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栖身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穿梭在信息交织如网的时代,面对每天如潮涌的言语。我们该相信谁呢?信他,抑或信己?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人说,应当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还有人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俯首是春,仰首是秋;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行走在岁月的流年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我们可以竖一方墓碑,在人生的行程中。相信自己,即使在风浪翻涌的怒涛中,我们仍旧能把握自己生命的航船,准确驰向远方的港湾;相信自己,即使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界,我们仍旧可以开启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2.
快乐处方     
彭怀仁 《社区》2002,(18):1-1
曾有一位少年问一位智者:“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少年依智者之言走过他的人生历程之后,也成了一位智者,他是一个愉快的人,也给每个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 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乐处方。  相似文献   

3.
自信与谦虚     
自信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不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相似文献   

4.
三浦辰美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两年前到中国常热,经营着一家以培植菊花销回日本的公司。在他那间整洁典雅的办公室,有一套用于自己喝茶和招待客人的茶具,茶壶茶杯上个个印有“缘”字。我们采访谈话就以“缘”字开始。 三浦先生说他相信缘分。现在他栽种的菊花虽然种苗是日本带来的,但追根寻源,这菊花两百多年前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经过改良,便称为日  相似文献   

5.
成功来自于坚持的努力之中。对于我们,有没有自立意识;遇到困难是先想到依靠别人帮助还是依靠自己努力克服、解决;这是对我们意志的考验。像这位日本小朋友那样,变依靠爸爸为依靠自己,终于从大坑里爬了出来,他由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溢于言表。让我们做事情、遇到困难,首先想到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对待、解决,你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爸爸、妈妈的赞扬声自然会飘来。在主要依靠自己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将逐步走向成熟。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会自己上来!——编者  相似文献   

6.
给予     
……给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尤其在于人性方面。一个人能给予另一个人什么东西呢?他把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把自己已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这不一定意味着他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指的是他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幽默、忧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东西——表情和表现给予别人。在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别人的时候,他也增加了别人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别人的生活。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存感,也会提高别人的生存感。他不是为了接纳才给予。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强烈…  相似文献   

7.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职场恶习正在成为你个人职业发展的拦路虎!自己能力已经够强了,工作表现也还不错,可是老板给别人升职加薪的时候却偏偏没考虑你。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师陀散文论     
一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散文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也得力于小说而非散文。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机地开放着。几十年来,他遵守着自己的诺言:“默默地做点事,默默地走点路,默默地想想自己和别人”(《里门拾记·序言》)。为人们贡献出大量的“野生植物”,汇合起来,蔚然壮观,形成独特的散文艺术天地,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争得了独特的地位。师陀是在30年代步入文坛的。1931年秋高中毕业后,他假托考大学,来到北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2008,(11):46-62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职场恶习正在成为你个人职业发展的拦路虎!自己能力已经够强了,工作表现也还不错,可是老板给别人升职加薪的时候却偏偏没考虑你。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传统的解释是"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却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未能切中孔子原意.从论语的不同注本看,更重要的是从孔子和《论语》的一贯精神看,该章应解释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担心自己没有东西让别人了解".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永远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1933年10月2日,他出生于英国的萨里郡韦弗利地区。从小他就对生物学情有独钟,但是,他的生物课成绩却在250个男同学里排名倒数第一,其他理科成绩也垫底。为此,老师加德姆在他的成绩表上写道":我相信他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  相似文献   

12.
爱是一盏灯     
人常说爱是一盏灯,能照亮别人,也能温暖自己。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山西省芮城县邮电局局长李杭杭就是这样的人。他对职工非常关爱,从生活上、工作上处处为职工着想办事,因此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离退休职工,他同样关心、爱护和照顾。有病  相似文献   

13.
正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和别人来作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的事业顺利、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在发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下,愤懑之心,油然而生;为什么?自己好像在任何地方,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人卢纳尔迪在新气球上绘制了巨大的英国国旗,希望以此向一切不列颠致敬,给足不列颠民族面子,也为自己赚足人气。热气球和氢气球发明之后不到一年,当时的英国人终于相信,人类也许真的能够征服天空。但是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大部分英国航空勇士都惨淡收场。这使得疑心颇重的英国人对自法国兴起的飞行热再次产生了怀疑。此时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也向飞行发起了挑战,他的名字叫文森特·卢纳尔迪。卢纳尔迪外形帅气迷人,是一位十足的交际达人。聪明的卢纳尔迪当然知道自己在飞行方面是个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1902年,年轻的鲁迅带着一个美梦来到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学校的一堂电影放映课上,当鲁迅看到一名同胞即将被日本人斩首示众,而画面中“许多久违的中国人”竟表情麻木时.他猛然醒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于是,鲁迅毅然选择了退学,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承担起了呼唤民众的重任,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讨” ,其实也就是要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作贯通性的研究。我们相信 ,要将中国文学研究在现有基础上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虽然从五四运动前夕开始 ,中国文学发生了飞跃 ,从而产生了通常所谓的新文学。但那与中国以前的文学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存在 ,双方仍然血脉相通。具体地说 ,新文学的形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包括文学———的推动 ,但正如鲁迅所说 :“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 ,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 ,才会着火 ;是弹琴人么 ,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 ,才会出声……”(《热风·五…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我们应该顺应这一事实,我们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都是个秘密。结识并不是说相互知道一切,而是相互爱和信赖,这个人相信另一个人。一个人不应探究其他人的本质。分析别人,即使是为帮助精神错乱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创客,通俗说就是创意加科技的制造派,是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创意变成产品的造物者。3年前,李大维将这个时髦玩意从美国带到上海。他创办的"新车间",是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在这里,"发明狂"们可以单兵作战或与团队协作"捣鼓"新技术,可以参与国际竞赛,也可以把创意变成产品,走出去做年赚百万或千万的大BOSS(老板)。新潮科技男,在上海创建"新车间"相信开源硬件行业的人,没几个不认识李大  相似文献   

19.
健康     
过度倾诉沟通不够是心理疾病,但太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也不是健康的心理。有倾诉欲的人通常都比较自恋,他们在和别人交往时,通常更关心和更多想到的是"我"。希望凡事都和人分享的人通常会更在意自己和别人的联系,因此,他们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只要他们不说话了,可能这种联系就会断掉,其实这是一种人际交往恐惧和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心理。如果这些有过度分享欲的人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不要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能更敏感地察觉别人是否对你说的话感到厌倦了,就可以很快变成一个知情识趣,又会调节气氛的社交高手了。  相似文献   

20.
俗伟特意将谈判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他和他的谈判对手——几位外国客人一同来到不远处的卢沟桥。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程式,凡是外国客人,传伟都会带他们来这*。传伟对那段历史很熟悉,他会以很平静的语气给他们讲述60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事。外国朋友们——无论是来自欧美,还是来自亚洲,都默默地听著,并渐渐沉浸在一种悲怆的氛围之中。每当这时,俗伟的心清都很复杂,他知道只靠自己的语言是没有这么大的感召力,毕竟,自己在卢沟桥生活了不过7年,而卢沟桥已经在这*伫立了800多年了。卢沟桥是他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