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们之所以指斥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众多报告文学不再反映历史发展的主流倾向;不再反映社会的本质问题、重大问题;不再反映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弃报告文学正义性的本质特征,环顾左右而言它。说报告文学边缘化,是因为从历史传承上今天我们已找不到几个后继者,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悲叹。尹均生先生说:“新生代的报告文学家们,个个以人民为母亲,作时代的代言人。”是言过其实了,永远独立地把握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救治今天报告文学边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汉堡港的变奏》选自柯岩的优秀报告文学《船长》.本文是第一个故事.它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著名港口汉堡港因中国远洋货轮“汉川号”的到来而改变了本来节奏的故事,歌颂了创造奇迹的贝汉廷船长和中国海员的爱国精神,深情地唱出了一曲我们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赞歌.诗人柯岩以敏锐的思想、横溢的才华,写下了这篇歌颂时代英雄的报告文学.其写作特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报告文学在不断发展中有了可喜的收获。許多优秀作品,都以鮮明而生动的笔調,充分表現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設中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宏伟气魄。在这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中,有一些是描写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英雄們的光輝业績的,如《在农村陣地上》(燕凌作,載《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5.
当前,报告文学,象迎着春风盛开的奇葩,以清新泼辣的英姿,在我们文艺的百花苑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为广大读者竞相传诵。所谓报告文学,既是“报告”,又是文学。报告,指它的新闻性而言;严格地忠于事实,敏捷明快;文学,是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归属于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的报告文学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发展的高峰,其内容和写作特色发生了大的变化。《延安文艺丛书——报告文学卷》,集中体现了当时报告文学发展的繁荣,也是对该时期报告文学作品的总结,本书的出现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影响相对减弱,而对报告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模糊也正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报告文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存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作品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内涵和价值上,报告文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闻、报告或论文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应该是“报告性”与“文学性”两味俱全。当前不应该给它排座次,认为“报告第一,文学第二”。这不是“报告文学”的内部规律。恰恰相反,打倒“四人帮”后,在实事求是精神得到发扬,在“拔高”不再是报告文学失真的主要标志的情况下,它的“文学味”应相对突出。报告文学能不能合理想象?作者认为,合理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允许虚构的合理想象,一种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前者为小说等文学创作采用着;后者为报告文学等新闻性作品采用着,作者举例分析了后一合理想象存在于报告文学之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个有才能的报告文学家,也应该为读者创造出成功的典型形象。典型性应该是报告文学的“徽章”,只是报告文学的典型不属于虚构性典型,而是属于纪实性典型。报告文学只能依实选择,即以真实性为前提。这样,报告文学的典型就只能是一种原型典型。因此,作者首先要把握原型的共性意义。同时,报告文学的典型,除人物典型外,还有各式社会典型。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作者确定了原型所有的共性之后,就要专注于其个性,其独特之处。因而报告文学的二度选择,更重要的工作是个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主要表现在角度选择、主体截取和细节选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英雄主题始终流贯于当代中国报告文学近50年的坎坷历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价值观、审美范式以及文化氛围的差异,给这一传统主题带来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本文对英雄主题升降沉浮的发展轨迹作出了新的理性观照与梳理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是第一部反映执行落实"大学生村官"这个"国家战略"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也是傅宁军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作家以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作为报告文学创作题材的艺术价值。对于报告题材的深度开掘、报告对象的人文关怀、文体意识的自觉回归三个方面的特征,成为这部作品独特的审美诉求。这成就了《大学生"村官"》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作品。从捷克的基希,美国的约翰·里德、埃德加·斯诺,到我国的瞿秋白、夏衍、刘白羽,魏巍、徐迟、穆青、黄宗英、陈祖芬……我们看到,这些中外报告文学名家普遍具有一种特殊的修养,那就是敏锐的眼光,记者的工作方式,作家的文学修养,以及坚持真理、坚持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道德修养。一句话,他们具备记者和作家的双重本领。今天,重新认识和加强报告文学作者自身的修养,对于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推动报告文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四人帮”倒台后,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新发展,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论、评论文章也多起来了,并在新阶段再次出现了关于报告文学创作问题的原则分歧。徐迟同志在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的报告中,谈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写作时说,掺了“一点砂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报告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长足的文学部类。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报告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有异军突起之势,这类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真是盛况空前;其锐利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已经在当前的四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艺术水平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报告文学开始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从散文中“脱胎”而出,取得了无可争议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报告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而兴盛于三十年代,这个论点是为人们所公认了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工作者也定周恩来写的《旅欧通信》是我国报告文学早期的力作。不过我认为周恩来对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却非始于《旅欧通信》,他赴欧留学之前,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时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就是毫不逊色于《旅欧通信》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18.
(一) 近年来,报告文学大有独领当今文坛之风骚的气势。报告文学能有今天这样繁荣兴盛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报告文学的兴盛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旧体制与新体制的交错、磨擦和碰撞,新信息象大潮一样不断涌来,使得这个时代成为产生、发展报告文学的时代,而报告文学这种形式,既是时代的产儿,又是在这个新环境中成长、壮大而又极富特长的文学形式。它的生  相似文献   

19.
在进一步繁荣创作,使文艺更好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时代精神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报告文学由于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把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因此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对时代性的要求就更为鲜明和强烈,更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时期的时代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巨变使得报告文学这一具有“实践性”的文体成为解放区文学的重要一翼。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大众化与特定的历史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报告历史到阐释历史,解放区报告文学作家在特定的历史观的引导下,获得了把握历史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无疑是“历史”赋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