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是人学”,这一论断无疑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真义。它明晰地昭示我们,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展开的生命活动,从来都应该而且必然是文学的基本表现对象。人类个体的生命活动尽管存在无穷的差异因而被赋予了无比丰富的内涵,但作为一个过程,却无一例外地会趋于死亡,这是生命不可抗拒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任何一个真正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都不会回避对死亡的理性思考并以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在自己  相似文献   

2.
当人类摆脱蒙昧、挣脱动物崇拜的羁绊、面对人类自身的时候,虽然显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识,但同时又不堪生命悲剧意识的重压。而这种悲剧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人类生存时间的局限而产生的死亡和恐惧所带来的生命的毁灭感,另一个是因人类生存空间的局限而产生的尘世的束缚所带来的生命的不自由感。因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索,企图超越这两种局限,获得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弗罗姆说过:“对死亡和对生命的悲剧一面发觉,是人类的基本特质之一。每一种文化都有应付死亡的问题。希腊人强调生命,认为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种朦胧而阴沉的延续。埃及人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信念上,相信人体不会腐朽。犹太人现实地承认死亡这一事实,他们相信,人在世间可以达到幸福与正义的境界,有这种信念,他们才能安于生命终将毁灭这一事实。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不真实的,因此拿死后还有生命的语言,来安慰忧心忡忡的人们”。而中国文化则不同,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生命的生产的统一。人类自身生产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没有原有人口生命的维持,就不可能有新一代的繁育;没有新一代的繁育,也不可能有人类的世代更替,也就没有人类生命的不断延续。人类自身生产有其生理和生物学的前提,它表现在人有其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以及两性结合和生育过程。人类在自身的繁殖中也有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机能。在研究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规律时,必须看到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规律作为自然属性而起作用,但这些自然属性是一切高等动物所具有的。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属性才是本质…  相似文献   

4.
人没得重病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人没有到死的时候,亦不懂得生命的价值。死是无须理由的,生却有待于证明。生命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故而要善待生命。死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杀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死亡@象。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自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却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对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估计是这一数字的IO倍。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因…  相似文献   

5.
论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曾艳兵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由生自身来展示与证明,因为无论是怎样生,轰轰烈烈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潇萧洒洒也好,苟苟营营也罢……“人都是要死的”。“即然存在着死亡,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可见,死亡促使人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命法则》中,老人不同时期的人生态度划清了自我“精神三变”的原型与流变,洋溢着深切的精神隐喻内涵。老人用自己对于死亡的写实性理解提供了一个适应性悖论纠结于一身的典型,旨在揭示主体适应性悖论不仅存在于物理世界,还延伸至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当中。多维悖论的存在揭示了个体丧失生存空间和精神家园时的困顿与挣扎,更是直指人类面对自然因果律宿命时的一种精神重估,而这正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所隐含的现实一般性。  相似文献   

7.
戈麦把自己的诗歌自喻为“黑雪的文字”,这些文字既沉重又轻灵,既忧郁又快乐,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浸透了诗人的向往、梦幻和全部生命的能量,成为了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沉重的舞蹈,烙上了痛苦的底色。这是一种美丽的文字,也是一种绝望的文字。在“黑雪文字”的背后诗人大量描写“死亡”,并由“死亡”意象串联起生命幻象、人世图景和心灵的追寻,用诗歌、用生命弹唱了一曲“世纪末”的哀歌。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主要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死亡,而原始人则从象征意义上理解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死亡是一种象征交换,是馈赠。这里不存在生和死的对立。当人们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死亡的时候,生和死被对立起来了,生和死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也被否定了。许多人认为,生物学上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而在鲍德里亚看来,这是一种想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和死都具有社会意义,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就是在死亡控制中诞生的。而他从象征意义上理解生和死,强调生和死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即生和死虽然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可逆的,而在社会意义上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多地议论着这样一个话题———“安乐死”。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的安乐死,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现在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式,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渡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由生而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千百年来人们把赞美把热情,几乎把全部的关注都给予了生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当今有些学者提出了人生至高境界三步曲———优生、优育和优死;也就…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化学”作为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的地位已越来越显得明显。而生化技术原理渗入生物进出,生物起源的研究则是本世纪中叶后才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近代研究表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亿万年来生物史发展的回顾和总结,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进步和发展,同属于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最新成果,应用于进化的研究也已引起生物界高度重视。本文想就地球上生命起源中生化演化和生化合成,谈一点体会,供参考。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究竟是怎样发现的,除了带有宗教色…  相似文献   

11.
在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命法则》中,老人不同时期的人生态度划清了自我“精神三变”的原型与流变,洋溢着深切的精神隐喻内涵。老人用自己对于死亡的写实性理解提供了一个适应性悖论纠结于一身的典型,旨在揭示主体适应性悖论不仅存在于物理世界,还延伸至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当中。多维悖论的存在揭示了个体丧失生存空间和精神家园时的困顿与挣扎,更是直指人类面对自然因果律宿命时的一种精神重估,而这正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所隐含的现实一般性。  相似文献   

12.
久亮 《人生与伴侣》2007,(11):51-51
科学家们最近向外界公布了人类通常都会做12种梦,而这些梦事实上都是人类对最远古时代的“回声”——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诗歌出现于 80年代中期。“生命意识”是第三代诗人的艺术主张 ,也是第三代诗歌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意识”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对待“性”的态度 ,一是对待“死亡”的态度。第三代诗人认为 ,应突破对性的禁锢和压抑 ,大力张扬人类生命的原始本能 ;而对待死亡 ,第三代诗人则采取了“面对”、“歌颂”、“渴望”的态度。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第三代诗歌的“生命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信息。”生命,是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演变才出现的。生命形态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高等智慧高级隋感的人类才得以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出现。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体。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苏格拉底曾经把哲学定义为“死亡的准备”,“死亡”作为“生存”所面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地为人类所认知,而文学作品则成了人类自身最可贵的创伤与死亡的经历的记载。在众多关注人类命运的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里,海明威以他独特而冷峻的目光选择了“死亡”作为惯常表现的题材,并把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引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把“死”与“生”相对照,写作了人生存的险恶与艰难,肯定了人为生存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及接受死亡、超越死亡的勇气和在精神的荒原上重塑自我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遵循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在“认知思维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学科界面、自然融合型的科学与人文整合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与人文长期以来的分割与对立的局面。并依据该模式提出了“‘组织结构’决定‘性能'”法则、“更大层次系统对系统制约的第一性”的“伦理”法则、“子系统之间和谐共存”法则等思想将引导人类走上“天人合一”的和谐永续的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在生物学中,有一个表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法则,叫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该法则自产生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丰富和修正,在揭示生物界规律、探索生命现象奥秘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中心法则所揭示的哲学意义,来论述生命观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生物界的统一性 追求统一性是科学和哲学的崇高使命。“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对生物界统一性的探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20.
赵雨润 《人力资本》2008,(10):13-13
上班的人几乎每天都在遇到“成本”这两个字。就工作而言,做市场的要弄清“营销成本”,管人事的要熟悉“人力成本”,搞财务的要明白“运营成本”,甚至连前台接待等行政人员也必须被要求心里有一杆秤,时刻注意办公用具的“使用成本”。就生活而言,炒股票的需面对“交易成本”,搏楼市的需了解“固定成本”,而大干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得到和失去“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