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隶书之源非小篆殷伟仁隶书产生于西汉,它从秦代小篆演变而来,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看法。但近年来大堂出土的文字资料已可纠正这一误解,得出新的结论:隶书起源于早于秦代的东周,其直接渊源是东周古隶,与小篆无涉。出土的一些战国简牍,如秦武王二年(前309)的...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用秦国的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与小篆并存于世的尚有隶书。隶书出现于何时?传统的说法是始于秦始皇时代,以往范文澜等均持此说,近年来仍有人认为“隶书始于秦代”(《汉字的演变》。见《语文导报》1987年12期)。考此说源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序》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这段话明确地断为隶书为秦时初有。但许  相似文献   

3.
道教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为圣典,近两千年来历久不衰。对《老子》作宗教性比附始于西汉初年。汉初提倡用黄老之术治国,神仙家则视《老子》为治国、修身、修养成仙的经典。东汉太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九玄帝君”“太上老君”。至南北朝,老子的教祖地位已为道教中人所公认。唐代皇帝以老子为族祖,追封其为“玄元皇帝”,奉《老子》为《道德真经》。道教神化老子受了?纬之学神化孔子的启示,佛教传入也起了催青作用,唐朝皇帝攀附老子,又使之加温。《老子》含有可供宗教援用附会的神秘主义因素。道教的根本信仰为《老子》的“道”和“德”,道教徒的修炼就是“修道养德”。道教经典所宣扬的义理,无不与《老子》在形式和思想上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汉语俗字学的奠基之作──张涌泉博士《汉语俗字研究》读后文禾汉语文字学涵盖两个大的研究领域:古文字学和近代文字学。两者以小篆作为分野分别向前后两个历史空间拓展。前者由小篆而上溯殷、周甲骨文、钟鼎彝器铭文,后者则以隶书以降的近代汉字为其研讨对象。古文字学...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6,(3)
两汉制度影响到文章,有前汉"承秦"与后汉"继周"的差异,两汉赋家的创作与批评亦然,东汉赋家以其渊雅特征改变西汉盛世赋的雄肆风格,正内含着赋体由对经义的依附转向对历史的思考。东汉赋的历史化倾向,与当时儒学渐次当路及西汉言语侍从地位衰落有关,其创作则以京都赋的礼德宗旨与纪行赋的历史沉思最为典型。从赋学批评的意义来看,东汉赋的历史化又凸显了赋体展示两汉学风之不同,最突出的是西汉赋重《诗》、东汉赋重《礼》,西汉赋依经立义偏于小学,东汉则偏于礼学,故而前者重赋之"讽",后者则重赋之"颂",赋风也由"奇谲"转向"雅赡"。  相似文献   

6.
西汉易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西汉易学与《文心雕龙》之间的联系。由于《易纬》于西汉末开始流行,盛行于东汉,因此,文中关于《易纬》与《文心雕龙》的论述,也牵涉到东汉易学。一、西汉著名学者及其易论与《文心雕龙》由于汉代统治者尊崇儒家,提倡儒家的经学,冠居《五经》之首的《周易》特别受到重视。众多的学者研究、解释《周易》,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易学。除了儒家的经师、学者之外,其它学派的学者也非常重视对《周易》的研究。汉代易学流派众多,各家《易》说,总以“象数”之学为主。西汉有许多著名的易学家。施雕、孟喜。梁丘贺、京房…  相似文献   

7.
<正> 汉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极盛时代,亦即隶书书体八分(亦称汉隶)成熟、定型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书法遗产,除了竹简之外,主要是依赖碑刻传留后世。汉代的碑刻,全国以山东收藏为最多。在历代金石著作中有记述的名碑在山东就有四十多种(还不包括西汉鲁六年的《北陛石》)。近几十年来又有新的发现:这些有的还没公开发表;已公开发表的也大都作为出土文物只给予简单的说明;个别的作为书法遗产专题介绍过,但见仁见智,评价不一。魏碑,主要是指北魏时期(也包括东魏、西魏)的碑刻。作为书法概念,则是指誉为“隶楷错变、无体不备”极具时代特色的一种楷书书体,魏碑书法继承、发展了汉代隶书的传统,又开隋唐楷法之先河,其书法价值可媲美汉碑而凌驾唐碑之上。但一提到魏碑时,人  相似文献   

8.
<正> 《礼记》的成书年代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成书于西汉,是由戴圣删定古“记”而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成书于东汉,是由东汉的经师删补而成。通过分析,我认为,《礼记》不可能成书于东汉,它只能是西汉的作品。(一) 《礼记》成书于西汉的观点早已有之,但论述不够详尽,因此有重新论定的必要。断定《礼记》成书于西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正>东汉画像石拓本。原在嘉祥武氏祠,现存济宁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馆藏拓本165厘米×31.5厘米,编号88/5-2。南宋洪适《隶续》载:"右孔子见老子画像,人物七,车二,马三、标榜四。惟老子后一榜漫灭。孔子面右,贽雁;老子面左,曳曲竹杖。中间复有一雁,一人俯首在雁下。一物拄地,若扇之状。石有裂纹,不能详辨。侍孔子者一人,其后双马驾车。车上一人,马首外向。老子之后一马驾车,车上亦一人,车后一人回首向外。《史记》鲁昭公予孔子一乘车、两马、一竖子,  相似文献   

10.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时限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河上公注》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注老之作 ,在我国老学研究史上 ,享有独特地位。但是对于这部著作的成书年代 ,一些研究者却将之拉得很后。有的认为它成书于魏晋葛洪时代 ,有的认为它成书于东汉中后期。这不但有违历史的真实 ,也大大削弱了该书应有的历史地位。对此 ,金春峰先生曾提出过西汉前期说 ,但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基本赞同金氏的意见 ,并从新的角度对之作了进一步论证 ,认为该书既不能晚至魏晋葛洪时代 ,也不能晚至东汉。从已知的材料推测 ,它很可能成书于西汉中期或稍前。  相似文献   

11.
《中州学刊》2001,(2):69-74
《老子河上公注》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注老之作,在我国老学研究史上,享有独特地位.但是对于这部著作的成书年代,一些研究者却将之拉得很后.有的认为它成书于魏晋葛洪时代,有的认为它成书于东汉中后期.这不但有违历史的真实,也大大削弱了该书应有的历史地位.对此,金春峰先生曾提出过西汉前期说,但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基本赞同金氏的意见,并从新的角度对之作了进一步论证,认为该书既不能晚至魏晋葛洪时代,也不能晚至东汉.从已知的材料推测,它很可能成书于西汉中期或稍前.  相似文献   

12.
刘培 《东岳论丛》2001,22(2):130-133
东汉的论都赋涉及到对西汉、东汉统治之术的评价和如何看待汉武、光武的功业等诸多问题。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 ,论都赋的内蕴也不断演变。杜笃的《论都赋》以王霸之术游说光武帝 ;班固等人的赋作歌颂东汉王朝以儒术治天下 ;张衡的《二京赋》以古文经学立说 ,杂以道家思想 ,包含着冷静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文帝时《孟子》立传记博士之事,《史》、《汉》无明文,前人争论颇多。汉初之博士制度沿袭秦制,广立诸子而不限于五经,故《孟子》以诸子书而得立博士当在情理之中,且《孟子》尊立博士亦有汉代相关著述及记载作为佐证。《孟子》传记博士之罢黜,史籍无载,当在董仲舒对策,提出罢黜百家之后。《孟子》“传记博士”之名未必是文帝时的称号,可能是后人追称。《孟子》被称为传在西汉文献中难以见到,基本只见于东汉乃至魏晋六朝时期的著作。较之西汉,东汉《孟子》的学术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孔孟并称已成为一些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付苏 《江海学刊》2023,(3):225-233
自东汉王逸始,历代注家多以《楚辞·渔父》旨意为渔父劝隐而屈原不从。详细对读该篇原文与《楚辞章句》可以看出,上说似不自洽且与屈原、渔父二人立场自陈存在断裂。原文中双方论争的焦点不在仕与隐,而在圣人入世当与世推移还是不流于俗。王注之前《渔父》已见流传并受到关注,该篇与《淮南子·氾论训》《论六家要旨》《史记·伯夷列传》等西汉前期语涉圣人之道的多个文献存在文本交叉现象。在此语境下,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指向通变立功和不变立德两种圣人之道的碰撞,西汉有关屈原的评价也多本于此。二百余年后王逸对《渔父》隐逸旨意的解读,或意在导扬屈原之淑身淑世以回应东汉中后期士人隐遁避祸的风气。《楚辞·渔父》意指在两汉的转变彰显出屈原正道直行的思想胜利和道德坚守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以下简称《河上注》)的成书年代及思想主旨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张其成书于东汉①或魏晋②之说者以为此书之主旨在于阐明治身养性之道,带有浓厚的神仙家色彩。而认为其成书于西汉之学者③则指出书中反映的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旨在向人们推行其思想与政治主张。之所以出现如此争论,关键在于《河上注》一书以"治身与治国"为纲,兼谈养身与治国之道,而至于治身与治国究竟哪个更根本,则是其"微言大义"。经过对原著及有关争论性文章进行详细考辨后,我认为西汉说更为合理。然而由于持西汉说之代…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魏晋玄学,谈王弼、郭象的多,而玄学的两头,即起源与余波,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玄学源头非一,就思维方式而言,汉代道家是玄学的前驱。西汉的《淮南子》、《老子指归》、《太玄》,东汉王充的天道观,汉末宋忠、陆绩的《易》学、《太玄注》,都是两汉思想向魏晋玄学过渡的重要环节。当然,社会条件是玄学产生的决定因素,但在玄学之前,学术思想上必须有量的积累,否则玄学就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华容县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三国以后,地域几经分合,至南北朝梁末废省,共存在750余年。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南县为华容县,县名沿用至今。人们习惯地称梁以前的华容县为“古华容”,隋以后的华容为“今华容”。古华容治所在长江以北,今华容全境在长江以南,它们地域演变有无渊源关系?唐宋以后史、志多以今华容县自古孱陵县析出,秦隶黔中郡,汉隶武陵郡,古华容隶南郡,两者无任何关系。对此,明代地学家孔羽侯曾经提出疑问,但未能作深入研究,以至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疑案。在撰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地理学、方志学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今本《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一句的原貌应是帛书本和西汉竹书本《老子》中的"多闻数穷",强调圣人不应以智治国,这样今本第五章就是由两个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所构成,结构十分清晰。而且"多闻数穷"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对儒家的批评,体现出帛书之后的《老子》版本中的"思想聚焦"现象。"不若守于中"之"中"不应释为"虚静",而是公正之义,即圣人效法天地之"虚"而为政,其结果就是为政之公,如此解释则"不若守于中"与"天地不仁"一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9.
兰亭双璧辨     
离古愈远,疑古愈深,这是宋以来的一股风气,不少文物、作品被怀疑、否定。但是,象二十多年前那样否定历来被誉之为双璧的兰亭文、墨,辩论几乎呈一边倒的局面,历来还不多见。 否定论者以现已出土的晋代石刻、砖刻皆为隶书或具有隶书笔意,据此断言东晋是隶书时代,继而又以篆书时代的人不能写隶书,隶书时代的入不能写楷书等为理由,断定楷法成熟的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是后人依托之作。否定论者还预言,“如果今后有王羲之真迹出土,一定是隶书或不离隶书笔意的书体。”  相似文献   

20.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