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时雨为甘露,晴天为好日。1999年8月19日,久已不雨的嵩山地区忽然落下一阵细雨,群山苍翠,古木清香。修饰一新的禅宗祖庭少林寺,更加爽心悦目:山门的横匾,缀花披红,康熙御题的“少林寺”三个大字,金光闪闪;山门雨边,佛旗飘扬;两个大彩气球,悬挂着巨幅吉庆标语,直冲云天。寺院内外,灯笼高挂,彩幡飞动;游人如丝,个个喜气洋洋,到处呈现着喜庆和吉祥。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大德居士、政府领导以及海内外喜宾、游客,数以万计,云集少林,参加永信法师荣膺方丈升座法会。晚上九时,钟鼓响起,升座典礼开始。少林寺内灯光通…  相似文献   

2.
创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少林寺,历尽沧桑,饱经磨难,走过漫长的岁月,迎来了建寺1500周年,并于9月3日至10日,隆重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9月3日晨,焕然一新的少林寺披红挂彩,到处洋溢着吉庆祥和的气息。少林寺内外,人海如潮。来自国内外高僧大德、社会各界名士及新闻记者2000多人,周边地区群众和游人近10万人,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庆典。上午9时,少林寺山门前,礼炮震天,鼓乐响起,庆典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主席台上,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法师在致词中回顾了少林寺1500年来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欣逢盛世的喜悦心情。受…  相似文献   

3.
比干庙     
殷太师比干庙位於新乡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馀年,庙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照壁,高3米,宽1.7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壁体正中镶嵌有24块琉璃方砖砌成的花卉图案,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大门,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檐下置斗拱,门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二门枋上悬"谏臣极则"四字,左右刻对联,门内两旁为碑廊。三门3间,硬山灰瓦顶,门前立石狮1对。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琉…  相似文献   

4.
兴城县城内南大街中央,高架凌空矗立着两座石坊,这就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明思宗,1628——1644)为表彰当时的辽西都督祖大寿、祖大乐兄弟镇守边陲的功绩,下诏建立的旌功牌坊.两座石坊,一九六三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面的一座为祖大寿石坊,俗称“头道牌楼”,建于崇祯四年(1631).系用青花岗岩筑造,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高约十一米,宽约十二米,上部满架额枋,相间紧凑,少有空隙,给人以典重、充实之感.正楼下,南面横额三重.上层刻“忠贞胆智”,中层刻“四世元戎少傅”,下层刻“诰赠”相大寿上三辈祖镇、祖仁、祖承训以及“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少傅祖大寿”.  相似文献   

5.
首山清风寺     
清风寺位于辽阳城西南十五华里的首山南坡,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年),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咸丰7年(公元1857年)。其正殿、配殿仍保持初建时的结构及风貌,山门、后殿、僧房为清代晚期建筑。清风寺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有山门三间,硬山式屋顶,垂脊前装有戗兽和走兽,前檐有檐柱、柱下垫鼓形石柱础。明间为对开板门,抱框前镶装抱鼓石一对,两侧次间为石雕卷草纹的方形圆孔窗。山门前垂带踏步五级,台明前高0.6米,后高0.12米,门前原有绿砂岩石狮一对。  相似文献   

6.
我曾多次以游客的身份,游过少林寺。外地客人来访,亦多有陪同。但是此次,当我随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踏入少林寺山门的时候,却明显觉得与众不同了:别人仍是游客,我却要住进寺内!数日前,我曾与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法师相约,要来少林寺住一段时间,听听经,学学禅,打打座,说白了,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所以春节刚过,我便兴致勃勃地来到寺里。永信法师在方丈室接着,品茶叙话。我谈了想削发体验的想法,永信法师笑曰:“你又不是真出家,削发有什麽意义?你不想想,几天後你穿着僧服,光着脑袋回到单位,领导会对你有什麽看法?岂不影响你…  相似文献   

7.
清朝康熙(1654—1722)皇帝在执政期间,曾称赞秦始皇“兼六国,罢封建,置郡县,是一统之盛”,①抨击汉初的分封制:“武帝分锡茅土,鲜克有终,于此可见封建之不可复行矣”。②由于他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因而面对南方“三藩”割据数省、北疆噶尔丹图谋自立、海上郑氏后代继占台湾等各霸一方的局面,康熙不仅重视武备,并且多次大兴师旅。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乱,接着乘军威震叠进取台湾,二十二年(1683年)7月,台湾郑克爽出降。此后,康熙为了对付准噶尔部上层分子噶尔丹的策划自立,于二十九年(1690年)、三十五年(1696年)和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率师亲征。五十六年(1717年),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窜扰西藏进行叛乱,  相似文献   

8.
~~当地仍称神庙所在农田为“蛋家宫”。品清湖边的蛋涌 ,因聚居人数众多的蛋民 ,形成蛋涌、蛋家涌诸圩落 ,村名犹保留至今 ,不过因与闽南方言土音相同而被讹为“东涌”、“东家涌”罢了。明清时期 ,海丰县蛋民人口大增 ,遍及全县各个港口。据清代嘉庆三年 (公元 1 798年 )秋重修的马宫“天后庙”的石碑记载 ,康熙中年重修“天后庙”时 ,本港渔民募款的蛋户有 2 4 8家 ,人口近 1 0 0 0人。清光绪33年 (公元 1 90 8年 )汕尾港已初步形成经济繁荣的渔港 ,蛋民人口达 70 0 0人 ,处于鼎盛时期。“迨至民国 2 0年初 ,汕尾尚有蛋户男女四千人 ,加上…  相似文献   

9.
大理高氏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十二传至段廉义,元丰三年(公元1082年)大臣杨义贞篡轼段廉义,夺取王位,自称“广安皇帝”。后四月,鄯阐(今昆明)岳侯高智升起兵诛杀杨义贞,复立段氏。其后,段氏历二世不振,高氏掌握了大理的实权。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段氏被迫让位给高智升之子高升泰,高氏立为君王,改号“大中国”。升泰立二年寝疾,遗命还国政于段氏,段氏乃中兴。时为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延运百五十余年,史称“后理国”,高氏仍为国相,被封为“中国公”,执掌政柄,号令咸出其门,段氏仅拥虚位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五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初版刘序》之后加了一条附注,全文如下: 关于卢以纬氏的文法著作,大白先生早就提到《助语辞》,我们年来略事收集,开承朋友们帮助摄影、抄录,已经得到四种本子。其中三种都是以“助语辞”为名:(1)明代出版的《新刻助语辞》,见胡文焕编的《格致丛书》,书前有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胡文焕氏《助语辞序》;(2)清代出版的《音释助语辞补义》,康熙丁酉年(公元168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3)日本出版的《重订冠解助语辞》,享保丁酉年(公元171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这些名为“助语辞”的书,都是卢  相似文献   

11.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于明崇祯二年己已(公元1629年)。早年游幕四方。清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举博学宏词科,授任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又充日讲官,知起居注,入值南书房。康熙二十三年被谪,二十九年起复。至康熙三十一年再罢,遂赋归。卒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公元1709年),享年八十有一。  相似文献   

12.
锦西圣水寺     
在锦西莲花山脚下有一座规模可观、建筑宏伟的寺院,这就是辽西著名的寺院——圣水寺。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之名是因其山南寺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四季长流而得名。据寺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建立圣水碑记载”“圣水寺之建也,起自甲午四月庚子岁五月,……其下有清泉仰出,冬夏不竭,似有口名,其泉口圣水,而寺名亦如之。”圣水寺虽建于康熙年间,但当时规模甚小,以后经不断修建方成为占地达一万平方米的辽西名寺。圣水寺的建筑可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是寺的主要建筑,最南面的是天元宫,宫高三层,一层为砖砌的方形,当中南北向辟门洞,两侧开圆窗,门洞两侧为楼梯间可通二层。二层也为方形,每面阔三问,带周围廊、室内当中设有一根通天柱直通向顶部。  相似文献   

13.
一 学术界应重视对《图书集成》的整理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收罗最广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类书,外国人誉之为“康熙百科全书”。此书始编者是康熙时人陈梦雷,书名《汇编》。雍正间蒋廷锡等奉敕重辑,改称《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成。它集古书之大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以及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工程技术、数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有个少年想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他问大师:“我要多少年才能那么出色?”大师回答说:“至少十年。”少年说:“十年时间太长了。如果我付出双倍的努力,需要多长时间呢?”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隋书》中即记有《琉求传》。中国隋朝(公元581-617年)时,琉球国始被称为琉虬。据该国1650年成书的用汉语自撰的首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问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也。”  相似文献   

16.
刘献廷,字继庄,一字君贤,别号广阳子.直隶(今北京)大兴县人.生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7月26日),卒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7月6日).他是我国十七世纪一位思想家、地理学家和音韵学家. 刘献廷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即黄宗羲所说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由  相似文献   

17.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18.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  相似文献   

19.
徐偃王传奇     
公元2004年清明节前一日,一位旅者,身着休闲装,胸前挂着数码相机,立于彭城徐山之侧,足踏古代徐国偃王的息战之地。此山并不太高,方圆800余亩,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高山。东面的叫作“黑山”,西面的叫作“马山”,北面的叫“草料山”。当地百姓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左黑山,右马山,北面靠着草料山,徐山坐落在中间。”  相似文献   

20.
李笠翁一生不断搬家和出游,自谓“一生多半在车船”,当是实录。单说长游,就有五次:最早的一次是康熙三四年间游粤;紧接着是康熙五至七年游京师连着游晋秦;回金陵住了一年多后,于康熙九年游闽;又隔一年,游楚;最后是康熙十二至十三年第二次游京师。此外,笠翁还在68岁高龄时,于贫病交加之中作了一次湖州之游。在别人,外出大都是“乐”游;而在笠翁,则是“苦”游。在别人,是衣食无忧,到外面长见识,增阅历,或观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在笠翁,则是去“就食”,即像牧民“逐水草而居”找饭吃。别人是“吃饱了饭”去游玩“消食”;而笠翁却是“饿着肚子”出游“找食”,自谓“为饥驱而走四方”。当然,“苦”中有乐,“饥驱四方,遍历名胜”;同时也有收获———除“化缘”得“食”之外,还收获了诗文,也收获了友谊。但是,笠翁出游,“苦”是主打,“乐”是陪衬;“苦”是正业,“乐”是副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