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装饰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产物,它是一种表达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活动,也是这种审美能力外在化的形式和技巧。本文从五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它的定义、基本特征、语言形式、审美观念和创造能力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要论析了桑塔耶纳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他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对桑塔耶纳有关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美的定义)、审美分析(形式美问题、表现问题)乃至艺术分析等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本文均作了简要介绍与独到评析.本文认为,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方美学在20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他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斯蒂芬·戴维斯对艺术定义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对各种定义路径的梳理上,还在综合程序性定义与功能性定义的理论成果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通过"第一批艺术"何以确立这一问题,戴维斯反思了艺术的体制理论中的理论盲点——即该方案难以说明艺术体制本身何以确立,以及在没有艺术体制的支撑下,作品何以成为艺术品的问题。戴维斯对该问题的讨论从另一视角切入了对艺术定义规划本身的理解——即它可视为寻求一种艺术共识及共同理解得以确立的相对普遍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名下的《大希庇亚篇》与色诺芬的《回忆录》等著作所阐述的苏格拉底的美的思想相互对立,一些学者以《大希庇亚篇》为依据,认为苏格拉底追求美的普遍定义,反对美的功利主义。但是《大希庇亚篇》并不能作为了解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之依据,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恰恰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具有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特征。色诺芬的全部著作中,苏格拉底前后一贯地主张美的功利主义观点。《大希庇亚篇》不仅与色诺芬相左.而且与柏拉图的其他著作相左,柏拉图其他著作中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苏格拉底主张善与美相统一,从而开辟了与毕达格拉斯的形式主义关学不同的功利主义美学思考路线。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其法律顾问、美国学者古德诺写了一篇名噪一时的备忘录———《共和与君主论》。因文中有"然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之语,遂被筹安会杨度等人借为己用,作为鼓吹君主立宪的主要依据,古氏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骂名。对于这一问题,当时就曾引起众多评论,各家褒贬不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并展开了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同时提出几点新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话本小说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什么是话本”的讨论也有所发展。1988年6月在大连召开的第五次“明清小说座谈会”上,中外学者就话本的定义问题曾展开过讨论。《荀子·正名》云:“名定而实辨”。研究话本小说,有必要搞清话本的定义问题。本文拟对此及有关的几个问题略申鄙见,以期有利于促进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何谓“话本”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种文学样式的形成,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前进的演化过程。以戏剧为例,从表演故事的“游戏”开始,经历了汉代的“散乐(百戏)”与“雅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关系领域里,干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学者们对"干涉"概念内涵的争议一直倍受关注。虽然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人们已经接近达成对干涉概念的定义的普遍共识,但追求一个更加严格、科学、专业、准确的干涉定义的任务仍未完成。当前,对于变化着的国际格局的讨论,更加要求人们明确干涉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以"美是难的"作为狡猾的苏格拉底与愚弱的希庇阿斯辩论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美的本质仍然处于困惑和难圆其说的状态。因此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对于"美的本质"进行新的讨论和归纳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叙述似乎简单得不必定义:叙述就是讲故事,这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但仔细考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叙述的定义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在现代学界中意见冲突严重。一部分逻辑与语言学者拥护"宽定义":只要讲述"事件变化"就是叙述,那样叙述就包括化学实验报告、地质演变等科学描述;一部分叙述学者主张"窄定义":叙述中的主人公必须有目的地行动,达到某种效果,那样叙述范围过窄。适当的办法是采用"中间定义",即叙述文本中的事件必须卷入人物,只有这样,叙述才具有充分的人文性和伦理性。  相似文献   

10.
“Discourse”是一个西方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如语言学中)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定义。本文将讨论“discourse”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discourse”的汉译问题。文章建议,“discourse”这个术语可根据其不同的含义汉译成“篇章”、“话语”、“言语”、‘话篇”等汉语术语。  相似文献   

11.
"李广难封"是一桩传统的历史悬案.其缘起自汉文帝,汉代的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为客观原因造成,汉代以后的学者则多从主观方面分析其原因.1980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但突破了传统看法,而且从新的视角,以新的观点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热烈和更加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金縢》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自古以来深受学者的重视。但是关于该篇的各种问题也一直争论不绝,至今仍存在重大的分歧。因此,人们一直期盼着能有相关的新材料重新面世。令人欣喜的是,在清华简中,学者们找到了战国时期的《金縢》抄本。  相似文献   

13.
洪毅然美学上的"唯科学主义"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科学主义哲学的影响,彰显了我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特点。对洪毅然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艺术科学论"和新中国初期形成的"美的科学论"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主张的"艺术科学论"是探索艺术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是改革中国传统艺术死气沉沉弊病的有效方式;其主张的"美的科学论"是探讨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美学中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当前,国内美学界在关于美的本质讨论中,百家爭鸣,各抒己见。相比之下,多数同志倾向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这条从实践观点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个命题强调了美的社会性,强调了美的本质中包含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对我们揭开美的秘密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个命题还仅仅只是指出了探索美的本质的正确方向和途径,其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作为美的本质的定义来看,这个命題还不够完善,我感到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第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并不一定都是美的。第二,美总是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15.
周鑫宇 《国际论坛》2013,(2):67-72,81
新兴国家研究是当前国际问题研究的理论热点。但关于什么是"新兴国家",什么是新兴国家的"崛起"等问题尚缺乏学术共识。辨析新兴国家的概念,有利于在国际政治学科角度上深刻理解新兴国家崛起的本质。本文试图在对"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常用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定义新兴国家概念的内涵、外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新兴国家崛起问题的国际政治含义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多年前已知悉米列娜、瓦格纳教授在组织多位学者围绕清末"百科全书"开展研究,曾两度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建立了一个"清末百科全书数据库"。2013年5月,瓦格纳教授受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讲座基金的邀请,做了一系列演讲,在交流中,了解到他与米列娜教授主编收录十位学者讨论"百科全书"的一本专书,受《复旦学报》之托,约下了这篇稿子。这是一项揭示清末民初中国百科全书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尽管以"百科全书"来命名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7.
学者对"雅"各有其理解和评判。"雅"具有其时代特征、文体特征和翻译的目的性。雅是美的哲学阐释,雅是美在翻译中的具体再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是以"美的本质"问题为理论基点,以"美"与"美感"问题为两大基本向度而展开的现代知识学建构。范寿康对"美"的审美心理学讨论,吕澂对"美"的审美价值学讨论,徐庆誉对"美"的知识社会学讨论,以及戴岳、陈望道对"美感"问题的现象学、分析美学讨论,蔡仪对"美"与"美感"的科学主义讨论等,分别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体系话语言说的原点。  相似文献   

19.
"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指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说和听的互动过程。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仅要注意"我们"说话者是如何表达的,还要看"海外"接受者如何接受和评论的。在西方网络媒体中,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往往会引发网络言语社区的一个"评论群"。对于此类群体性"接受-评论-讨论"言语活动,传播学的方法与传统语法学、语篇学分析力不从心。本文通过剖析语篇、"超文本"、"互文性"和"修辞结构(RST)"理论在这类群体性言语活动研究上的可能和局限,提出了"超语篇"结构分析。通过对"超语篇"进行定义、特征描写、展示研究方法等,可以为西方网络新闻中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有关近代中国政治象征符号的研究十分活跃.自2000年英国学者哈里森(HenriettaHarrison)出版了<共和国民的塑造:中国的政治仪式及象征符号>之后,关于民国时期形成的各种政治象征符号--如孙中山遗像、中山陵、国旗五色旗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等--及其对国家统一所发挥的作用,涌现了不少颇有分量的论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尽管如此,与形象符号比较,国歌这一被赋予了政治象征意义的声音符号的学术研究,至今却并不多见.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到北洋政府时期近代中国的"国歌"问题,尤其是该时期围绕国歌问题展开的讨论、国歌的具体制定及推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