名字按上一个就算数了。这就是画家成功之处。梵乐希说的对,现代绘画和过去的区别,就在于过去使用的是优美和魅人,现在使用的是抵触和冲突。  相似文献   

4.
野狼的呼唤     
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人们去向国王诉苦,说有一群凶残的野狼袭击了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国王马上召集卫队中最优秀的武士,命令他们去消灭这群凶残的野狼。国王说:“等明年春天你们回来的时候,我将邀请你们中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和我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5.
文海观澜     
写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东西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据说,他在未成名时,曾到福楼拜家中去请教写作“秘诀”。福楼拜把他带到窗口,对他说:“请你给我描写一下那个坐在商店门口的人,写出他的姿态,他的整个体形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技巧表达他全部的精神实质,使我不至于把他同别人混同起来。”莫泊桑理解了老师这番话的含义,并付诸实践,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狠下功夫,着力表现“这一个”。就这样,他创造出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曾说,对你们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  相似文献   

6.
大脑     
不久前,伊凡·彼得洛维奇叫我去,说:“昨天,我在头头们当中闲聊。有一家直属企业的经理退休了。他们问我,想不想推荐自己的一名副手去接替那个位子。所以,我决定跟您商量。从下面看一个人,更清楚些。让库利金去,怎么样?”“库利金绝对不能去。”我说,“他是您的右手,他替您写报告,您离了他怎么行啊?”“那么,封吉科夫可以吗?”伊凡·彼得洛维奇询问。  相似文献   

7.
踽踽过客行     
春寒料峭。捧一杯苦茶,我又一次走进中国现代散文的幽深世界寻访“过客”——一个以倔强前行为特征,紧紧纠缠着希望与失望、热切与悲凉、慷慨献身的火炽与自我哀悼的忧伤的象征形象。他于中国现代散文世界中的最清晰映现是在鲁迅笔下,但他绝不仅仅属于鲁迅。他固然是《野草》中那个困顿不堪、前行不辍的黑衣人,但他同时也是石评梅笔下那个始终“燃烧着内心的希望,向黑暗的、崎岖的,荆棘丛生的道路中摸索着去更深更深的人生内寻求光明”的女子,是瞿秋白笔下被奇特的“阴影”领了前行的“我”,是巴金笔下为了寻找光明,宁愿“一个人寂寞地死在中途”的“人”……。他执拗地出现  相似文献   

8.
轻松一刻     
《社区》2014,(18):64-64
和乔治说话一个流浪汉在一家旅馆外面敲门,旅馆的名字叫“乔治和母老虎”,他问开门的女人:“你能不能赏碗饭给我这个可怜的人?”女人大声说:“不能。”几秒钟后,流浪汉再次敲门,同样是那个女人开门。那个女人大声喊道:“滚开,你这个没用的东西,以后永远不要来了.”几分钟后,流浪汉又去敲门,开门的还是那个女人,流浪汉说:“对不起,这一次,我能不能和乔治说话?”  相似文献   

9.
追随卡西莱的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把无运动的运动看作是研究自然的基本概念。他们认为自然是“完全可以为心灵所理解的”,所以他们把人安置在没有“任何说得上是外来的”规律的“社会或社会集团”中。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的最终目的是按照他自己慧性的有限能力在重建世界。因此作者认为现代科学家在对待无运动的运动的概念的解释上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全面解释宇宙的基本原理的根据,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小小而又有限的慧性的“空洞宇宙”。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自然界是“隐晦的”、“神秘的”,是人类慧性所不能捉摸的。他在研究自然和自然方法时,经常运用“艺术模仿自然”的原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手段去识别自然达到其目的某些方法。而且他还用这个推理来得出自然的活动有一个目的看法,所以他认为人得在神圣事物中找到他最终目的。人的幸福是从静观神圣原理中得来的。因此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在他分析中用之于运动的那个累赘的、混乱的概念能够使他看到一个比人类更高的宇宙。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幽默     
《社区》2003,(2)
建议 一个病人第一次去看医生。 “关于你的病情,你来这儿之前请教过什么人吗?”医生问。“只问过拐角上药房的老板。”病人回答说。 那位医生最讨厌那些不是医生的人常常提出医疗方面的建议,他并不掩饰这一点:“那个傻瓜给你出了什么馊主意了?” “他让我来找你。”  相似文献   

11.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握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相似文献   

12.
龙应台 《社区》2009,(26):54-54
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着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相似文献   

13.
董鸿飚是个画国画的画家,但目前还肯定不是北京最有名的画家,可是他画的题为《爨底下风光》的那些山村图景却引起很多人注意。爨底下村因此成为北京一个有名的旅游景区,而他也因爨底下村而知名。一名画家与一个山村怎麽会有这麽一种奇怪的因果关系呢?先让我们走近爨底下村吧。 “爨”字那繁复的笔画,折射出这个古老村庄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让我们放眼於爨底下村的历史及古老传说。相传爨底下村因在太上老君炼丹、聚宝之地——爨宝玉沟之下而得其名。而  相似文献   

14.
乔治和他的朋友彼特很喜欢猎鹿,在猎鹿季节只要一有空,他们就拿着猎枪去森林。 星期六的一天,他们坐在原木上边吃三明治边喝咖啡,突然他们看见一个人穿过雪地向他们走来。那个人穿着猎人的衣服,却没有拿枪。当他走近的时候,两个朋友发现他是在跟踪雪地里鹿的脚印。  相似文献   

15.
晚明书家米万钟是一位以“书名掩其政名者” ,他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家之一 ,与董其昌齐名 ,有“南董北米”之誉。他在书法作品中抒写性灵 ,追求率意、天趣 ,其代表作《刘景孟八十寿诗轴》、《登岱诗轴》 ,显示了一个文人书家的风流儒雅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他正处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而我也可能会束缚于他的过去或我的过去,正在“对话”的究竟是哪两个人?假如在我与他的对话中,我把他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一个精神变态者来对待,那么在两人的关系中,我的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会限制我成为可能的那个人。耶路撒冷大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有一句格言:“肯定别人!”这句话在我看来特别意味深长。他说:“肯定意味着……接纳另一个人的全部人格……确认他,理解他,尊重他……促其变化……我在内心确认他,那么在他内心,关于这种人格……现在就能得到完善,能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微微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自身宝藏     
《阅读与作文》2007,(7):44-44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行赶路?”  相似文献   

19.
《北方人》2007,(2)
一日,我与上帝一同出行。路过一条河时,我看到水里有一个人在挣扎,我指着那个人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去救那个人,难道他没有向你祈祷吗?”上帝回答:“不,他向我祈祷了两次,但我也救了他两次——第一次我让一根圆木从他  相似文献   

20.
富人区     
游览洛杉矶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看富人区。美国人最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我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这么漂亮的房子,会不会嫉妒?”他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为什么?他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能遇到,我会比他做得还好。”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打算陪我去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我又提到前述的问题。日本友人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