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宪政民主的产生与基督教文化有着复杂的联系.一方面,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体现为人性论上的幽暗意识,并孕育了权力悲观主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观经过一系列嬗变,最终演变为现代西方公域与私域、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二元政治文化.它们共同为宪政民主的权力制衡与有限政府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对"人性"和"世界"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在继承老子、反对儒墨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庄子人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物我相融、放德而行的自然人性观,研究这种人性观对现代社会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各种冲突。道家是从字宙秩序层面看待社会和谐的.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在老庄那里.达到和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社会秩序向字宙秩序返回.另一条是人心或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字宙秩序和自然人性是道家和谐观的两大支柱。道家和谐观对于处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冲突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状态”是霍布斯开创、后继者不断修正的理论范式.它是现代西方国家起源及其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石,这种基石的力量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自然状态”范式作为一种方法论,内在地具备解释现代西方国家产生的能力,这一方法凭借数学似论证方式,以及后继者不断转换自然状态方法论前提预设而逐步走向现代国家;二是“自然状态”范式理论家对基督教政治思想传统的继承与世俗化以及现代性的转换,依据其“人性恶”等理念,设计出“有限政府”等国家模式.  相似文献   

5.
"天皇"这一提法虽然在7世纪才正式产生,但是天皇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民族思想特征在日本本土却早已产生。天皇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自然受到儒教、佛教、基督教等外来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因素、社会思想意识等制约,天皇观也表现出受容和排斥等多重方式。从圣德太子时代对儒教思想的大量吸收到江户时代的大力提倡,明治维新以后转向对西方立宪政治思想的引进的过程中,天皇观都表现了其自身极大的灵活性。正是基于这一灵活性,天皇观才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成为贯穿日本民族政治主体的核心思想,从而保留了它的主体性特征。对这一主体性特征的具体和确切的把握,对研究日本民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宪政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宪政的价值基础:宗教、幽暗意识、自然法和契约论。宪政自始至终是一种“设防”的学说,宪政论根植于西方基督教的信仲体系及其表述世俗秩序意识的政治思想中。幽暗意识认为人不是“天使”,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罪恶性和堕落性,因此,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的“自然法”,并非实证意义上的法律,它指全人类所共同维护的一整套权利或正义,它高于一切“实在法”,是人们评价“实在法”的价值准则和参照系。契约论认为自主、平等与和谐的生活是合乎人性的自然的生活,人类建立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目的,正是在于保障人类的这种和谐的生活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正是如此。而现代道德哲学则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合乎我们自然人性的某种本质特征,来达到同样一个目标。通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人性观念,分别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即一种现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单一人性观或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政建构的人性诉求——以中西人性思想比较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西方的宪政制度是现代文明的奠基石,以中西人性论思想为背景,探寻中国宪政制度所体现的人性诉求是宪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只有从人的內在性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以中西人性思想为视角,才能从深层次发掘宪政制度的实质;只有阐释充分体现人性诉求的宪政制度,才能真正提炼出实现自由、正义和公平等这样一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理念,而这样一种价值理念能够促进现代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洪承在《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2期撰文指出,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它虽直接承传于传统文化,但西方浪漫文学,特别是重感情、幻想和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基督教文化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情结”影响了现代作家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伴随时代、社会、本土文化基因的诸因素,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多呈现的是不同质的互补,相同精神的吸收和充实后的文化变异现象。现代中国浪漫文学观正是基督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禅宗文化互补、变异的产物。郭沫若与沈从文对神、对自然的接受方式,理解内容的差异,周作人等返朴归真的自然观,就是现代浪漫文学的最典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也是现代作家接受基督教文化中认同、改持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人性预设问题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从法治、宪政的生成看,对人性的预设分析也是其产生的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人性预设的差异及其对各自制度安排的影响,并在比较中寻找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思想的有益结合,将有助于我国的完政制度安排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与霍布斯作为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他们思想上的区别可以说就是西方政治哲学“古代性”与“近代性”的区别。其中亚里士多德持有的是一种自然的政治观,他认为人的政治属性是其自然本性,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需求,从而肯定了人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和谐与一致。相比之下,霍布斯的权力政治观则认为政治社会并非产生于人的本性,它是一个人造物,是一部用来纠正自然的不足的机器。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正是以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和毫不掩饰的绝对主权主张这种极端的方式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人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卢梭以其政治-社会共同体来批判现实社会、政制及人性。卢梭式政治-社会共同体以人类的自然生活为前提,但它的实现又以克服自然生活为基础。在卢梭社会思想中,自然生活与政治生活相互对立。因此,探寻卢梭社会思想的意义以"还原"卢梭社会共同体的可能性尤其是以对共同体的人性还原为基础。对后者的阐发必然涉及人类心灵机制的自我演化。从此出发,卢梭社会思想为当今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支柱,基督教的人性观又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或源头观念.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性观,就无法理解和认识基督教以及千百年来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西方文明.本文对基督教善恶二重的人性观进行梳理和探讨,指出平衡的人性观对西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相似文献   

15.
在反思宪政价值的人性基础时,学者们多侧重于人性的幽暗意识。而实际上,人性的构成是多维的。它不仅有幽暗面,也有理性的一面。并且人作为一种"自然物体",还具有自然本性。本文在立足于对人性的多维思考中,探询宪政价值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内圣"与"外王"演绎了儒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般逻辑,"内圣"为"外王"预设了前提假定,"外王"则是"内圣"的逻辑推论。较之于西方基督教人性观和康德的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显然是高调而又乐观的。由于儒家人性观缺乏对人性幽暗面的直视与警醒,一直致力于内在圣贤人格的修成而少有外在制度方面对权力进行防范,这导致了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德治和人治观念的盛行,从而难以产生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因果逻辑,新儒家从"老内圣"推出"新外王"的理论努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论夏多布里昂矛盾的宗教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多布里昂独特的宗教观与其文学创作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作家心中呼唤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他在努力寻求使社会重归安宁的方法而不得之时,不知不觉转向了宗教的超自然力量上。表现在《基督教真谛》里,构成褒崇基督教,同时又渎神的夏多布里昂精神。同时在自然神观与矛盾的人性观的基础上,夏多布里昂开拓出独树一帜的美学观与创作理论,即文学作品真实的艺术效果应来自感情题材,而不是来自理性。夏多布里昂创造的那个"基督教",是一种异教和基督教混合的东西,这里面充满了对自然神教的赞美、对感情的推崇和对禁欲主义的抗议。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奴隶社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基督教的势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基督教新派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现代欧美社会,仍然存在基督教的影响和各种教派的活动。基督教的演变与欧洲历史发展关系至为密切,是我们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下列三个问题:(一)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二)基督教与欧洲社会。(三)批判基督教神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从法治、宪政的生成看,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是其产生的道德基础,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使两者的产生成为必然。对人性的关怀也是法治与宪政永恒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中,自由是终极的,权利是现实的。法治与宪政是凭借制度模式实现人类外在行为有序与人性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权利政治观是构成洛克自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论》的论证基础,与其政治社会的构想有着紧密联系,对后世的政治实践与现代政治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中从权利政治观入手,着重分析自由权、财产权、革命权在其政治思想中的作用,浅析这种权利政治观的现实意义和内在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