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北延川布堆画在民间有几种不同的叫法,永坪镇一带称之为“摞花”,黄河沿岸一带称之为“拨花”,“布堆画”一词是由民间艺人冯山云命名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花间词人”之一,欧阳炯曾为《花间集》作序,序中对花间词风的侧艳倾向、词与音乐的关系、词体发展的文人化趋势都有所阐明,并且确立了与诗评迥然相异的词评标准。在此种词论思想的影响下,欧阳炯词的创作既散发着浓艳绮丽的花间情调,又在词调体式的运用上推陈出新,内容题材的表现上有所拓展,从而确立了他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艺苑雌黄》:东坡呼少游为山抹微云君。《避暑录话》: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本隋帝诗也,少游取以为《满庭芳》词,而首言“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尤为当时所传。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  相似文献   

4.
设计的文化     
文化,是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个概念,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百个左右。在中国古代,文化是被视为统治者的施正言法,是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按中国文字的古义来解释:“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称之为“刻纹”、“画纹”,使某物上有“纹路”、“纹花”、“纹样”等等。“化”的本意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概而言之,就是指人的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之发生质变的过程。而在西方,culture(文化)一词古代拉丁词c…  相似文献   

5.
水边沙外 《新少年》2010,(10):16-17
许多人都渴望有一身美白的肌肤,否则,市场上就不会有品类繁多的美白化妆品了。而我的皮肤天生就比一般人黑,加上四处奔波采访,风吹日晒,便更好似“黑包公”了。可是五月,我来到云南沧源,那里的佤族朋友竟然还嫌我黑得不够,抹了我一身一脸的黑泥巴。  相似文献   

6.
泪的游记     
我是一滴泪珠,如沧海之一粟。有时,我还没淌过腮边便随风飘散;有时,我还没来得及浸湿脸庞便融入水中。我的生命是这样短暂,从未多停留一刻,哪怕是瞬间的一秒。我不能用“晶莹”、“闪亮”这些词来修饰,因为我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甚至可以谈得上是微小的泪珠,在庞大的“泪海”里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切就因为我是病人才拥有的泪珠,因此我被兄妹看不起。今天,我又照例执行我的任务。当那个小孩的哭声响起时,我准时涌出他的眼眶。眼前的情景可以让我确定,那个哭声震天的小孩是因为被撞倒才住进病房的;白色的绷带严严实实地裹住了他的手脚,直挺挺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老师会以一种简单化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摘录读书笔记。我们暂且称之为“阅读摘记”。语文老师,常给学生布置“摘录好词好句”的作业。边阅读边摘记一些优美的词句、片断、篇章,能够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它确实让我们品尝语文园地里那淳美的芳香。然而,不难发现,关于阅读摘记,也存在着很多误区: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生活中,千款万式的服饰把人们装扮得丰姿卓卓,流芳滴艳的美容品把人们妆饰得花容长春。不仅如此,人们在悦纳周身的风流之时,也在日见注重翘首出众的神采。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年总是乐意花上10多亿元(人民币),购置2000多万顶假发,其主流在于从“头”打扮,使假发这项过去惯为秃顶、脱发者装饰的专用品,成为现代生活新潮一族竞相拥戴的发冠。  相似文献   

9.
Aporia来源于希腊语。它有两个要素组成“a”和“poros”,即without和passage,“一无所有和道路”,苏格拉底(Socrates)以把人们置于aporia的方式指引人们追求真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用“aporia”来指那些与不相容性相关的困惑。关于这个词的定义,一直是西方哲学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对这个词出现的语境进行考察,力求还原出它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花间词风格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词的总集,其中所收的词,我们称作“花间词”。花间词在词史上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们所说的“花间词风”。历代论者对其评价各执一端,褒贬不一,遂使它的本来面目模糊起来。所以今天有重新探讨和评价的必要。一要论花间词的风格,首先要了解历来对花间派、花间体、花间风格的认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坡词》谓苏轼词“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第一次提及花间“派”的概念。更明确提出花间派概念的是郑振铎。郑氏在《词与词话·花间词人们》一文中说:“唐末到五代的词人统称花间派”,在《词的启源》中也说温庭筠的“绮靡侧  相似文献   

11.
轻读李清照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中,绝大多数都写到了花。“花”这个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 李清照写得几乎全是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她的笔下是浸透着词人的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  相似文献   

12.
俄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其中许多词汇表示同一个概念,但修辞色彩各有不同。如,虽都表了“祖国”,但在修辞上各有特色,po是通用词,而后两个词则用于书面语,并带有庄严色彩。再如,两词虽然都表示“人的脸”,但是为通用词,则指一般动物的,如猪向前凸出的鼻、嘴。因此,用以指“人的脸”时就带有贬义色彩。不同语体,要使用带有不同修辞色彩的词。违反了这条规则,就会破坏语言的和谐性。俄语词汇除了修辞色彩的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所谓语义同义词。这类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概念,但或由于强调的侧面不同,或由于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望仙楼     
小春花信日边来,未上江楼先拆。今岁东君消息,还自南枝来。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一自故溪疏隔,肠断长相忆。此词为咏梅抒情之作。小春时节春的消息从遥远的地方而来,站在江楼上还看不到春色,梅花花苞已初绽。今年春的消息,也还是从南边树枝上梅花开处得知。“小春”:指农历十月,此时天气温暖如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春。“花信”:花信风,指春天的消息。“拆”:《梅苑》作“坼”,为裂开的意思。首句写小春农历十月时节,天气温暖如春,梅花裂开花苞,似有报春之意,而站在江楼上相思远望的人却没有看到春色。“东君”:…  相似文献   

14.
风入松     
一柳阴庭院杏梢墙,依旧巫阳。凤箫已远青楼在,水沉谁复暖前香。临镜舞鸾离照,倚筝飞雁辞行。坠鞭人意自凄凉,泪眼回肠。断云残雨当年事,到如今几处难忘。两袖晓风花陌,一帘夜月兰堂。这是一首怀人词。词的上片写寻意中人不遇的情景。开头“柳阴”二句写寻访意中人的地点环境。句中的“巫阳”,典出宋玉《高唐赋》,后指男女情侣欢会的地方为巫阳。这二句说:在一个柳荫浓密的庭院里,在一座红杏梢头越过墙头的围墙边,那是他俩幽会的老地方。接下来“凤箫”二句写寻访意中人不遇。句中的“凤箫”,典出《太平广记》引《神仙传拾遗》:…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有一个词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术界,都具有极普遍的意义。这个词就是“形象”。从海阔天空,日月星辰,到亭台楼阁,花草虫鱼,直至纤尘毫末,子虚乌有……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形象来指代;但形象何以有这么大的包容性,人们却没有做过认真的审视。事实上,当人们用形象来概指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时,这形象既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同时又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世界何如以形象的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俏巴”一词在河南省固始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因而固始县又被人们称之为“俏巴县”。它的词性相当于形容词,主要表达一种肯定、赞美、表扬的意思。文章对“俏巴”一词及其相关词形变化在固始地区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俏巴”一词的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先讲一个笑话。有一个小姑娘皮肤稍黑一点,她就跟着大人学,往脸上“涂脂抹粉”,抹完了就问别人:“我的脸白不白?”别人没发表意见。她就又往脸上抹。过后,她又去问别人,别人还没表态。她又继续抹。这回,她来问妈妈。妈妈看了半天,才说:“脸是白了,但鼻子没有了。”原来,小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法典》诗最后一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许多同志谈唐元和、长庆年间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影响常引此为据。这句诗中的“胡妆”究竟指什么呢?有的同志认为,“胡妆”指胡人的化妆样式,具体说就是指胡人的发式、面妆样式;但有的同志认为,“胡妆”即胡装,具体说就是指胡人的衣帽。 “胡妆”一词中的“胡”字好理解,不同看法出在“妆”字上。从字义上看,“妆”字本指女子挽髻理容、打扮、装饰,它引申为掩饰其实。而“装”字,有一义也指打扮、装  相似文献   

19.
论唐宋词“梦”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做梦。而对于想象力特别丰富的诗(词)人来说,则“梦”就成了他们笔下的一种奇妙“境界”。翻开唐宋词的史册,我们就随处可以碰到这个颇带些朦胧色彩和神秘意味的“梦”字,如: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苏轼《永遇乐》)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几乎可以这样说:差不多每位诃人都曾有过自己的“梦”,不论它们是甜美的还是悲哀的;也差不多每位词人都曾写到过自己的“梦”,不论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相似文献   

20.
苏词意象的有机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一词,用于指文学的内部材料,最早见于《文心雕龙》:“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与现在流行的批评术语“形象”一词相比,它更为准确地表达出在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的材料中“意”的不可或缺。一切写景、述事等所有心曲的外在表现皆可称之为“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