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纪念经济特区建立 2 0周年之际 ,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稿》 (罗木生著 ) ,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2 0年来 ,经济特区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特区人民的艰苦努力 ,特区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昔日的边陲小镇、滨海渔村、经济落后的旧城市 ,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崭新城市 ,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进地区。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下建立起来的。一部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 ,就是邓小平理论在经济特区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20年前 ,随着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 ,海外人士便对中国经济特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至今不断。在海外学者的眼中 ,究竟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特区 2 0年的发展历程 ?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特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经济特区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海外学者的真知灼见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对海外有关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文献的评价工作重视不够 ,许多很有借鉴作用的文献未能在国内翻译、发表出来。作为中央翻译局当代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经济特区与浦东新区(以下简称“两区”)的创建,是我国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布署。开展“两区”的立法比较,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两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条件,促进“两区”立法的完善和发展。 一、经济特区与浦东新区的立法概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标志。同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大的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中国经济特区在其诞生时就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是整个经济特区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为改革开放中特区各方面事业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试办经济特区,才短短二年多的时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特区建设蓬勃发展,它已初步地显示出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威力。本文试图在我国特区建设者的实践基础上,初步论述我国兴办经济特区应坚持的几个主要原则,以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人士,对研究我国经济特区的兴趣。首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根本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当然也是创办我国经济特区之“本”。这是我国经济特区与资  相似文献   

5.
经济特区在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和类型,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过境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等,最早的经济特区是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它们产生于400多年前地中海沿岸商品经济最为活跃的国家。世界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建立的莱戈恩自由港(有的资料说,意大利的里窝那是最早的自由殊)。从第一个自由港问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是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第一阶段。其间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5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根据中央一九七九年五十号文件精神,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并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在广东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经济特区条例草案,报请国务院审批。一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并在报上公布施行。这是我国制订的第一个有关经济特区的法律。经济特区设置之后,立法工作甚为繁重,应该制订那些法律,如何拟订,如何贯彻执行,这是经济特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仅就经济特区立法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由孙孺同志主编、广东和福建两省经济理论工作者撰写的《前进中的中国经济特区》一书,即将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委托广东经济学会代为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介绍、阐述我国经济特区情况与初步经验的理论读物。本书以一九八二年广东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论文、资料、调查报告为基础,初步探讨了我国试办经济特区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意义及其  相似文献   

8.
“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梳理 ,这些观点所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邓小平理论与特区建设的关系、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特区的社会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在发展的实践中存在"飞地"型特区风险加大、极化效应加剧以及扩散效应延迟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角色和职能创新,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设立经济特区,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改革与非均衡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由此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生动的实践。时代不断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外延,但其作为改革先行者、现代化引领者的内涵从未改变。特区持续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活力保证,并贡献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路径。新征程上,经济特区的中国故事如何续写、中国理论如何深化传播,有赖于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基于此,应从经济特区的“时代性”出发,把握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从特区的“特殊性”出发,认识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的本质;从经济特区“一般性”出发,抽象出其为世界共性国家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特区的各项工作中,对外经济活动是重点,而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如何改革经济特区的外贸体制,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加快经济特区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现仅就初步掌握的情况和问题,谈谈经济特区外贸体制改革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10年来,特区建设以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如何?在纪念经济特区创办1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特编发如下几位战斗在经济特区第一线的领导者、决策者的谈话,  相似文献   

13.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新事业,自然给我们提出许多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关于经济特区的经济性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党中央已在充分肯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建设成就的同时,决定再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建立经济开发区。在这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经  相似文献   

14.
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广东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罗木生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6月视察广东时,宣布中央对经济特区实行“三个不变”的方针,1995年12月又两次视察广东,再次强调“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的理论,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1993年4月,江泽民在海南建省办特区五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和支持的一项崭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特区的立法工作,近年来已有较大进展。继《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发布之后,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特区条例》精神和实际需要,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又制定、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四个单行法规,这对于吸引客商投资,促进特区发展,进一步办好、管好特区,具有重大的意义,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从当前情况看,特区立法工作仍  相似文献   

17.
经济特区的中国实践浓缩呈现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典型化事实。研究表明: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制度试验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河、沿边经济特区,再到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渐进式改革开放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特区范式"。经济特区不仅仅只是一个特殊开发区域,它们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机制,以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非均衡发展路径也是中国整体制度改革道路上规避风险的最优路径,经济特区通过持续的动态演进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延续性。新时代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在实践中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协同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最终实现高质量、法治化、民生幸福及可持续的综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十三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加入国际大循环.意味着中国经济特区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走向世界.深圳作为我国开放前沿中层次最高、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无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战略转变.——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大规模加入国际大循环,中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范围和数量日趋增大.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我国接着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还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及两个半岛.特别是中央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之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之后,国家对深圳的某些优惠政策已不再为深圳所特有了,  相似文献   

19.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搞好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可不对经济特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作一个大致的分析。我们的经济特区有别于国内其它经济建设地区的显著特点是,它将采取更为开放的办法,用各种方式同国外客商以及华侨、港澳同胞中的工商界进行经济合作,为促进我国的四化建设服务。随着经济特区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特区经济的结构、体制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都会发  相似文献   

20.
经济特区、开放地区的建设能否成功,能否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为全国提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而我们要加强经济特区、开放地区的人才建设,就必须辩证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人才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建设经济特区、开放地区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我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