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今日,少林弟子遍布全球。少林武术的发源和发展,离不开嵩山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嵩山处中原腹地,紧傍九朝古都洛阳,地势险要,少林口是古都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人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人汇集的所在。少林寺位於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统辖嵩山地区所有寺院,寺产庞大。为了保证安全,经朝廷认可,寺院拥有自己常备武装力量,即历史上有…  相似文献   

2.
雪少林     
说起我与少林的因缘,因是我与延王早年认识,缘是少林寺举行建寺1500年大庆。记得1994年底,延王来北京找到我,说是明年九月份少林寺要举行1500年大庆,希望我也去少林寺帮帮忙。我正好闲着,便一口答应了。大庆过後,永信师父希望我能再留一段时间,做做少林文化方面的工作。就这样,编编杂志,编编书,我在少林寺和北京两头,来来去去,恍恍惚惚竟过去四年了。仔细想来,这四年间,在少林寺逢雪的机会还真不少。加起来有三次吧。第一次是1994年底,我初到少林,便下了一场雪,少林寺漂亮极了,嵩山更漂亮。我生长於江南,第一回见北方山…  相似文献   

3.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6,(10):51-53
今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将河南省少林寺定为他访问我国的最后一站。然而,与汉语类似,少林文化正遭遇“外热内冷”的尴尬,在被外国人趋之若鹜的同时,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在南京,练习太极拳的超过10万人,学习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武术的也超过1万人,而学习、练习少林武术的却不到千人,真正的高手不过二三十人……与少林武术颇有渊源的南京,为何独独让少林武术这样“艰难”?  相似文献   

4.
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麓五乳峰下的丛林之中,以禅宗和武术闻名于世,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观:少林文化。少林文化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包括少林功夫,禅.寺院建筑、碑刻等.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少林已经成为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刘合斌 《中华魂》2012,(2):54-55
练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代人最讲究"文武双全",故有俗语: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弱。练武能增进人的体格,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或"禅武合一"。有一点很重要,习武的动机对习武的后果影响至大,这就是武德。因为好的习武动机,将培  相似文献   

6.
台湾之行     
说起台湾之行的缘起,大功大德首先归於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热心人:台湾著名的理论家丁中江博士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吉岳教授。丁先生的父亲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参。1990年秋,丁先生在北京探望沈醉先生时,谈起如何为海峡两岸统一大业做事情,沈醉先生告诉丁先生:“我是少林寺武僧团顾问,你们可以邀少林寺僧人访问台湾,通过共同组织佛事活动,表演少林武术,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和理解。”丁先生听後非常赞赏,就专程来到少林寺。我接待了他,陪同他游览了少林寺禅院和塔林,向他介绍了少林寺近年来的变化,并特地为他组织了武僧团演练少…  相似文献   

7.
从武术作用看练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古代人最讲究“文武双全”,故有俗语:有武无文则蛮、有文无武则弱。实际上,我们现代人也一样讲究,谁不想“文武”双全!至於全得了全不了,那是另一回事。练武不但能增进人的体格,更重要的,通过练武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平时我们聊起武术话题时,很自然地会说到我们少林寺的武术;但我一直来就反对“少林武术”这一提法,应该叫“少林功夫”。我提倡“武术禅”,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功夫”一词是我们佛教专用名词,我们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比如,坐禅,参…  相似文献   

8.
当代华语电影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少林电影热",而作为少林武术发祥地的河南,却始终未能形成少林电影及少林文化的品牌产业。仔细梳理研究三次少林电影兴衰流变的轨迹,可以发现这些电影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内涵缺乏起码的认知与理解,造成少林地域性漂移沦落到镜头盲区,它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完全被遮蔽与放逐,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少林电影。河南要拍摄出真正呈现少林武术与少林文化的少林电影,其关键是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发现本土人才,凸显少林文化的地域性和中原文化的厚重感,这是避免与港台功夫片同质化的唯一途径。当下在河南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进程中,开发以少林电影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将少林电影打造为河南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少林文化以讲禅说法、习武御敌为主要传播形式,出版物不多。现代的少林文化研究蔚成规模,传播媒介和途径多元多样。少林寺能够走向全球、走进大众世界,因缘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庞杂性和以武见禅的佛学品性。如何把少林文化在传播意义上不可避免的"入世"性与释家"出世"的立教宗旨结合起来,把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慈悲宽容的教义精神贯通起来,从而凝聚成宗教文化当代传播的新范型,已成为今后少林文化传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雄壮步伐,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张本平现象”正在中原大地兴起。它像一股清风,起於中原,风靡全国,蜚声海内外,为传统高雅的中国书画艺术插上矫健的翅膀张本平是河南郸城县的一位农民之子。由於家境困难,他高二时辍学回家务农,农闲时跟一位少林弟子学武。少林武术精神给了他深刻影响,使他青年时代就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为乡邻做过许多好事。改革开放以後,他感到自己文化不够,便利用业馀时间上函大学中文苦练写作,在国内报刊发表过大量文章和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并出版了《张本平报告文学论文集》。文武…  相似文献   

11.
我八岁那年,因为喜欢《少林寺》,就想拍电影。为了拍电影,我去少林寺学武术。如果父母是城里人,吃穿都够,也许我不会去少林寺。我从小想当个城里人。  相似文献   

12.
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璀璨耀眼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逐渐吸收禅宗思想的文化精髓,原本具有明显技击搏斗特征的少林武术,与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主旨的佛教思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少林武术以此在众多武术派别中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13.
根据武术套路的攻防技术特点与教学规律及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经长期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习武兴趣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老槐 《华人时刊》2006,(8):55-57
2006年3月22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赴少林寺访问,千年古刹一下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虽然普京的访问时间仅仅103分钟,但他的两个女儿玛莎和卡佳,早在几年前就与这座千年古寺结下渊源。早在2002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玛莎和卡佳就来到中国,由此迷上了中国文化。后来少林寺武僧团总教练释延康在俄罗斯传艺时.还收下两人为徒,传授她们少林八段锦、小洪拳……  相似文献   

15.
<正>少林寺第一护法武僧、第三十四代武僧释延觉近期爆红,他成为传统武术尊严的第一捍卫者,格斗狂人质疑传统武术,他主动站出来应战。传闻日本空手道大师松井章圭污蔑中国武术是"骗术"和"体操",释延觉也誓死捍卫武术的荣誉。不过,近期他撰写了一篇长文,承认了传统武术的没落。释延觉写道:"我从小练过很多拳种,少林、查拳、太极、炮锤、南拳等一些拳术,精通少林多种拳法,但是如果我没有经历散打、拳击、自由式摔跤的训练,也没有自信站在擂台上,纯粹  相似文献   

16.
从鲁南普通农家少年到少林僧人,从一名功夫超群的武僧到禅武文化的传播者,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鲁认为,少林寺不仅仅让自己拥有一身武功,还让自己明白事理。最近,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7.
创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少林寺,历尽沧桑,饱经磨难,走过漫长的岁月,迎来了建寺1500周年,并于9月3日至10日,隆重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9月3日晨,焕然一新的少林寺披红挂彩,到处洋溢着吉庆祥和的气息。少林寺内外,人海如潮。来自国内外高僧大德、社会各界名士及新闻记者2000多人,周边地区群众和游人近10万人,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庆典。上午9时,少林寺山门前,礼炮震天,鼓乐响起,庆典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主席台上,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法师在致词中回顾了少林寺1500年来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欣逢盛世的喜悦心情。受…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调查等方法,对将团体操教学融入武术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教学实验。该研究旨在弘扬中华武术,充分调动学生习武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武术课的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团体操排练时间空间不能统一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相似文献   

20.
陶柏柏 《新天地》2017,(6):34-35
武术国家考试 1920年代,武术有一阵子被改名为国术,由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李烈钧力主、西北军冯玉祥部大将张之江力荐,将"武术"改名为"国术",张之江自幼习武,他在1927年退出军伍后便担任"中央国术馆"馆长.按照张之江的说法,他之所以坚持武术改名为国术,其寓意有二,一是武术乃中国固有之术历代传承至今,可称为国术;二是武术既称国术就应推广普及为全体国人共有,摒弃传统门派之间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