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儒家有无逻辑,或有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题中之义。考察发现,儒家不唯有学界业已关注到的"名"这一逻辑范畴,事实上还可抽取"辞"、"知"、"辩"、"壹"等范畴,构成涵盖逻辑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论辩论和逻辑规律论在内的儒家逻辑思想体系。从推论方式看,儒家逻辑思想体系融贯了归纳、演绎和类推三种推论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分析了阿多诺对胡塞尔逻辑绝对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阿多诺认为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逻辑绝对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的拜物教化 ,它是一种物化的逻辑或逻辑的物化。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的意义上来理解胡塞尔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辩证法"、从"以人民为本"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重逻辑。它们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描绘了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景图。本体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前提,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逻辑是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认知方式,价值论逻辑是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目的,四重逻辑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进程。  相似文献   

4.
一个与归纳问题类似的演绎问题——演绎的证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休谟提出了著名的归纳问题,并对归纳推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以及如何证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本文认为,演绎推理具有与归纳推理类似的认识论地位,演绎证成将面对一个与归纳证成类似的二难困境。对于证成一个逻辑系统而言,技术上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必须考虑它在认识论上是否正确或适当的问题,即逻辑系统内的形式论证是否充分、适当地反映、刻画了逻辑系统外的非形式论证。通过其所含逻辑常项的解释,逻辑系统与关于日常语言和思维实践的经验发生十分间接的联系。不存在对演绎和逻辑系统的绝对证成,只存在对它们的相对证成。逻辑在原则上是可修正的,但让逻辑不受伤害始终是一个合理的策略。逻辑学家并不是理性领域的立法者,他们在认识论上没有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5.
温华 《江汉论坛》2002,(12):36-39
认识论是西方古典归纳逻辑的理论基础。在逻辑史上不论是归纳派还是反归纳派,他们的逻辑思想和认识论都是紧密联系的。现代归纳逻辑把概率方法引进来,极大地推动了归纳逻辑的发展,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概率演算再精确,改变不了它为之服务的归纳逻辑具有概然性的特征,但可提高其概然度即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习惯于自下而上从词项之意义出发去理解语句进而把握推理,推理主义者则倒过来由推理去解释语句和词项,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决定于它们在人类推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我们在理解他人主张或掌握某些概念时应重点关注它们如何充当某一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或是其中的一部分)。当这种革新观念的理论效应正在当代认识论、语言哲学等领域持续发酵和释放时,不应忘记它的逻辑学根底和渊源。然而,推理主义并非简单地抬高现代逻辑的价值,毋宁说,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理解逻辑学的本性及地位,尤其是逻辑与当代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哲学家们在把肇始于逻辑学领域的推理主义路径发展成为全域性的语义推理主义的同时,也在整理和重塑现代逻辑的基本观念,从而使得我们对“何谓逻辑”“逻辑的认识论”“逻辑与理性的关系”等根本性逻辑哲学问题的回答,呈现出新的面向和复杂性。作为逻辑与哲学深层互动的最好例证之一,推理主义的诞生及其在当前哲学界的影响力表明,逻辑学并未失去它曾在20世纪哲学研究中所享有的“引擎”地位。  相似文献   

7.
洛克建立在表象论基础上的经验主义观念论与他的常识信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表现了他哲学中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冲突。但具有务实精神的他宁愿牺牲其理论的逻辑性 ,放弃将追求知识的确实性作为其惟一的目的 ,本着理论服务于现实的原则 ,通过以概然性补充知识的不足和划定理性与信仰的界限这两条途经 ,以允许矛盾存在的方式 ,在他的观念论与常识信念之间求得平衡。他的这一态度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处理好理论逻辑与常识信念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论上,哈耶克受到马赫和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对哈耶克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康德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引出其有限理性论和自发秩序论。  相似文献   

9.
张振华 《阴山学刊》2004,17(2):111-114
传统逻辑并非完全过时,"取代论"者之所以主张用数理逻辑代替传统逻辑,是由于他们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现代"与"先进"相混淆,从而将传统逻辑看作是"落后的"、"过时的"逻辑,现代逻辑被视为"先进的逻辑".尽管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在其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某些内容是可以相容的.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取代传统逻辑.构建逻辑学教学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吸收、借鉴、兼容,反对机械拼凑和生搬硬套,反对一刀切.要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教学及授课方式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崔秋锁  蒋楼 《学术研究》2012,(3):148-152
科学的理解和阐释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它既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又是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内容,同时也是科学诠释学的根本课题。然而,在现代哲学中人们对此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种争论和分歧,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新历史主义学派等派别与唯意志论、新康德主义、生  相似文献   

11.
波普的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认为,认识论是科学知识的逻辑学,与心理学无关;哈克的具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则认为,心理学和逻辑学同等重要.他们共同分享的前提是:只有对知识的客观内容的分析才具有逻辑的品格,而对认识主体及其状态和倾向的研究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波兰尼挑战了这一前提,为心理和逻辑之辩开出了全新的局面.他的个人认识论在通常被视为心理的领域中窥见了逻辑的因素,并且大大拓展了逻辑的外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笛卡尔式的基础主义,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思想,认为并不存在享有认知特权的基础信念,所有信念都是可错的.尽管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反基础主义者,但他仍然持有温和基础主义的观点,并对基础信念(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信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半期西方科学哲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变化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哲学逐渐取代了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关注点开始从内在的"科学认知结构"转向"科学的外部因素"和前科学的"生活世界",这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高荣 《兰州学刊》2011,(10):11-15
有关罗素逻辑原子的简单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这主要是由于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本文中一些相互冲突、十分含糊的说辞造成的。文章将立足罗素与逻辑原子主义相关的一手文献,将简单分为两类:绝对简单和相对简单,分别探讨这些争论的焦点所在,并为罗素那些看似矛盾的说法给出自己的解释,也即为逻辑分析的方法正名。  相似文献   

16.
宋志坚 《东南学术》2012,(2):195-205
本文对秋风先生的"儒家"论即"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提出质疑,对他所谓的封建制的"宪政主义记忆"、董仲舒的"宪政主义革命"以及秦汉之后的"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做了深入分析,指出"限制绝对权力"必须"回到儒家"去之荒谬与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彭宗峰 《浙江社会科学》2022,(8):78-86+158-159
赋权理论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学。在国内赋权理论本土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对其所走过的认知逻辑历程做一种反思性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对国内学术场进行深层透视之后,可以发现国内赋权理论本土化进程正在走向一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建构。这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建立于赋权理论本土化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在从“误读”式、“独特”式、“失灵”式到“转型”式理解路径的演进序列中初冶原型,并在西方中心主义与本土中心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话语争论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认知逻辑参照。这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历史性、情境化、扩大化的知识共同再生产方式。构建这种深层话语塑型方式,需要跳出既有认知框架,实现从“中心论”向“互构论”、“单变论”向“共变论”、“符合论”向“创制论”、“纯粹论”向“共在论”、“还原论”向“生成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数理逻辑与传统逻辑的关系的争论中,大致有4种观点取代论,统一论,吸收论,永恒论(并存论)。吸收论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吸收下去。永恒论不应该是吸收论的终点,吸收论理应向取代论转化。大学里还是需要讲传统逻辑的,它是西方逻辑史的内容,不是普通逻辑,即逻辑概论的内容。 中国传统学术缺乏逻辑精神。本文把逻辑精神归结为两点一、只管推理形式是否有效,不管命题是真是假。二、亿万次证实不能代替证明。  相似文献   

19.
《齐物论》以"未始有物"为"古之人"之"知",对于这"未始有物"的具体内涵,当代的庄学研究者分别从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境界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考虑到今人的解读应当与庄子本人在文本(《庄子》内篇)中表达的思想保持协调,同时,庄子本人的逻辑应当在文本中前后一致,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式的解读有理由被淘汰;而在境界论解读模式中,章太炎先生的以佛解庄模式不仅与《庄子》的文本和逻辑不相抵牾,而且照顾到了庄佛之间内在的相契,又最具合理性。以此个案观之,历史上以佛解庄模式的盛行恐非偶然,而是由其确能契合《庄子》的文本和逻辑所致。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线性时间逻辑因其弊病被立体时间逻辑所取代.立体时间逻辑是生活化的、境域化的、立体化的时间逻辑;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步一体的时间逻辑;是每一时间点都蕴涵着全部时间的时间逻辑.这一新时间逻辑的建立,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理论思维上的视界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