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企业倒闭、停产,南方各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使河南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形势更为严峻。要有效地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就业;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南股份合作制模式探讨崔朝栋(河南财经学院)早在80年代初,在河南汝州、密县等地,就出现了股份合作制经济的萌芽,特别是90年代以来,股份合作制经济在河南农村得到迅速和普遍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出现了向家庭联产承包责...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转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转移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十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证明,它对于现存的传统体制的冲击,对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  相似文献   

4.
温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考察张仁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变动现象。但从80年代末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同时,随着讲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营规...  相似文献   

5.
李德元 《理论界》2006,(12):71-72
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六省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妨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韩俊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预测及其转移前景分析(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预测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1998年农村劳...  相似文献   

7.
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经济不够发达,且大多数人口居住于农村的河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截止到1997...  相似文献   

8.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河南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其就业容量;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及改革的目标模式丁建中,陈贵江我国农业经过80年代中前期的大发展以后,几经徘徊,近期增长势头仍欠力度,与农村工业生产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农地产权关系从而农地产权制度未能随着农业生...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丁建中,陈贵江我国农业生产经过80年代中前期的大发展以后,几经徘徊,近期增长势头仍欠力度,与农村工业生产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农地产权关系进而农地产权制度未能随着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一、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次转移是我国全面发展的需要   2 0世纪 80年代 ,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经过近 2 0年的发展 ,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亿人 ,实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次大转移 ,为中国农村发展、经济腾飞、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农村劳动力第一次转移的主要特点是 :转移方向单一 ,主要转移到乡镇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转移的空间有限 ,“离土不离乡” ,主要在村和乡的空间范围内转移 ;转移主要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兴办企业来实现的 ,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转移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成了走进工厂的农民。中国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河南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我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这个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去重新认识农业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农业的信息化问题。信息技术的渗透改变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对我国农业尤其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农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知识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等。河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处理好牢固树立农业的战略地位、发展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永久性省级工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现代农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创新。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造传统农业,是河南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宋明时期中国铜钱大量流入日本的原因初探周爱萍(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宋明时代是中日两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两国间文化交往与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大量的铜钱流入日本,据不完全统计,至本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日本各地出土的清代末期以前中国铜...  相似文献   

16.
甘肃农民增收滞缓问题研究吕胜利,宋秉芳我国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生机,也促进了甘肃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11年的农业丰收,极大地缓解了甘肃长期存在的粮食难以自给的压力,农村市场十分活跃。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进入80年代末期,甘肃和全国一样,...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郑茂林所谓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活动。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80年代后开始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潜在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潜在的危机与对策陈东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在整个80年代,主要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其脆弱的基础支撑了年均9%以上的国角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进入90年代...  相似文献   

19.
聂亚珍 《兰州学刊》2008,(2):103-104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必须根据问题的成因,坚持科学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P109)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的最主要利益与土地密切相关。农民问题根本上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政策正确与否关系农民的根本利益,乃至整个农村的稳定。2008年9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和河南两农业大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他指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