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西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一九一四年十月,他生于浙江省义乌县青塘下村一个农村私塾教师家庭。十六岁时,到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读书,一九三三年到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读书,这一年,他开始写作。一九三九年,他在福建主编《现代文艺》。此后,他先后任桂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五年他开始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协理事。  相似文献   

2.
童太炎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名炳麟,1869年1月生于浙江余杭。十五岁时因患病免予应试,使他得以摆脱八股文的约束。十六岁已“泛览典文、左右采获”。二十岁“睹全祖望文,所述南田、台湾诸事甚详,益奋然欲为浙父老雪耻;次又得王夫之《黄书》,志行益  相似文献   

3.
沈志远同志逝世二十周年了。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一九○二年出生于浙江肖山。早年受到他叔父——思想进步的老教育家沈肃文先生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与中共早期党员陈望道、侯绍裘等相交结,于一九二五年夏,由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由上海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又到莫斯科中国问题研究所当研究生,刻苦攻读四年多,于一九三一年底学成归国。沈志远回到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文委委员,中央文委委员,社联常委以及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致力于著作。他的成名作是《新经济学大纲》,被当时的学术界誉为“荒野里的一株冷艳的山花”。他的另  相似文献   

4.
杨靖宇小传     
杨靖宇同志是我们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 一九○五年二月十六日,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原名马尚德,又名马顺清,字骥生。杨靖宇,是他到东北抗日联军后改的名字。 一九一○年杨靖宇只有五岁的时候,父亲因为操劳过度,得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妹妹,靠叔叔生活。苦难的童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指挥员陈赓同志,不幸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十六日逝世,至今已经十七年了。国防部讣告中说:“陈赓同志的一生,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一生,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罗瑞卿同志在悼词中说:“陈赓同志从青年时代就献身于人民革命斗争。他入党不久,立即投入了长沙的学生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他一贯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难,不计个人安危。”陈赓同志的一生,惊人地充满了传奇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献身人民革命斗争而经过千锤百炼。  相似文献   

6.
从政企不分、以企业为本,转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过程.我结合浙江实际,结合浙江外经贸发展谈一些学习<决定>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正> (一) 华东六省一市社会科学院首次协作会议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上海、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社会科学院的负责同志和有关处室、刊物编辑部的同志共二十九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办公室的同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负责同志和济南、青岛两市社科所的负责同志作为特邀代表列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陆懋曾同志到会看望了各地社科院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8.
从政企不分、以企业为本,转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过程。我结合浙江实际,结合浙江外经贸发展谈一些学习《决定》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在重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为纪念郭沫若同志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并庆祝他五十生辰,特地为《新华日报》写了一篇《我要说的话》,精辟地论述了郭沫若同志的思想发展、走向革命的战斗历程,以及他在中国文化革命运动中的卓越贡献。同时,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  相似文献   

10.
鲁书潮同志的短篇小说集《少女的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鲁书潮,这位二十五岁青年的名字,在近些年名流辈出的文坛上,虽说还不是十分响亮,但他一直以顽强的毅力辛勤写作,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着。从十八岁发表第一个短篇《告别昨天》起,七年时间内,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了二十多万字的作品。牧集在《少女的梦》一书中的十六篇,即是从这些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一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贺昌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的革命先烈。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八年,贺昌同志两次在安源从事革命活动。《晋阳学刊》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增刊)刊载梁金保等同志《贺名播幽燕》一文,是学习和研究贺昌同志生平的重要史料,但是遗漏了贺昌同志在安源的革命事迹。贺昌在安源的两年,这对于贺昌同志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这段史料不能疏忽,特予以介绍。一九二四年,贺昌同志刚满十八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派他南下安  相似文献   

12.
世人大都知晓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全文的最早汉译者,对他在现代中国语言科学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也不陌生。然而极少有人了解陈望道一生中曾为妇女解放做过不懈的努力。在新文化运动中,他高举妇女解放大旗,发出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妇女解放的呼声,在二十年代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二十年代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倡导妇女解放,陈望道恰逢此时在《民国日报》主编《妇女评论》专栏,工作上的便利为他抒发妇女解放之声,提供了机会。陈氏之关于妇女解放问题,实自切身蒙受旧式婚姻之苦而起,所以他一向认为妇女问题“不单是女子…  相似文献   

13.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一名重要作家,他从19岁开始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其创作历时之长在当代文坛也很少见,新疆自古以来是文化荟萃之地,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王蒙29岁来到新疆,45岁离疆赴京,在疆十六年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开拓了另外一番天地,可以说王蒙的"换心手术"是在新疆完成的。本文以王蒙在新疆的十六年大概的人生发展为主要线索,力图在他十六年新疆经历的基础上还原他七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以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王蒙与新疆文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在结合浙江实际情况,深入学习、研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基础上,指出加快浙江市场化改革,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二是加快推进价值重构;三是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本文观点鲜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针对性也很强,这对深化浙江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语法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文学作品语言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今年是陈望道逝世20周年,特回顾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6.
王养利 《快乐青春》2009,(10):10-11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从小聪颖勤奋,12岁时,跟随寿镜吾老师在三味书屋读书,在那里一读就是5年。  相似文献   

17.
(一)、岁星纪年十二年一周确定无疑《史记·天官书》说:岁星“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它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岁星恒星周期的认识,认为正好十二整年运行一周天,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当时人们对于木星恒星周期的认识大致是符合实际天象的。因为木星每年移动一个星次,十二年移动一周,正适合于与十二辰相配合,所以人们用它来纪年,称木星为岁星。一九七九年《学术研究》第一期何幼琦同志发表了一篇《试论五星占的时代和内容》的文章①,对以往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释文》和几篇研究《五星占》的文章②提了许多批评意见,他在谈到岁星周期时说: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死于清康熙元年壬寅(明永历十六年,1662)。过去都认为他“年三十九”,如按实足年龄计,只有三十八岁。 郑成功短暂的一生,正处于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是国内外矛盾尖锐的时代:在国外,西方殖民主义者疯狂向东侵略,侵占骚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在国内,东北满族统治阶级正取代日益腐朽的明朝政权,最终统一全国。 1624年,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1630年(崇祯三年)六岁(实足年龄,下同)的郑成功回到祖国家乡福建南安县,后来,他中过才秀,并且曾到南京国子监学习。1645年南明隆武帝赐他姓朱,因此,在史书记载中,也称他为朱成功,赐姓成功、赐姓、国姓成功、国姓等,在国外则普遍尊称为国姓爷。  相似文献   

19.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地二十年了。他是在十年动乱初期的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的。正当他奋发有为,可以为党做更多工作的时侯,他却死于非命,这是永远使人感到惋惜和怀念的。邓拓同志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一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向历史海洋的深度钻研。他的学者气质,和他稍有接触的人,是立即可以察觉到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位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王家扬同志为纪念陈立同志逝世两周年而作。陈立同志是我国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193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校教授,曾任杭州大学校长,解放后历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陈立同志在我国最早采用因素分析研究方法,发现智力的因素组成随年龄而简化,批判了斯皮尔曼G因素不变的论断,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公认;他积极倡导并投入我国第一个工业心理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创建了中国工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基地,为中国工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浙江树人大学第一、二、三届董事会董事,对树人大学极为关心、支持,为树人大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家扬同志在文中回忆了陈立同志生前殚精竭虑奉献教育的高尚品格,叙述了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教育的信念。本刊特发此文,以表达对陈立先生的缅怀和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