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晁盖之死     
晁盖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理应列在一百单八将之中,然而却在曾头市中毒箭而死。晁盖的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早死的因素有如下几点:在元代水浒故事中晁盖是早死的,这是《水浒传》作者创作的重要依据;晁盖的弱点使其不适宜当寨主,同时也导致了他的早死;宋江是《水浒传》的主角,他的优点使他更适合做寨主,晁盖活着,宋江不可能当寨主,晁盖要让位于宋江,就必须死,这是作者创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山大王与江湖领袖山大王很好理解,就是盗匪头头。可是过去一看到这个人物就定性为农民起义领袖,变得不能批评,使得研究不能展开。山大王的主要任务就  相似文献   

3.
张伟  杨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57-163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的宋江是一个有胆有识、治军严明、为民除害而与官军作对的农民起义领袖 ,“勇悍狂侠” ;而明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 ,则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浓厚的地主阶级的忠臣义士 ,仁义长厚。元杂剧中的燕青是一个重情义、疾恶如仇、敢于反抗、智勇双全、忠于梁山事业的英雄 ,《水浒传》则在此基础上 ,更加成功地把他塑造成一位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的好汉 ,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量词十分丰富,其使用方式极具光彩。它的类别基本上可分为:物量词(包括专用的单位词、专用的名量词、借用的名量词)和动量词(包括专用的动量词、借用自名词的动量词、借用自动词的动量词)两大类,与现代汉语相当。但是也有许多量词的用法非常独特,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和共同点,是汉语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大量的酒文化丰富了小说文本内容,同时借助酒文化展示了社会风貌,彰显了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水浒传》也因为酒文化的存在而产生美,更加艺术,为世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水浒传》情节总体上有曲折变幻,波澜起伏,错综杂出,摇曳多姿之评,认为情节设置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高超的小说艺术水准。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在情节安排方面也同时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如情节不真实、雷同现象比较严重、情节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运用巧合手法结构情节时有弄巧成拙之嫌等,是全面认识、评价这部作品时无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8.
近来《水浒传》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一方面认为过去对农民起义评价过高,指出它的许多局限和错误,甚至认为它不但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是破坏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却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水浒传》和他所描写的英雄人物。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贬低农民起义,一方面又用超过农民起义可能达到的要求来批判《水浒传》。  相似文献   

9.
道德价值是评判《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重要尺度。水浒英雄们的诸如道德取向如视杀人如壮举、将生命当儿戏,为某种目的不计运作手段以至仗义疏财等等均具有反道德的倾向,至少体现的是模糊的道德观念,这是当时社会道德缺陷的反映,同时也限制了其艺术审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魏世民 《江淮论坛》2003,(2):122-126
目前有关<水浒传>主题的几种主要观点有农民革命史诗说、宣传投降主义反面教材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等.这几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然并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水浒传>的主题应当是<水浒传>通过梁山好汉们轰轰烈烈的斗争故事,极大地宣扬了"尽忠报国"思想,并指出"功成身退"才是粱山好汉们应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现在的各种通行本《水浒传》中,仍然“顽固”地存在着一些错讹,这些错讹实由草书形讹所致。比如,在《水浒传》现存最早的百回本完整刻本“容与堂本”中,使人困惑不解的“狮子腿”之“腿”乃“髓”之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三寸钉(丁)谷树皮”之“谷”乃“枯”之讹,令人不知所云的“用五轮八宝萬着两点唇水眼”之“萬”(万)、“着”、“唇”分别系“左”、“右”、“神”之讹,“眼”字衍。“容与堂本”中的这些草书致讹例实可视作其源出祖本的“遗传”特征,表明它与祖本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辰 《东岳论丛》2020,(12):60-71
《水浒传》的叙事过程中,反抗和诏安构成了水泊梁山前后阶段的主要行为逻辑。以利益集团的视角分析梁山组织权力秩序的演变,可知其变化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产物。梁山的发展壮大兼具"相容性"与"排他性"的特征,由反抗意识强烈的国家钦犯避难之地演变为人员结构复杂、渴望接受诏安的非官方军事组织。接受诏安符合梁山多数利益集团尤其是实际控制者的利益需求,是好汉们集体行动的理性决策,而非宋江的个人决策。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皆有评点。由于受明代"史汉风"的影响,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常常与《史记》相比照。指出《水浒传》在撰写笔法、体例方面对《史记》的继承以及两者的异趣,从中亦可洞悉金氏之《史记》情结。  相似文献   

14.
刘竞 《广西社会科学》2008,(10):154-156
<水浒传>中的打抱不平表现得较为复杂,既有个体的打抱不平行为,也有群体的打抱不平行为.这种打抱不平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如使弱者得到帮助,使社会不公正的现象得到消除,但这种行为的实现方式具有以暴制暴的特点,因而同时也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数百年来的《水浒传》研究 ,特别是其主题研究 ,不同的角度、语境与释读者 ,从而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我们从《水浒》文本的不确定性、主题释义的开放性、接受者前理解的介入性、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 ,探寻出《水浒》主题释读的多重困境。因而 ,决定着小说主题解读方法必然由“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亦此亦彼”的中庸思维向“非此非彼”的多元思维开放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与<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有一定关联.现存文献揭示,嘉靖初年的一批著名文人学士是<水浒传>的最早评论者,也是<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者,<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之说有文献依据.明末人张丑所著录的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可以肯定在万历年间流传过,但是否为文征明手书却难以断定.即使确系文征明手书,也不可能是其20岁至30岁时所书,甚至不可能是其嘉靖二年做翰林待诏之前所书,而只可能是其嘉靖五年致仕后所书.由于其致仕后赋闲家居33年,晚年仍能书写蝇头小楷,故这一时段的任何时期他都可能用小楷书写<水浒传>.这一信息就<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而言,意义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鼓上蚤"时迁在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排行倒数第二,一直以来在世人心目中即为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且因为其身份,往往被视为一个滑稽角色或笑料而已。然而,事实上时迁曾经在关键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梁山大业是有着突出贡献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小人物"予以全方位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钟再强 《兰州学刊》2011,(10):106-111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于1933年出版后,立刻畅销,广受好评。虽然由于历史原因该译本在国内曾一度受到诟病,但在西方读者中仍然享有盛誉,至今已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及中国香港等地再版十余次,可谓一部久盛不衰之译作。文章结合具体实情,从接受理论的视阈出发,剖析了促使该译本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灵芝 《东岳论丛》2006,27(5):114-116
宋江虽然是名满天下的义士,但其人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品格,有好几处让人遗憾心痛。先不说他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篡改兄弟聚义的性质,招安后打方腊,他与晁盖的情义交往,就掺有心术不正的东西。特别是他预谋策划的建罗天大醮祈神,让人挖出的石碣上,居然没有晁盖位次,这是一种心底藏奸、欺世盗名的行为。有形的石碣上虽然没有晁天王的名字,宋江“呼保义”大号赫然榜首,但每一个读《水浒》或走马梁山泊的人心目中,谁都不会忘记晁盖是坐第一把交椅的人,这是天理人心的无形石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竺青、李永祜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的“《忠义水浒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具有《水浒传》祖本所应当具备的连接《水浒传》创作生成过程与传播接受过程的居间特征;后世刊刻者对其题署的不同理解与随意取舍,则成为五百年来人们在《水浒传》著者问题上争执不休的原因。用上述观点综合分析有关的考证材料与研究成果,可以认定,施耐庵是《忠义水浒传》最初稿本的唯一撰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