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2月14日,日本黑帮大量扩招临时工。黑帮组织在日本并不违法,虽然日本的黑帮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黑社会一样都是通过从事非法活动获得利益的犯罪组织,但是日本的黑帮也有它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代行侠作品中的“侠者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具有行侠主题的诗歌和小说中,侠客无论是表现自身不平之气,还是对他人苦难做出回应,背后皆含有一种理想性。虽然缺乏西方“乌托邦”具体的组织与疆域,但积极性别无二致。“侠者乌托邦”理想性的存在,亦促进了侠客“江湖”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儒侠”最初被用来指代儒士、侠士两类人。在宋代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及至明清,这一指代新意和人格气质得到了文人的广泛关注且被官方青睐,逐渐成为了读书人理想化的人格、行为范式之一,之后又在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运动中成为民族自强的理想化人格憧憬。与此同时,“儒侠”这种人格风尚也反映在叙事文学中,在小说中涌现出了一批儒侠形象,尤其在新派武侠文学的影响下,其精神内涵不断发生着演变,最终汇聚成广义、狭义两种概念。“侠儒”虽然最初被用来区别于“儒侠”,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儒侠”的变体使用,两者都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  相似文献   

4.
极目古今觅“侠”踪──“侠”的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目古今觅“侠”踪──“侠”的文化溯源赵志成八十年代,随着港台新武侠小说的流入大陆而兴起的一股武侠热,至今还没有降温。不管人们怎么去说它,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却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客观现实。其持续时间之长,读者面之广,是其他任何题材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在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侠文化流变试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侠文化迄今为止经历了神话原型、历史实存与文人“幻设”三个发展阶段,伴随着与各时代历史特点相适应之复杂演变。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侠性”的三大“板块”。本文对侠文化所作的脉络整理与内蕴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这一“中国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6.
论原型意象─—“侠”的三层面李欧一“原型”,如果撇开荣格赋予它的一些神秘色彩和超验的东西,仅从其形象显现方面入手,那么,从现象上看,无非是在某种文化圈内长期反复出现,并在特定时代密集出现的意象;从内蕴上看,常常是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某些核心质的凸现,是...  相似文献   

7.
侠是中国平民大众心目中最敬慕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纷乱的世俗风尘中的强者典型。侠不是受欺凌、受压迫的弱民们幻想或臆造的人世英雄,而确确实实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原壤中孕育出来的“赖力仗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侠的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国民养儒侠,难至用介士”。在古代中国,侠兴盛于战国时期并非是偶然的。此时的社会形态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列国争雄使得社会急剧动荡,频繁的战争与动乱的风烟弥漫于尘世,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恃强凌弱、滥肆杀戮的残酷现实令许多大智者深  相似文献   

8.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即早期“五山文化时代”是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的时代。所谓的“五山汉文学”就是由“五山派”的僧侣创作及欣赏的汉文学的总称。中国南宋时期的禅宗界中,临济宗杨岐派中的大慧宗杲一系(在日本被称为“大慧派)以及虎丘绍隆一系(在日本被为“虎丘派)这两大系统十分昌盛。对中国“禅文化”的东渐进行梳理时,将其传播途径分为宋朝系统和元朝系统进行考察,从宋朝系统的文化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特点是以中国古典主义为基础的纯文学性格很强,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古诗和赋等。元朝系统则更倾向于体味当时流行的文学本身。虽然其采取偈颂的形式,但在表现手法却相当接近于世俗文学。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侠”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以发展眼光看待“侠”文化。他认为侠义小说的出现,是社会和文学相作用的结果;而他对这些侠义的写作艺术小说有褒有贬,贬大于褒。  相似文献   

10.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革命英雄传奇借鉴和传承了历史上“侠”文化传统中的积极成分,所塑造的人物常常超越了一般革命军人的简单特质。他们勇猛善战,快意恩仇,追求个体的操守与自由。这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传统文化中侠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快意恩仇,以个体独立的人格和节气对抗某种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当代战争文学注入新的审美冲击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个体超越社会现实的浪漫理想与愿望的集体记忆,是对战争文学审美形式新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复仇之心与功业之念──魏晋六朝“年少慕侠”心态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以武勇名世的人才借复仇犯禁屡屡脱颖而出,法禁私自复仇,而“礼”和民俗心态、人才价值观却鼓励褒扬。史传传扬与诗歌歌咏,使汉人移孝于忠的模式,在义酬知遇的深微层次上完成侠义复仇向酬恩建功的历史性转换。“年少慕侠”焕发了侠之个性与侠文化非正统倾向中的积极质素,“斗将难得”的人才价值观为侠在功能上正名,为文人入世进取精神注入了侠之血勇,以此为核心还形成了诗歌史上首次咏侠高潮,其强化了文人注重收集传播侠义趣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侠的变迁     
早在春秋时代,侠已有零星活动,但以团体的自觉的方式出现的侠则源于战国墨侠。纵观中国古代侠的变迁,从先秦而两汉,而唐宋、而明清,渗透于侠的意识当中的仍是封建的纲常观念、实际上,侠的所有外在言行无不植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模式。一部侠的历史,就是侠从“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一世”的慷慨气度走向依附关系和奴性意识增强,并最终异化和堕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宋江,何许人也?自《水浒》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他是“造反英雄”.有说他是“投降派”,也有说他是“市民阶层理想人物”的,等等。我认为,从宋江的性格、行为、经历、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宋江是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侠。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下什么是侠,以及侠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侠?《辞海》:侠,旧称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辞源》:侠客,指急人之难,出言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唐人及后来武侠小说专以指武艺高强,敢于打抱不平之武士。  相似文献   

14.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韩云波侠文化是什么?“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侠作为独立存在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而具备“特质”的地位,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在中国历史上,仅《史记》、《汉书》有《游侠传》,《...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日本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由原来的自由主义者转变为国家主义者。在日本学术界对森有礼“转向”的原因分析的很不够,森有礼本人也未曾做出任何解释,本文就此问题作以简析。第一,森有礼出身于日本江户时代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江户时代的下级武士,虽然在政治上仍属于统治阶级的行列,但其物质待遇和经济生活已经日趋下降。出身于这样家庭的  相似文献   

16.
论儒侠互补     
儒侠互补,首先,它只体现在部分士大夫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品性上,特别是在儒道释思想无法应付外在的强大挑战时,这些士大夫的侠气质就会被大大地激扬出来。其次,它表现为上层雅文化与下层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从而构成了总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再其次,这种互补并不集中显示在系统的思想观念上,而更多地表现在文艺中,凝聚在文学中的“侠”形象上。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侠的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到清代还有把虽然没有武艺但出手帮助人的行为称作侠的现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侠的概念有所拓展,他描写了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但是以助人为乐的形象;另外还描写了大量以情为因而出手助人的形象,可以成为"情侠"。这些形象有的以纯情助人,不图索取;有的则把行侠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帮助人则是其主要目的;个别侠义之士为人延续宗祧而又贞洁自守,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突破。至于蒲松龄肯定"以性行侠"的提法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着眼于时代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侠文化作以阶级的分析,指出武侠小说对下层民众的不良影响及其危害性,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他对武侠小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成就也有所肯定。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积极的时代意义,而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舞侠”     
邵玉田 《老友》2010,(7):42-42
此"舞侠",非彼"武侠"。"武侠"自古有之,而我要说的这位"舞侠",是我们这座小城的"舞林高手"唐老师。她舞技非凡,闻名一方,带出了一大批爱好舞蹈的门徒;她性格豪爽,有着侠士般的豁达气度,她与"舞林界"的一帮老姐妹们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和睦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作为有组织犯罪常用手段的胁迫行为缺乏专门性的研究.对一个“黑帮”成长历程的入圈考察表明,暴力非但不是有组织犯罪的必要手段,(严重)暴力反倒是其法律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贿赂“保护伞”亦不为黑帮生存发展所必需;一直被刑法忽略的一般胁迫行为已在现实社会互动中演化为黑帮生存发展的最优手段之一.与从前那种以“有组织暴力”为基石的黑社会组织一样,以“有组织胁迫”为主要犯罪手段的“黑帮”同样会侵害法益、破坏生活秩序,同时胁迫手段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黑帮”遭受刑事追诉的可能性,刑事立法亟待对此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