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中国,官方对于权力过于集中历史教训的反思、西方政治思想领域中分权思想的再次兴起以及中国新闻传媒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推动了"舆论监督"在当代中国的凸显,同时建构起的还有舆论监督的对话渠道、新闻报道和群众批评三大历史语境内涵。作为当代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舆论监督的提出,突破了"喉舌论"的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建构了新闻传媒监督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并为此后中国的新闻传媒实践开拓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不同时期西方学者发表和出版的传媒经济学论文和专著为线索,将西方传媒经济学近100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各媒体领域内独立发展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和传媒产业的数字化与传媒经济学的新生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3.
传媒与文学一直有着深刻的关联,网络传媒的时空超越性使全球一体化在21世纪的文学领域得以实现。2005年英国出版人发起了"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以传媒机制为背景,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与理论研究一些重要话题引发思考。新的历史语境下,文学与传媒,共生合谋,是时代文学的外部趋势;重视原创、立足民族文化,则是中国文学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的内部路径。  相似文献   

4.
《云梦学刊》2011,32(4):F0003-F0003
《传媒消费文化景观》:徐小立著,2010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不仅表现为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从而促进了社会消费;而且也体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文化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5.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国的传媒法制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代:一是封建集权主义时代;二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各个时代传媒法制的历史演变都有其一定的特点。1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纵观封建集权主义时代传媒方面的管理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特许出版制度。特许出版制度是指对少数一些统治者信任的出版商独占报刊经营业的特许专利权。特许出版制度的产生最早是在英国。1538年,亨利八世建立了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事先许可方能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又成立了皇家…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再现了现实,而符号暴力的提出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片面性,本文通过解析阐明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种秘密的软暴力。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传递民声、反映民意、沟通民情,是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民生新闻作为新世纪的亮点,为了使民生新闻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就应当在回顾总结民生新闻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大力提倡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按照新闻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为新闻业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传媒履行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媒介审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硕 《江淮论坛》2010,(5):160-163
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与非理性舆论构筑的传媒环境,使"媒介审判"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新闻专题中的大量评论,使非理性舆论湮没了少数人的异样声音,这使"媒介审判"成为现实。通过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能够有效消除谣言和非理性舆论,有效减少网络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9.
传媒法是调整传媒组织与国家的关系、传媒组织与一般社会成员的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核心是调整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因此,传媒法具有宪法属性。英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法规的制定、实施与废除,都与现代宪法规定的国家或政府的权力与宪法应保障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新闻与出版自由、民主等权利紧密相关。我国尚无现代意义上的传媒法。在传媒的立法和实践领域,需要我们对政府权利和公民的权利给予恰当配置,限制政府公权力的范围,培养公民的能力,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河北新闻网以网站为核心,成功打造了十一报三刊一网站一手机报为框架的传媒方阵。随着受众需求的纵深化,不断深入融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一体化运作模式下的"融合性媒体"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遵循商业主义导向下的新闻价值框架和叙事框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将知识分子作为"名人"报道是对知识分子的轻慢,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2.
刘文辉 《江淮论坛》2010,(5):173-178,76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于颓废的叙事症候。在文学审美伦理失据的"人文精神"溃败时代,文学审美精神不仅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大讨论中以及一些传统作家坚贞的文学写作中继续传递,而且还在作家与大众文化"合作"的"触电"写作中,以迂回的"曲线"姿态进行审美的精神表达与价值抗争。  相似文献   

13.
秦志希 《云梦学刊》2011,32(1):160-160
徐小立著《传媒消费文化景观》(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当前我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同时获得了湖南省第十三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出版资助。该书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传媒市场走向进程中媒介文化变迁的基本轨迹。第一次系统地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细致的剖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系统概括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4.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84-84
《江淮雁斋读书志》(徐雁著)于2010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集分为"文献史读解"、"古欢与陈香"和"旧书文化随扎"三辑。收录有正月里来旧书香(1840-1948年);从"来薰阁"到"通学斋";  相似文献   

15.
刘海 《兰州学刊》2011,(3):189-192
现代的各类传播媒介中,铺天盖地地涌动着"美女潮"。从商品包装袋、广告牌到流行杂志、影视媒体,一个个青春、性感、妩媚、妖艳的"女性身体"构成了消费时代传媒中特有的"女性镜像"。然而,它却并没有体现出女性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个"精致的瓷娃娃"被出售,即流行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性别消费"。这些妩媚、妖娆的"女性身体"成为购买者购买商品时,额外馈赠的一个特殊礼物,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就是:女性是一种可以被出售的"礼物"。  相似文献   

16.
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新闻传媒是传播信息的最现代化的手段之一。研究新闻传媒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关系,探讨发展新闻传媒,促进现代文明的最佳途径,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新闻传媒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新闻事业源远流长。新闻传媒包括报刊、无线电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世界上第一张近代印刷报纸,要算德国于1909年出版的《报道与新闻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新闻通讯社,是法国新闻社的前身哈瓦斯通讯社,1935年在巴黎创办,其间几经周折,1944年改名为…  相似文献   

17.
出版传播的人文内涵与意蕴释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版传播是人类利用出版媒介进行信息沟通和意义交流的传播形式。长期以来 ,报纸、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重心 ,而对人类文化贡献甚巨的出版传媒 (特别是图书出版媒介 )则成了现代传播活动的边缘媒体 ,这里面固然有时代因素使然 ,但理论界对出版传播的冷漠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认为 ,人类的出版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播活动 ,出版传播不仅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意蕴释读方式 ,因此 ,理应纳入现代传播的研究视界。  相似文献   

18.
大传媒时代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以内容资源为主的出版业,其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这个动态的过程和特殊的行业里,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离不开编辑出版人员的参与和创造。随着出版大传媒时代的到来。面对方兴未艾的网络出版和数字传播,提高现代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加强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马立钊 《江淮论坛》2011,(4):150-154
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我国期刊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刊物性质决定的同质化,扎堆办刊、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竞争激烈是业内的现状。随着"十二五"期间中国出版业将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对于学术期刊的宏观调控力度将不断加大,综合性学术期刊所面临的困境凸显。为应对即将到来的调整,必需清醒地认识到内部与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找准刊物定位,树立品牌意识与竞争意识,不断创新,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荡涤,站稳脚跟,健康发展,直至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白杨 《理论界》2012,(3):158-159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信息载体,传统文化更融入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因此,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工作、生活都潜移默化地作用着,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而文化在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存在着,作为文化组织或文化产业的传媒,文化在其组织运营中更是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面对一个文化群体的受众,作为信息"介质"的传媒人人需要有和受众相同的文化认同,并运用传统文化,带动并提高该传媒组织的整体文化格调和高度,同时引导受众提升文化修养和对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和受众共同的甚至更高的文化认知,受众也会给予正反馈,这样的文化产品则更容易被接受和喜欢,也更长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