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美佛教     
佛教流传於欧美至今约有150年。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腊亚历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入欧洲,在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馀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馀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後裔或侨民,分属於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佛教传入欧美後,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英…  相似文献   

2.
《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星云大师以虔诚的佛教徒的身份写作的佛传,这部作品承载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载了作者星云本人的基本理念。其写作思维和世俗作家、世俗学者迥然不同。其写作目的、写作策略受制于佛陀本人的历史、星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星云本人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对人间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虚大师以来尤其是星云本人倡导的人生佛教(或曰人间佛教)理念。相应地,作者也选择了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人间情义与佛教道理之间取得了平衡。星云创作《释迦牟尼佛传》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宗教革命的尝试,《释迦牟尼佛传》也因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3.
佛教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创立佛陀教育的导师,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两千多年来被大众尊崇为至高无上的神祇.原始佛教时期,无论是释迦牟尼本人亦或是其教义中,并无神性宗教色彩.如果以原始佛教的社会背景及原始佛教典籍为中心,正本清源,探析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的主要思想,可以发现:彼时之释教仅为道德性教化,而非宗教性宣说,也并无后期大乘佛教及密教中佛陀的神人格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4.
《释迦牟尼佛传》作为星云大师传记文学的代表作,较完整地呈现了其早期"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方面。本传包含了星云大师"宗教革新"的思想,塑造了一位"革命者"的佛陀形象;本传实现了对佛陀的"去神化"的描写,凸显了星云大师从"人间佛陀"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轨迹;本传中贯穿着"了生脱死"的修行思想,通过塑造一个颇具"人情味"的人间佛陀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意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传》也是很有特色的。本传采取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的写作模式,延展了作品的时空维度,扩充了作品信息量,通过情感渲染更有效地实现传教弘法的目的。本传大量利用独白和对话建构起一种权威叙事,更便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明确表达。本传多化用典故,取喻作比,将艰深的佛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故事嵌套的叙事结构。本传中常见对比性叙事框架的建构,使情节更有戏剧冲突感,并通过对比衬托出佛陀之伟大、佛法之神圣。《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佛教与艺文结合,以文学弘传佛法"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在佛教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以后的佛传创作和"以文弘法"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佛教教义、佛陀神化和菩萨信仰的分析,发现佛教原始教义中无神又有神,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陀、菩萨等成为偶像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佛教“偶像”和“偶像崇拜”的确立是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必要条件。佛教教义通过偶像崇拜进一步和生活连结,逐渐深入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佛教,原指释迦牟尼的说教,经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几个世纪的活动,形成自己的经典、仪式、习惯和教团组织,以后传播于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成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南亚次大陆,取代了婆罗门教,获得广泛传播。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约公元前273—236年)将其定为国教,并派遣僧侣向外国传扬,中经迦腻色迦王(约78—101年)尽力提倡,公元五、六世纪达于极盛。  相似文献   

7.
佛教和印度教是孕育于印度本土的两大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均高度繁荣发展的笈多时代,佛教和印度教有着微妙的关系。该文以笈多时代佛教、印度教两大主神的立像——《马图拉佛陀立像》和《毗湿奴立像》为研究范例,从神同人形、细部造像和整体风格等三个方面,尝试剖析和解读两尊立像的异中之同。破译二教立像的异中之"同",有助于对笈多时代佛教与印度教之间"艺术互鉴、宗教互渗"的关系有更为明晰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佛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创立了佛教,然而并不是在佛教产生之初就有了佛殿和佛像崇拜的。把佛陀的形象人格化、偶像化,并利用佛像做为佛的化身供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传说进行了考辩,从现存的史料中提取了他一生可资确信的事例,介绍了其从出家到创教的过程。分析了佛陀在传教中的主要活动以及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说明了这些教义的理论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佛教和早期儒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发现佛陀与孔子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佛陀的“六方”思想与孔子的“五伦”思想更为接近。本文将就“六方”、“五伦”及两者的异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一、佛陀的“六方”伦常佛陀虽为一教之主,却时常教化世人,在这一过程中,常论及世俗伦常。《善生经》中的“六方”是早期佛教阐述社会伦理道德观的专门章节。那么什么是“六方”呢?佛告善生云:“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接着佛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父子、师徒、夫妻、亲友、主奴以及施主与沙  相似文献   

11.
10—19世纪的中国知识界将琐罗亚斯德教及其变种祆教、基督教东方教会(旧称涅斯托利教派)和摩尼教混为一谈,与此同时,欧洲基督教对不同的异教也混淆不清。摩尼承认一系列先知,把婆罗门教先知、琐罗亚斯德、佛陀和耶稣视为自己的先驱。因此摩尼教徒对婆罗门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和本教的区别很清楚。吐鲁番出土摩尼教回鹘文文书声称摩尼在四佛之后降生。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绘画中有五个先知的画像,以释迦牟尼居于右上方,以耶稣居于右下方。宋人传说白居易曾有"五佛继光明"之句,但将明教五佛与《金刚经》五佛相混淆。通过对霞浦文书的研究,现在我们知道,明教徒崇拜的五佛是:一佛那罗延,出自婆罗门教;二佛苏路支,即琐罗亚斯德;三佛释迦文,即佛陀;四佛夷数,即耶稣;五佛摩尼,即最后光明使。中世纪知识界中的混淆,却在不经意间于中国民间宗教文书中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由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悉达多·乔答摩被后世佛徒尊称为释迎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也被尊为“佛陀”,简称“佛”。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到深山幽谷苦行六年,然后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冥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证得正果。在佛教各派的观念中,“佛”主要不是被视为人格神,而是被视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成佛也就是象佛那样获得智慧和证悟。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  相似文献   

13.
阿旃陀石窟所在的西印度地区流行小乘说一切有部戒律,阿旃陀壁画很明显地体现出说一切有部的影响:小乘佛教不礼菩萨,说一切有部更是重视表现释迦牟尼的前世经历,这些表现佛陀累世修行的佛本生故事构成了阿旃陀壁画最主要的表现题材;从这些本生故事的文本来源看,约半数可以与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对应,尤其是如大善见王本生、独角仙人本生壁画,描绘出了说一切有部律典特有的细节特征;从阿旃陀壁画的表现主旨来看,也很明显地表现出说一切有部重视因缘果报、主张禅修持戒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4.
敦煌鸣沙山的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古阳关附近,是驰世名界的佛教艺术宝库,壁画之富尤为亚洲各国佛教石窟之冠。莫高窟现有492个洞窟,其中469个洞窟还保存着壁画和彩塑,壁画总面积达到45000多平方米。这些为不同时代众多无名画师创作的杰构,寓有丰富新奇的想象力,技法变化多端,造型传神生动,表现了多种多样的宗教题材和世俗生活内容,汇为琳琅满目的人间奇观。而飞天,作为这些画面中最活跃而极优美的艺术形体,总是给前来礼瞻的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飞天梵名“乾闼婆”,意译为“天乐神”或“香音神”,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神道,在佛教传说里则转为世尊释迦牟尼的八部护法之一,据说他们不食酒肉,唯以香气资养阴身,并经常参与佛陀的法会。《维摩诘所说经》首卷《佛国品》云,一时佛于毗耶离城庵罗树园演示妙法,即有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相似文献   

15.
自从汉魏六朝佛道两教盛行以来,中国文学与哲学就同佛教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尽管并不崇拜和迷信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但对《道德经》、《南华经》、《般若心经》、《楞严经》都作过精深的研究。尤其使人惊异的是:无论文学家或哲学家,往往对佛老的经典研究愈深,从异端学派那里吸取的思想养料愈多,他在哲学上和文学上的成就也愈大。单从明清两代来说,思想界的巨子王阳明、李卓吾、王船山、龚自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08,(9)
2007年3月底,印度铁路服务旅游公司开通了"印度佛教圣地游"专列,从首都新德里出发,沿途逐站介绍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出家、悟道、讲经、涅的一生,整个行程被称作释迦牟尼大涅之行。我有幸搭乘了首发专列,在佛法熏陶之外,更让我领教了印度火车餐的厉害。般木般木  相似文献   

17.
陈兵教授研读佛书,纯粹是出于弄通佛法、解宇宙人生之谜、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浓厚兴趣,可谓宗教性的追求。他认为,当前国内的佛教学术研究尚不能满足佛教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佛教研究学者,应具备一般的宗教学知识和系统的佛教知识;具有一定信仰或起码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佛教时多能全身心投入,容易理解佛法、了解佛教现状。大乘教义必出佛陀,大乘经的多数源出佛说,仅依个别部派所奉的《阿含》论佛陀,未免以偏概全;关于佛教现代化,研究佛教的人,只能有理有据地提出意见和方案,供佛教界和政府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进行了建设性的改革 ,并针对清规日益世俗化的现实 ,制定了《云栖规约》 ,以别僧俗界限。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成书的无名氏《黄金史纲》和罗桑丹津的《黄金史》所裁成吉思汗降伏“十二歹汗”传说是以佛教为媒介,接受经一代藏王聂赤赞普镇伏诸魔和“十二夜叉小王”传说影响而产生的。佛教史学家把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和佛祖释迦牟尼信仰统一起来,把成吉思汗塑造成佛祖派往凡界降伏“歹汗”、为民造福的“圣主”,这是该传说产生的思想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佛教叙事诗──《摩诃萨陲传》初探娜琳阿盖(NarinArai)自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创以演讲故事等文学形式布道以来,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效而仿之,而且发扬光大,并以此作为衣钵相传。在《甘珠尔》的《佛说贤愚经》和《丹珠尔》的《纠结圆生树》等佛教经典中佛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