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文秀长期得不到公正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学界对其政权建立和建树缺乏了解。本文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杜文秀起义原因和在政治、文化、民族团结及农工商各业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农民革命政权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彝族农民革命领袖李文学及其领导的哀牢山起义军在杜文秀大理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提点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清咸丰六年(1856),杜文秀在大理建立革命政权,对政治、经济,军事进行重大改革:军事方面的改革是建立起一支与封建统治阶级掌握的“官军”相区别的农民革命武装,率领这支武装力量的职官有大元帅、大都督、大司、大将军、都督、将军、中郎将、翼长、领军、指挥、先锋、统制等。大元帅职称仅杜文秀获得,大都督为数极少,早期只有蔡发春一人。因此,武职中最重要的为大司。大司是带领大军冲锋陷阵、镇城防地、独当一面的主将,职位与大都督相当,仅次子大元帅。大司名号多达40多种,分授给六七十人,有的一人  相似文献   

3.
何洁 《中国藏学》2016,(3):96-104
四川藏区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聚集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艰险、最早建立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的地区,红军在四川藏区期间,积极、妥善处理与藏区广大群众、上层人士的关系,汉藏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积极帮助藏区群众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民族自治政权,努力建构民族平等的新型政治关系;四川藏区人民群众给予红军巨大的支援和帮助,对保存红军势力、支援红军北上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藏区汉藏民族的密切交往,深化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对四川藏区社会的政治、社会、血缘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同志认为,这一划分是“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现代民族’的理论,根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划分,“‘现代民族’这一理论才发展到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度。”又有的同志认为,斯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内各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共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各族人民之间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他们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这是不以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元代,国内各民族都统一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以蒙古贵族为首的联合色目豪贾、汉族地主及其他各族上层分子的封建专制政权,为着他们共同的阶级利益,在全国各地开辟驿道,建置站赤,设立行省,实行"移民实边"和"屯田",大  相似文献   

6.
对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甘肃循化地区(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发生的苏四十三事件,史学界争论较多,看法分歧。有的认为:“是宗教形式掩盖下的广大回回、撒拉各族贫苦农民为争取自身解放和民族解放反对本民族地主阶级与清朝统治者的武装斗争”。有的认为:“是由教争演变而成的反清起义”。还有的认为:“是一次对国家、对民族、对劳动人民毫无益处、毫无进步意义和反革命性的地方骚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接受历史教训,增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各教派之间的团结,发展西北民族经济将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拟从这次事件的起因、提出的口号、清政府采取的政策等方面对它的性质再做些探讨,以求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族源流与分布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9月8日至14日在抚顺举行。出席会议近百人,收到论文五十余篇。 与会者探讨了汉族是否东北土著民族,燕以前东北地区有无汉族先人居住等问题。有的认为燕以前辽宁非汉族居住区;有的则主张辽宁早就属华夏文化,应早就有华夏族;有的更提出商文化可能起源于东北;有的主张燕以前辽西辽东居住的汉族祖先是山戎和东夷。多数同志同意秦汉至魏晋,汉族是辽宁的主体民族,慕容鲜卑占辽西后,汉族并未减少反有增加。对唐后期辽东的主体民族,有认为是汉人,有认为是勃海人,与会者认为这些问题,只  相似文献   

8.
马列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无数历史经验证明,民族问题处理得好不好,是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国家的安危、政权的巩固与否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民族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我国各族人民向四化进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征途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民族观看待我国的民族问题,显得特别重要。一我们祖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全国除汉族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9.
民族政权是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政权的性质因时代和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不同,并且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总的趋势是和中原王朝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独立政权经结盟政权向藩属政权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著名的理财宰相,一个是回回人阿合马,一个是汉人卢世荣,再一个是藏族人桑哥。这三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元初政权,通过理财,使元政权度过财政难关,从而得到最高统治者忽必烈的信任,但在理财过程中,势必触犯一批蒙古贵族和汉人官僚地主的利益,加之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造成“剥众刻下”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50华诞。50年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封建地主制社会并存的云南民族地区,经过各族人民的拼搏奋斗,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跨越,迈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6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8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7元增加到1998年的1164元。回顾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云南民族工作,我们可以自豪…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大队由十二个山庄组成。解放前,全村二百四十七户,其中贫下中农一百七十六户,中农六十一户,富裕中农十三户,小土地出租者四户,富农一户,地主十五户。(全村贫苦农民)共租种地主杨胜元、罗安邦等人的田地一百五十四亩,交租七百九十石,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息高;穷人只有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这就是当时惨景的真实写照。地主掌握着大量的封建土地,对农民进行高利盘剥,手段是十分残酷的;租  相似文献   

13.
民族教育的涵义,有的说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有的说是少数民族教育,我认为民族教育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所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该是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二是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教育.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族政策是汉——前赵、后赵政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两个政权在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对晋王室及其残余势力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对于被统治民族的政策则带有野蛮性和强制性的一面。但是,从这两个政权所执行的民族政策的细微差别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差别其实是匈奴、羯族走上封建化的过程,也是他们民族共同体的瓦解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清军进关后民族关系的暂时紧张在一六二七年,中原地区爆发了农民战争,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是当时全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在东北地区,满族贵族奴役汉人,并三次带兵进关掳掠,民族矛盾在这一地区也是非常突出的。从一六四四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封建政权,吴三桂请求多尔衮出兵援救;清军进关镇压农民起义军,继而进攻南明政权,就形成了清军、农民起义军、南明政权的直接冲突。在持续的斗争中,这三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标志着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上百个民族政权,这些政权的官制各有特色,反映着各民族的特点和官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制虽然形形色色,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本民族名称的职官为主;一是以吸收中朝官制为主;一是本民族官制与中朝官制并存,即所谓蕃汉并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最毒不过地主心。在旧社会,万恶的地主阶级,在残酷地压迫和剥削着各族劳动人民的同时,还常常互相勾结,打着“民族”的旗号,制造纠纷,从中取利。俺家就是在地主制造的一场纠纷中倾家荡产的一户。  相似文献   

18.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19.
在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前后,从事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的同志纷纷发表专著和文章,阐述自己对壮族的看法。在这些专著和文章中,有的认为壮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勤动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吴茜将军亦挥毫书写条幅曰:“壮族是伟大的民族”。有的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作根据,说: 壮族先民不愧是一个具有博大的胸怀,富于奋争进取,不甘落后和善于吸收兄弟民族文化、不断充实和更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民族。”这些看法都对壮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西北吐蕃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与联系。凉州吐蕃抵御党项的武力征服,河湟吐蕃在唃厮啰时期和吐蕃政权分裂后的不同时期,与西夏的关系有所变化。河湟吐蕃与辽、金朝也有政治、经济联系。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西夏、辽、金的关系是吐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